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蒙娜麗莎的微笑》:女人的最終歸宿是自我價值

凱瑟琳,一名敢為時代先的女性,在一所號稱“沒有男子的常青藤”的衛(wèi)斯理女子學院任職藝術史的老師。接受自由改革思想的她,立志要做一番作為。

但她沒有想到的是,這些家庭條件優(yōu)厚、情商智商高超的天之嬌女們,她們學習的目的并不是成就自我,而是為了嫁一個好老公,做一個賢妻良母。

這讓凱瑟琳的教育之路極其坎坷,其不僅來自學生們的百般刁難,校委會的對其教學方式的阻擋,更是在她們身上如大山般的封建思想。

想打破長久的信念和價值觀談何容易?可是凱瑟琳并沒有妥協,她還是特立獨行,以自己的獨有的教學方式和風格,挑戰(zhàn)學校的權威,不斷地鼓勵和引導學生,把獨立自主的思想傳遞給她們。

最終,凱瑟琳獲得了學生的尊敬和愛戴,被學生們稱之為“蒙娜麗莎”。

1、蛻變的第一步

在第一堂課上,凱瑟琳的遭遇就無比尷尬,學生們對其所教授的內容對答如流。她知道,這是學生們給她的下馬威。但凱瑟琳也發(fā)現了,學生們在對待藝術上,都只是單純的背誦,死記硬背下知識點,沒有自己任何的想法,這不禁讓凱瑟琳陷入沉思。

后來在課堂上,凱瑟琳拋開了書本,播放了幾張在教材上沒有畫作,沒有人知道。她指著一張照片說這是我的母親。學生們嘲笑她:這也算得上藝術嗎?

凱瑟琳問她的學生:什么是藝術?標準誰來定?這張看起來如此普通的照片,如果他是出自著名攝影家之手呢?那你們是不是就會稱之為藝術?

學生們低下頭,開始深思。一直以來,她們極少思考,她們認為的藝術,就是把世界名畫的名稱、作者、年代、風格、技巧、寓意等倒背如流,就是掌握了藝術。

可是藝術本身并不是這些淺顯的記憶內容,而是通過畫作的表面去看到它的本質,作者的心境,所表達的意境。正如有一些大師生前默默無聞的作品,卻在去世多年后被重新定義新的藝術價值,然后一舉成名。

這個全新的角度,在學生們心中埋下了一顆種子。在后來欣賞梵高的作品上,凱瑟琳帶給學生們對于當代女性的啟示:是僅僅是填色,活成別人所期待的樣子,還是創(chuàng)作出一番自己的風格,做自己?這成為了學生們蛻變的第一步。

2、貝蒂和瓊

在上層社會的封建思想中,嫁個好老公,相夫教子,就是終極的任務,所有一切都得為其讓路。好像一旦進入婚姻,人生就按下的暫停鍵,公主和王子從此快樂的生活在一起。

這些聰慧過人的女子,在學識上,在背景上都可以有著非凡的成就,卻被禁固在男權的思想里,狹隘了自己的價值。

她們的話題離不開戀愛和婚姻,學習是為了找個好老公,最重要的事情是變得優(yōu)秀,然后等待,等待有人求婚。

學校的設立的游戲運動:獲勝的女孩將會第一個嫁出去。最高級的人身攻擊是:沒有男人娶她。放寒假前臨別的贈語是:祝愿你戴上戒指。

儀態(tài)課成為婚姻的演習班,老師理直氣壯地宣導:幾年后你們唯一的職責就是照顧你們的丈夫和孩子。比起學習的分數,老公給的分數更重要。

這分別就是一所培養(yǎng)上流社會太太的修煉場,而非教育他人成為領導者的“常青藤”。

貝蒂和瓊,兩位核心主角,也是非常讓我印象深刻的兩個人。

貝蒂的母親,是思想傳統(tǒng),作風強勢的校董會主席,在貝蒂的成長過程中就不斷地灌輸女性的宿命就是要回歸家庭,成為一個好妻子,好母親。

于是貝蒂也如愿風風光光地嫁給市長的兒子斯賓塞。可是婚后的貝蒂并不幸福,丈夫的冷淡,她失去了一直以來的精神依托,成不了一個好妻子,一個好母親,一個女子的價值又何在?

而自己的母親,面對女兒不幸福的婚姻,不僅不讓女兒回家,還勸說她不能離婚,家丑不可外揚。崩潰的貝蒂在凱瑟琳的影響下,重拾起自己失敗的人生。

她指著名畫《蒙娜麗莎的微笑》跟母親說:看蒙娜麗莎的微笑,可是她真的幸福嗎?她并不幸福,這都是表面的。

然后她毅然起訴離婚,并搬出家里,雖然還沒明確未來的方向,卻是勇于做自己的開始。

貝蒂的好朋友,瓊,卻是選擇另一條人生道理。

她成績優(yōu)異,在凱瑟琳的幫助下,申請了耶魯大學的法律系,并被錄取。但為了家庭,卻毅然放棄了學業(yè),投入了婚姻當中。

凱瑟琳知道后勸說她可以二者兼顧,但瓊最終還是拒絕了,她說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而且對于她來說,擁有一個好的家庭就是她最想要的東西。

最終,她們都選擇了屬于自己道路。無論是那一條路,對她們說,都是自己想走,想去經歷的,而非活在別人的期待里。

3、靈魂上的指路人

最近看的幾場電影,《放牛班的春天》《自由作家》以及《蒙娜麗莎的微笑》,讓我看到,優(yōu)秀的教師,是靈魂上的指路人。他們都堅守了自己使命,動搖了這些孩子們根深蒂固的價值觀,贏得了學生的尊重和認可,也改變了許多孩子的一生。

每一個偉大教育者的背后,都是一場顛覆原有思想,與時代抗爭的艱辛之旅。而每個時代教育的進步就是因為一個個像馬修、愛琳以及凱瑟琳這些勇于與規(guī)則、權威宣戰(zhàn)的教育者,他們打破了傳統(tǒng)教育的條條框框,拯救出那些迷茫的被時代牽制著人兒。

最后的一幕,凱瑟琳拒絕續(xù)聘離校時,學生們騎著自行車送行的一幕,讓我不禁熱淚盈眶。也許每個教師只是學生生命中匆匆掠過的過客,但她們傳遞的思想,所追求的真理,以及他們所一起經歷的短暫時光,將會影響著她們整整的一生。

最后與大家分享影片最后的一句臺詞:

“我聽見了生命腳步快速的聲音,我會彷徨地徘徊。但不是所有的徘徊都是沒有目的,尤其是當我在不受傳統(tǒng)影響尋求真理的時候,超越定義的限制,超越人性。”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fā)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fā)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