國學熱的現狀,問題是來滿足虛榮心而已。作為個人,滿足炫耀的虛榮心;作為教育者,滿足解釋權的虛榮心;作為國家,滿足文化強大的虛榮心。國學只是滿足文化虛榮心的手段而已,就像國外那么多孔子學院一樣,實際上效果不過是自娛自樂。
那國學的價值又有幾何?值不值得弘揚呢?
我覺得答案其實是這樣,既可以說一文不值,也可以說還是有很有挖掘的價值。
價值有多少,這取決于我們此刻是如何對待的。滿足虛榮心的“重視”,不過是利用而已,表為“重視”,實則“輕視”,如果放在更長的時間跨度上,那些輕浮隨意的闡述,終究不會留下,最后能留下痕跡的,都是那些認真對待的。
可悲的不僅是社會這種功利的洪流越來越大,還有那些有能力在這洪流中掙扎的人也在越來越少。
國學的真正價值,絕不是滿足我們一時的虛榮心。不可否認,過去傳統的東西,有著諸多各種各樣的局限性,但其中里面仍然有充滿諸多價值或“真理”的可能性,因為那也是無數人寶貴思維智慧情感的刪選后的遺留,從某個角度來觀察,或多或少會有所啟發。
不過,對于國學,包括所有過去的思想,乃至每個文化的思想,真正的戰場,不在過去,也不在現在,而在未來,在于未來的我們如何看待。說到未來,我想,至少最起碼的條件,這份看待要和未來的價值觀能夠很好地兼容,如果只拿傳統的價值觀來解釋或者限制解釋權,那未來的路只會原來越窄。
如果擔心,過去寬松,導致了未來的國學,會完全改變了原來的面貌,但其實并不用擔心,因為本來什么是國學,只是我們現在,以我們現在的視角來看待的,國學對于中國古代而言,按我的理解,并無任何神圣,不過是人們生活和學習的知識智慧而已,和我們現在所接觸的知識智慧并無那么大差異。無論未來又是以什么面目,這么看來,其實并未完全消失,至是內化為了文化和社會中的點點滴滴。也不必悲觀,其實國學里,耳熟能詳的,已經進入了我們的生活,并不會讓我們感覺尷尬。只是對于更多尚未挖掘的豐富內容,如何再產生新的活力,能夠在未來被賦予意義的問題。
我想,國學的確可能被重新振興,但不會是我們現在所想象的那樣,枯燥而古板,而應該是能有趣而靈動地融入生活之中。而且未來的那一天,我們還能夠體驗到,在一個從古至今的大時間跨度下,人與人始終能保留的共性及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