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滿為格物致知時節。《禮記正義.大學》說:“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什么是格物?宋儒程顥語錄說:“致知在格物,格,至也。窮理而至于物,則物理盡。”格物格盡豁然有覺之處,便是天理;窮天理窮到默識無悟之所,即為智慧。就致知窮理而言,何謂有事之機?就是要切身去格物,而非止于空談。
格物致知有始,窮理盡性可期。明儒羅欽順在《困知記》中說:“格物之格,是通徹無間之意。蓋工夫至到則通徹無間,物即我,我即物,渾然一致。”無內外,渾然一致,方能超然,不然便被那枝未細節牽絆,難達全體大現之處,更無全體大用之時。
格物致知貴在謙虛,三人行必有我師,自以為是根器深厚者,并不可取。自私用智,是格物致知障礙。所以格物致知的前提,先要掃清障蔽,特別是各種模因的困擾。想要去除障蔽,就不可溺于文辭,更不可惑于異教。《二程集》說:“今之學者有三弊:溺于文章,牽于詁訓,惑于異端。”初學者皆有蒙蔽,蔽解惑去,方能洞然。須要明白的是,蔽于物欲易解,蔽于意見難解,惟靠智慧解之。致知之功,非聞見記誦之學,乃學其大者,即所謂藏諸用之功。
頓悟之說,非學者所宜盡心也,圣人所不道。不是不能頓悟,是頓悟在窮理盡心之后。若沒有學問積累,怎么能一時頓悟!格物然后致知,需要不懈努力,非一蹴而就之事,從量變到質變,若非反復其道,自然不可能窮盡其理。
學貴能疑,首先要有質疑精神,具有反思能力。質疑、反思、批判,是提升覺知能力的重要途徑,也是破除迷信的法寶。宋儒楊時與季常言說:“學者當有所疑,乃能進德。然亦須著力深,方有疑。今之士諱書為學,蓋自以為無可疑者,故其學莫能相當。”疑貴在深究,究之深,到得那豁達之時,則方有得。
如何可以達成致知萬物之理呢?致知的關鍵是覺知之思。宋儒程頤認為:“今人欲致知,須要格物。物不必謂事物然后謂之物也,自一身之中,至萬物之理,但理會得多,相次自然豁然有覺處。”即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通過長期積累而一朝覺悟。
致知當知知止,知止乃認識能力可達之邊界。要明白知止,不是讓你望而卻步,而是要全體顯露,然后才能達到大機大用之作為。如今學者之所以難以通達知至之境,就是不能渙然冰釋。不知止,必為模因所牽,不能透徹道理而出窠臼。
格物致知后,自然是要去行,做到知行合一。學便是知與行,知落實到行中是真知,行中有真知所主是真行。知行相互依存,原是一件事,不可分為兩件事。如《二程集》說:“學貴乎成,即成矣,將以行之也。學而不能成其業,用而不能行其學,則非學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