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剛看了一個視頻,大概可以說是搞笑視頻吧,因為里面的人大部分都在笑。
視頻的主角是個四五歲胖嘟嘟的小男孩,拿一根鋼管沖城管喊著:“別動我奶奶!”在他身后,擺著他奶奶用來占道經營的大沙發。
圍觀的人都在笑,城管也在笑,孩子奶奶可能也在偷偷笑著,因為在這樣的場景里,沒人敢把她的沙發怎么樣。
只有孩子是認真的,他把鋼管往地上一扔,威武霸氣地站在人群中間,隨時準備大干一場。
其間,有個城管上來安撫他,把他拉到沙發上坐下,但他連打帶踢,把城管攆到一邊去了。
我不覺得有什么好笑的,更不覺得感動,雖然“別動我奶奶”這句臺詞聽起來那么悲壯,雖然小孩子理所應當地不懂什么是占道經營,但這個小孩身上過早表現出的戾氣,以及孩子家長有意放縱博取同情的嘴臉,都讓我感動不起來。
我沒看到什么祖孫深情,我只看到一大家人默許最小的孩子沖鋒陷陣,還把自己對社會的仇恨源源不斷地傳遞給了下一代。
至于評論里說,“這個孩子長大會很有出息”,我更覺得無法理解。我只求他不要被繼續挑撥利用就好。
大人世界里的紛爭,為什么要過早牽扯一個孩子?
是因為感情牌打起來會很有效嗎?
2
曾幾何時,我們都學會了講故事。
某品牌的咖啡,要從一個窮孩子為了夢想百折不撓的故事講起來,某品牌的包包,要從一對戀人歷盡磨難終成眷屬的故事講起來,就連自產自銷的農產品,也要先講一講我的祖姥爺闖關東的經歷。
有故事當然好,但千篇一律的故事開始泛濫的時候,我感動不起來了,因為我只看到營銷。
故事講來講去,還是只有一個目的,就是把我的東西賣出去。
我的朋友小美有一陣聽故事上癮,她聽的是一個勵志姐的創業故事。
勵志姐出身寒微,父母雙亡,寄人籬下,受盡白眼,后來她發憤圖強,不眠不休,靠賣面膜走上了人生巔峰,向所有藐視過她的人證明了自己。
小美感動得痛哭流涕,像被洗腦了似的做了勵志姐的小代理,一下子進了兩箱面膜。
然而,面膜并沒有勵志姐說的那么好用,而且連QS認證都沒有。
小美也不眠不休,但她不僅沒踏著勵志姐的腳步走上人生巔峰,還被多個好友拉入黑名單。
進貨,不應該先看貨嗎,聽什么故事?
故事講得感人,別的就不重要了嗎?
3
并不是所有事情,我們感動一下就可以了。
我知道一個人,貪污受賄,挪用公款,但他是個好爸爸。
因為他在供訴中講了一個動人的故事:他有一個讀高中二年級的女兒,他的女兒在聚會上偶遇一個帥氣男神,然后心生眷戀,結果因為長得不夠漂亮,表白被男神拒絕了。看到女兒整日茶飯不思,以淚洗面,他決定鋌而走險,挪用了大筆公款送女兒去韓國整容。
網友說:“這才是親爹啊。”
父愛無邊的感動之下,我們一不小心就忘了他是個蛀蟲。
要論講故事,我相信每個貪污犯背后都有許多故事,但這改變不了他們侵吞納稅人財產的事實。
4
前兩年,男子廖某偽造公章,騙了醫院17萬的治療費。
原因是他的妻子得了尿毒癥,他沒有足夠的錢來給她看病,而且家里還有年幼的孩子。
偶然間,他發現只要收費單上蓋了公章,醫院就會默認已經繳費。
于是他私自仿刻了5枚公章,得到了四年的免費治療,直至案發。
當時呼吁為他減刑或免刑的聲音很多,我也覺得非常同情。
但偽造公章罪白紙黑字地在法律條文里寫著,要是我們足夠感動就可以置法律于不顧,社會豈不亂套。
馬加爵有馬加爵的故事,林森浩有林森浩的故事。
你的故事,真的很讓人感動,但故事的后果,只能你自己承擔。
5
最可怕的一種人,是沉浸在自己的故事里,覺得全世界都應該為他讓路。
可能是因為我們從小看了太多童話,童話里的灰姑娘們只要足夠悲慘,足夠善良,就會得到幸運之神的眷戀。
我經常看到一個參賽歌手,唱得未必怎樣動聽,卻很擅長講故事,從七個月早產講到粉末性骨折,講得自己聲淚俱下,聽得導師痛哭流涕。
聽完這么感人的故事,你好意思讓我不過關?
他們的邏輯就是這樣,既然我感動了你,你就應該為我的故事買單。
這個邏輯還很受用,導師們往往聽完故事,就大開綠燈了。
可是,我們究竟是來聽歌的,還是來聽故事的?
6
我見過最浪漫的求愛儀式,是有男生在初雪的清晨,在女生宿舍樓前赤腳走出了一行大字:“楊淼淼,我愛你”。
楊淼淼這個名字,筆畫可真夠多的,男生凍得瑟瑟發抖。
可惜他沒有追到楊淼淼。
有人問楊淼淼,你不覺得感動嗎?
感動啊,當然感動,難道我要因為感動就嫁給他嗎?
對啊,要是感動有用,那我們不如都嫁給感動中國的赤腳醫生好了。
7
我們的社會一直是人情社會,感情動不動就凌駕于邏輯之上。
故事感動著我們,但我們要學會拒絕感動之外的一切不合理訴求。
因為感動,并不足以改變一件事情的本質。
對不起,我確實有點感動,但還沒感動到不分青紅皂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