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東野圭吾的《解憂雜貨鋪》看完了。看的故事太多,容易忘記,但覺得小說也沒太多需要做筆記的必要。享受這個過程才是最重要的。你被故事情節所感動,或者是對里面的人物行為舉止有所動容或批判,就證明你是真真切切在閱讀這本書,而不是走馬觀花。小說帶給人的感覺,觸動,啟發才是最重要的。這本小說這是值得一讀,這也是我上學期讀書期間看別人推薦最多的書,今日讀完以后所獲頗多,它當之無愧受人屢次推薦。內容結構很巧妙,讓人讀到最后才恍然大悟,每一章節又串在一起,人物并不是獨立存在,而是存在千絲萬縷的關系。時間的穿梭,讓人忘卻今夕何夕。
《解憂雜貨鋪》第一部分。講述的是三個主人公到一個雜貨鋪。發現一個信箱,收到一封信,但是是幾十年前的。內容是一個女運動員的男朋友生病了,但是她男朋友希望她能夠堅持訓練,參加奧運會,她面臨兩難的選擇,在她男朋友最后的歲月里陪伴他,照顧他還是選擇訓練,參加奧運會。一邊是夢想與事業,一邊是愛情。于是寫信給解憂雜貨鋪,尋求幫助。這三個年輕人就嘗試回信幫她想辦法。
我們也會遇到艱難的抉擇。一方面是事業,一方面是感情。或者兩個都很重要,但是魚和熊掌不可得兼,此事古難全。我們該何去何從?把這些事放心里衡量,感覺兩邊一樣重,手心手背都是肉。有選擇困難癥的人就會抓狂,然而人總要做個選擇。選擇了一方就犧牲了另一方。這時候我們只能釋然,有些東西只能辜負,心里懊悔卻無可奈何。逃避只會兩敗俱傷,選擇一樣,終歸留住一方,少點損失和遺憾。
《解憂雜貨鋪》第二個故事。主要講了一個音樂家面對繼承家業和實現夢想選擇的故事。我感覺這本書就是在講人生一些選擇。今天的選擇是繼承父業還是實現自己遙不可及的音樂夢想的兩難。開頭并沒有說這個音樂家的家庭背景,而是用他去一家福利院演奏為引子,采用了倒敘的形式。當他面對選擇的時候,寫信給解憂雜貨鋪,問他該何去何從。回信是說他應該繼承家業。但是最后一封信又說他會成為一個音樂家,也許他自己不能實現,但是他的作曲會令人永世難忘。因為他為了救人,犧牲了自己。但是他的作品被那個小姑娘,也就是他救的那個孩子的姐姐用動人的歌聲讓人們記住他的作品。
我們很多人小時候會面臨這樣一個選擇,一方面是父母殷切的希望,希望你能夠繼承父母的產業,把他們的努力維持下去,發揚光大。一方面是自己的夢想,不愿意繼續做同樣的事情,而是擁有更高的追求,也許是藝術方面的。這時候在親情與夢想之間的選擇。其實父母很多時候是支持孩子的夢想的,只是怕孩子吃苦,因為他們懂得創造者一切的艱辛,想讓孩子不那么辛苦。孩子也會慢慢懂得父母的用心良苦。一旦獲得支持,就應該堅持下去,實現自己的夢想,不要讓父母親失望。哪怕遇到再大的困難也要艱苦卓絕的走下去,克服困難,闖出一番新天地,不能辜負他們。
《解憂雜貨鋪》 的第三章。今天這章內容介紹了解憂雜貨鋪老主人的故事,和解憂雜貨鋪為何解憂的原因。讓人對這個神奇而神秘的雜貨鋪多一份了解。許多事情都是因果循環,但旁人的話語也許能改變一個人的命運。
1.你想想,即使是亂編的煩惱,要想三十個煩惱也很辛苦。對方費了這么大的工夫,絕對不可能不想知道答案。所以,我會努力想答案后,寫回信給他,絕對不能無視別人的心聲。
(老主人決定以回信的方式解決人們的苦惱,有一個人寫了三十封問題,看出是同一個人,但是老人沒有敷衍了事,認真回信,感動了對方。這是不是所謂的以德報怨。別人怎么對你不要太計較,關鍵是我們要以善良的心善待這個世界。)
2.終于了解到一件事。通常諮商者心里已經有了答案,找人諮商的目的,只是為了確認這個答案是正確的。所以,有些諮商者在看了我的回信后,會再寫信給我,可能是我的回答和他原本想的不一樣。”
(有些決定內心已經做出,但內心還有一個聲音在否定,或許這是潛意識在起作用吧。我們尋求他人的幫助,也是希望其中一個意識得到肯定,以加深做這個決定的信心。亦或是這人出主意,出事也有人負責,減輕自我一些責任)
3.我發現我的答復之所以能夠對他們有幫助,是因為他們自己本身就擁有正確的心態。如果他們沒有想要認真生活、努力生活的態度,無論別人回答什么,恐怕都幫不了他們。”
(積極的心態應對生活,生活也會以微笑待你。)
最后閱讀的幾個章節,我沒有太多劃記的段落,只有這一段“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往往不是因為某些具體的原因而斷絕。不,即使表面上有種原因,其實是因為彼此的心已經不在一起,事后才牽強附會地找這些借口。因為,如果彼此的心沒有分開,當發生可能會導致彼此關系斷絕的事態時,某一方就會主動修復。之所以沒有人主動修復,就是因為彼此的心已經不在一起了。那四個人無意拯救披頭四,就好像眼看著船要沉了,仍然在一旁袖手旁觀。”這是其中一個故事主人公在看了披頭發解散的那個電影發出的感慨。、
我們時常面臨著分別,可分別也分好幾種情況。有的是因為客觀原因而被迫分離,例如為了家庭生計而背井離鄉,遠離家人,卻心里時常牽掛,每逢佳節倍思親,尤其到了過年,無論何種艱難險阻都不能阻擋回家的路。而有些分別卻是決絕的分離,恨不得老死不相往來。明明有機會再相逢也要裝作互不相識而擦肩而過。例如一些情人的分手或者是離婚。他們時常感嘆人生若只如初見,相見不如不見時。人的關系真是很奇妙,有的人想在一起而不得,有些人能在一起卻不愿意在一塊。最后會歸結于幾個字,有緣無份。
何以解憂,中國云唯有杜康,而日本卻有一個解憂雜貨鋪,通過寫信回信這一古老的方式傾聽人們的煩惱,訴說他們的心聲,解決各樣問題。結果我認為都是很滿意的,其實大部分是順著當事人潛意識的心意而為,走入他們的真實內心世界,喚醒潛意識,做出不違我心的決定。如此不辜負內心而得以解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