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一邊要為茍且的生活,苦心經營,今天還要騰出手來憂國憂民,教化普世,此處有板磚,但身為儒家思想的傳播者,也只能受之了,好了,不扯了,說正事:
今天說的是孝順,其實在儒家教義的核心思想是:忠 孝 禮 義? 信 沒有說到順的問題,但誰最希望人民順從呢,當然是統治者了,皇帝希望天下一家,一個模式,好管理。
從確立儒教為立國之本后,每個朝代的皇帝都是以孝治天下,天地君親師,在農耕文明中,父親又是親又是師的,又孝又順的結果就是,子女像個木偶人似的,任父母擺布。
在皇帝當中把順從做到極致的是嘉慶皇帝,他寫下一篇〈守成論〉他可能覺得他老爹乾隆皇帝做為"十全老人",已經在各個領域都已經非常完美,只要守成,按祖制去處理政務就可以了,而不去分析當時的時代情境變化,反正祖宗怎么處理事情,就學著什么處理事情。
聽起來很荒唐,按步就班,一味的盲目的學習前人,肯定不會超越自我,但不是說,家有一老,如有一寶嗎?
還有一句: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我們現在走的路,父母可能早就走過了,我們覺得很迷茫時,可能父母早就知道你未來的路了。
但如果是一個時代劇烈的變遷呢?中國在改革開放后,中國飛速發展,父輩們現在大多數都不太懂微信,互聯網等等一切新的事物,他們如何再來指引我們向前進??赡闳绻也宦犜?,那就是一頂不孝順的帽子扣過來。
有首歌是這樣唱得;沒有家哪有你,沒有你哪有我??,按倫理來說,父母給予我們生命,恩情大于天的,但子女長大后又不愿做父母的附庸品,又如何做到不背負不孝順的罪名呢?聽起來,很是矛盾。
不敢超越父輩們的封建社會的二千年,是華夏文明原地踏步的二千年,又孝又順如何在21世紀兩全呢?
我個人認為在人事方面要聽父母的,比如說交什么樣的男女朋友,父母早就練成火眼晴睛,你的朋友是怎樣的品性,在父母眼中一眼就能分辨出來。
結婚要多聽父母的建議,父母會考慮到,家世背景,血統,人品等各個方面,而年輕人就覺得,兩個人在一起感覺滿好就行,等結婚以后,才發覺,那個所謂的"愛情"其實只占現實生活的一小部分,柴油鹽米才是主題,后悔就來不及了。
關鍵是在事業上,父母一般來說,只會說,在單位要聽領導的話,和同事處好關系,穩定是父母的意愿,而很少鼓勵下一代超越自我的。
但到了二十世紀后的中國,受到西方列強在,政治、經濟,文化、工業等各個領域的沖擊下,還停留在農耕文明文化思想下的父輩們,還能給處于工業化初級階段的我們怎樣的指引方向呢?
不知道是那位大神曾經說過,孝順的人,再壞也壞不到那里去,此處應該有掌聲,為這個不知名的大神點贊。但太過于順從,但對整個社會文明創新的精神是不利的。
我本來是這樣想的:孝,和順,本身是兩回事,孝,對父母盡孝,人倫常情,無可爭議,因為父母生命拋物線下滑時,正是我們壯年時,烏鴉都知道反哺,何況人乎?順從,還是要看具體事物,具體分析,取其精華,棄之糟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