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由于昨天晚上睡覺實在太晚,今天早早的就犯困了,捧著書本卻一直打瞌睡,一行行文字都成了催眠符,整個人困乏的不行。打開博客想寫點什么,腦子卻一直短路,伏在桌子上瞇了一會,終究還是打不起精神,索性就把電腦關了,去洗了個澡,沒成想洗完澡卻來了精神,索性就再次打開電腦碼幾行字。
? ? 鑒于今天的狀態,寫一下焦慮,也說一下新看到的一本書《寫作禪》。人在焦慮的時候,心智、情緒和思考能力都會持續的動蕩,甚至會陷入沒有目標,沒有歸屬感的躁動中,而這個過程會大量的消耗我們的能量和精力。這種狀態有時候會自我強化,也就是說人一旦陷入了持續的焦慮狀態,這種狀態會反向來影響人的性格和心智模式,如果這種心智模式定型了,就會長期的產生焦慮。
? ? 通常情況下我們都認為焦慮的產生通常是因為不確定性,或者過于繁重的工作導致的,其實這都是我們自己的一種幻覺。絕大多數我們所焦慮的事情是不會發生的,如果把正在焦慮的事情列一個清單,把它們明確的寫下來,一個星期后再仔細看看這個清單,就會發現自己列出的很多導致自己焦慮的事情是不存在的,或者說存在,但是過去的一周你也沒有嘗試過任何解決的方法,但它還是沒發生。
? ? 雖然這些事情都沒發生,但我還是焦慮,那怎么辦?其實我們之所以陷入焦慮,并不是因為有無窮的事情讓我們陷入焦慮的,而是陷入了焦慮的狀態,或者說是精神上的某種狀態。你覺得外界有太多的不確定性、有太多繁雜和恐懼,是外界讓你焦慮的,其實是因為你陷入了焦慮的狀態而已。
? ? 在那種狀態下,我們的精神沒有一個落腳點,導致我們的情緒和心智失去了原有的平衡,一些像傷感、憤怒、哀傷、欲望、懊悔和怨恨等負面情緒不斷像我們涌來,我們沒辦法阻止這些情緒的產生,就開始焦慮了。
? ? 按照這個說法,如果精神能夠集中,心智和情緒能夠恢復平衡,就能減少焦慮了。通常我們聽到的一些做法就是深呼吸、靜坐(有點像佛家的禪悟,收攏心神),但有時我們越是靜坐,這些念頭或情緒反而越清晰,到頭來還是身心疲憊,所以說這方法也不是適合所有人的。
? ? 接下來說一下《寫作禪》這本書所說的方法,就是坐下來寫作。作者(《寫作禪》的作者,下文都如此稱呼)一個偶然的機會開始了寫作,一開始的時候他發現寫作會讓自己更加焦慮,因為當它坐下來想寫一篇文章的時候,總是有各種繁雜的念頭在腦子里撞來撞去,很難持續的寫下去,為了能夠持續的寫作,就要想辦法阻止這些妄念。
? ? 后來她發現,越是有意識的抵抗,這些繁雜的念頭就越來越多(想到一個詞,心魔),后來嘗試著不在有意識的抵抗,這些繁雜的念頭反而漸漸消失了。(你越是反抗的東西,它不僅會持續存在,而且會變大越來越強大…某心理學家說的)作者就這樣找到了一種寫作方式,就是完全隨意的寫,想到啥就寫啥,完全不帶目的,不是有意圖的去表達,而是將自己心理當時的感受完全的展現出來。
? ? 比如感到很焦慮的時候,就直接在紙上寫“老子很焦慮”(這語氣就知道我不焦慮…),寫完這句后不知道下一句改寫啥了,干脆就寫“擦,下一句該寫啥?”寫完第二句后心里啥感受就接著寫出了,“我覺得這樣很弱智”“這時候要是有個妹子就好了”…
? ? 就這樣一直寫,想到哪寫到哪(我手寫我心),寫個四五分鐘后,情緒基本就平靜了。但寫的時候要盡可能的細致,比如正好窗外有輛車走過,可以寫它的聲音、新舊、大小、顏色、品牌…盡量寫的詳細,如實觀照。這時候不要指望自己寫下來的是一篇什么樣的文章,要做的就是寫本身。
? ? 當這樣寫下看似沒有關聯,內容雜亂的句子的時候,就會發現自己的內心好像就沒之前那么雜亂了。這是心理上的一個普遍規律:當你陷入某種狀態,你能夠抽身出來觀察自己這種狀態的時候,這種狀態就會消失。(第三視角,旁觀者唄,比如對著鏡子哭,就哭不下去了)
? ? 作者推薦的這種方法,其實就是讓人在看似無目的、無意圖的寫作態度中進入一種自我觀照的狀態,讓我們的精神和心智有一個焦點,情緒能夠保持平衡,達到平心靜氣了,原來負面的情緒和焦躁的狀態就不見了,焦慮也就慢慢的減少了。
? ? 這種通過寫作來減少焦慮的方法實行起來也簡單,第一就是不停的寫,在自己沒有真正做到平心靜氣的時候不要打斷,可以看到自己真正在想什么,可以把自己的感官都記錄下來。第二就是允許自己寫出最爛的文字,不用在意文字的連貫性和可讀性,寫出自己真實的感受,嘗試和自己相處。第三是精確,嘗試把一個事物寫的清晰細致,因為寫的越細致,我們的精神就越專注,這樣還能提升我們觀察理解事物的能力。第四不要控制,不要強迫自己寫成什么樣的文章,不要說自己認為自己應該說的話,完全隨心,想到哪寫到哪就行。只有這樣,才能沉浸其中。
? ? 方法雖然有很多,原理大都相通的,如實觀照,認知自我,對自己和事物有了良好的認知,才能更好的把握自己的精神情緒,減少負面心理,減少焦慮狀態。
? ? 以上就是我從《寫作禪》這本書得到寫作驅走焦慮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