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千年來,埃及令西方著迷。古希臘人和羅馬人了解并崇拜埃及,這份尊敬傳給了文藝復興時期的收藏家和學者。18世紀末拿破侖入侵埃及,將這里的藝術品和知識帶回法國,激發了全歐洲的興趣。19世紀以來,由歐洲人資助的發掘活動在埃及一直進行,如今進行的發掘和研究仍然吸引著現代人。
古埃及沿著北非的尼羅河興盛起來。它的社會等級森嚴,藝術家為精英階層,包括權力集于一身的神王及王室制作繪畫、雕塑和其他藝術品,其中許多歷經數千年依然保存完好。技巧非凡和規模宏大是埃及藝術的共同特點,它很快就發展成為框定形式和主題的保守傳統。
復雜的宗教信仰和宗教儀式強調來世的重要性。幾千年中的種類繁多的古埃及藝術品大部分用在統治階級復雜精美的陵墓中。
前王朝時期和王朝初期藝術
埃及文明的源頭可追溯至新石器時代?,F代學者將古埃及王朝分成三個主要時期:古王國、中王國和新王國。古王國之前的時期被稱為前王朝時期和王朝初期。在埃及王朝初期,埃及藝術形成了此后被贊助人和藝術家循蹈數千年的模式。精英階層的贊助人委任藝術家制造喪葬建筑和陳設品,以及創造雕塑和繪畫來表現他們理想化和不朽的形象。
埃及平面藝術的特點:眼睛、肩膀和手臂為正面觀,頭和腿為側面觀。
《納米爾國王石板》描繪了一種超越世俗權力的君王形象,它所表現的國王不僅是一個統治者,還是一個神。
在上圖中,國王是以復合視角來表現,頭戴上埃及的白冠,裙子的腰帶上掛著一條公牛尾,這是一種權力的象征,此后3000年都是埃及國王禮服的一部分。在石板的另一面,納米爾出現在頂部的浮雕帶中,這次他戴著下埃及的紅冠,兩側分別是提鞋者和一個長發人物。在中部浮雕帶中,兩名男子各用繩牽著一只怪獸,怪獸的長脖子纏繞在一起,在畫面上圍成了一個圓。對稱均衡的基調可能象征著“瑪特”(秩序)。
古王國
古王國延續了5個世紀,其統治者下令制作的藝術品在后來的兩千年中成為藝術家效仿和趕超的目標。藝術家遵循一個固定的程式,按照一套發展演化的比例來表現理想化的人體。由于埃及人相信人的卡或生命力能在墓中存活下去,所以防腐師千方百計保存死者的尸體,使之不朽。
修建墳墓的目的就是追求萬世不朽,表明死者的身份,使他們永遠不被遺忘。古王國最重要的成就包括位于薩卡拉的佐塞墓葬群和建在吉薩的三座大金字塔,每座陵墓都表現了統治者在宗教和政治上的巨大影響力。
著名的金字塔是吉薩(Giza)的三座大金字塔,為紀念斯尼夫魯之子胡夫(Khufu,第一座也是最大的一座金字塔)、卡夫拉(Khafra,較小的金字塔)和孟卡拉(Menkaure,最小的金字塔)而建。它們經久不衰的莊嚴宏偉源于驚人的規模(胡夫金字塔的塔基占地5.3公頃,高度達到約137米)和非凡的簡潔。
表現人物
卡夫拉河谷神廟大廳地面上的凹陷表明,曾有一排共23尊國王坐像沿墻邊放置。保存得最好的雕像表現了國王直挺挺的正面坐姿。這個姿勢使得他能夠觀看為紀念他而舉行的儀式,正面描繪使他能夠到場和存在。與《納米爾國王石板》一樣,這尊雕像簡潔地表現了王權的性質。他的臉上沒有皺紋,永不衰老,顯示了他的不朽,而雕像緊湊的構型又賦予了它象征永恒的堅實感。
在下面這對雕像中,藝術家用顏料表現出了膚色、頭發、服裝和首飾,使用的是標準的傳統手法:男性膚色較深,女性則較為白皙。銘文標明了兩人的身份,描述了他們的社會地位:他是政府官員,而她則“依附于國王”。瞳孔部分鑲嵌水晶,令雙眼富有生氣,以至于后世的盜墓者在洗劫墳墓之前,都要把類似雕像的雙眼挖出。
僵硬的正面描繪是王室和權貴圓雕的規范。在王室和權貴圓雕以及浮雕和繪畫中,人體比例也高度一致,使學者認為藝術家在設計人物形象時參考了一定的基準?;鶞蕡D法始于第五王朝,最初由一列七行網格組成,縱列由耳際起貫穿全身,橫行根據標準尺寸劃分身體。這種表現方式是概念化的或知識性的,而不是視覺化的。
貴族男性官員被描繪成兩類理想形象,每種都表現了一個不同的生命階段。一種是年輕、身體強健的形象,如海西拉或卡夫拉。另一種是成年形象,常常是大腹便便、肥肉堆疊或肌肉松弛,臉上有衰老的跡象。
這些關于姿勢、比例和外貌的規則只適用于地位最高的社會階層——王族和朝臣。人物的地位越低,他們的姿勢就越放松,越自然。
繪畫與浮雕
與墓中的雕像一樣,這類繪畫和浮雕在埃及信仰體系中也起著重要作用。比如,征服大自然象征著戰勝死亡。紙莎草架就被認為是重生之所,很像墳墓本身。船是在來世的無盡旅途中一路運送卡的傳統交通工具。
中王國
中王國持續約四百年,之前是古王國末期的一段統治分裂時期。在這個時代,藝術家故意模仿古王國樣式,尤其是在喪葬領域,但中王國的創新之一就是王室雕像的表情更加寫實。這一時期的權貴陵墓盛行使用石窟墓,而非金字塔。與之前的墓葬一樣,這些墳墓中飾有設計精巧、色彩明麗的壁面浮雕。
皇家肖像
表情與比例的變化。過去一千多年來,藝術家在表現王族時都會雕刻一張肌膚光滑的臉,經過了美化,沒有歲月痕跡,而這座石英石像的雕刻者卻刻畫了一個已顯老態的國王。他皺著眉頭,眼皮下垂,眼睛下方有皺紋。在中王國時期,婦女形象肩更窄,腰更細,四肢更修長。男性形象則是頭部適當縮小,并且不再有古王國男子那種緊實的肌肉。這些微妙的變化將不同時期的人體表現形式區別開來。
墓葬建筑
與在古王國一樣,墓室繪畫被認為能為死者提供食糧、陪侍和消遣。墓室中有種類豐富的陪葬品,包括玻璃釉(faience)制品,一種玻璃漿燒制的工藝品,成品不透明,表面有光澤。
小雕像出土于底比斯(Thebes)的一個墓中,表現了一個圖式化的女人。雕像細致刻畫了她的乳房和陰部,一條畫上去的子安貝(cowrie)腰帶突出了她的腹部和臀部。這個小雕像可能是作為一種生殖符咒,提高生者家庭的延續性,增進死者在來世的新生。上釉玻璃的藍綠色與生殖力、女神哈索爾(Hathor)和重生相關。
古埃及的主要時期
前王朝時期:
約公元前2920年之前
王朝初期(第一、二王朝):
約公元前2640—前2649年
古王國(第三至六王朝):
約公元前2649—前2150年
中王國(第十一、十二王朝):
約公元前2040—前1640年
新王國(第十八至二十王朝):
約公元前1550—前1070年
謝謝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