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是上帝給每個人的禮物,你收到了嗎?

積極心理學是學術領域帶給人類最好的智慧成果之一,我相信。

積極心理學之父塞里格曼在其學術生涯的前幾年一直從事研究要習得性無助、抑郁、樂觀主義、悲觀主義等,致力于運用各種心理技術手段解決人們的精神困境,卻一直苦于治標不治本。

直到他締造了積極心理學。

積極心理學不同于傳統的心理學派,它天生抱著對人類本性的樂觀與善意,它相信人類的基因中帶著積極與健康的種子,它相信人類的靈魂在深受生命中各種精神困擾的同時,仍然具備強大的生命力和自愈的可能。

《學習樂觀》、《真實的幸福》、《持續的幸福》,塞里格曼的學術著作福至無邊,而他在教育、軍隊系統里的實踐運用更是值得敬仰。

《持續的幸福》一書帶給我的閱讀亮點很多,主要以下幾方面:

一是關于習得性無助實驗。“習得性無助”是一種心理學現象,指通過學習形成的一種對現實的無望和無可奈何的行為、心理狀態。塞利格曼把習得性無助的產生分為四個階段:1、在努力進行反應卻沒有結果的“不可控狀態”中體驗各種失敗與挫折;2、在體驗的基礎上進行認知。這時人會感到自己的反應和結果沒有關系,產生“自己無法控制行為結果和外部事件”的認知;3、形成“將來結果也不可控”的期待,“結果不可控”的認知使人覺得自己對外部事件無能為力或感到無所適從,自己的反應無效,前景無望,即使努力也不可能取得成果;4、表現出動機、認知和情緒上的損害,嚴重影響后來的學習和生活。

簡單一句話,“習得性無助”就是因為長期的挫折感,導致人對當下和未來的無力、無助和無望。

正如蘇聯作家特羅耶波爾斯基所說:“生活在前進。它之所以前進,是因為有希望在;沒有了希望,絕望就會把生命毀掉。“

所以說,真正打敗人類的并非困境本身,而是對改變困境失去勇氣和希望。那些深陷精神迷宮的人類們,那些抑郁癥患者,在不停地轉圈和碰壁中,就是這樣殺死了自己。

幸好,有積極心理學,塞里格曼告訴我們,幸福是可衡量的,實現幸福人生應具有五個元素:(PERMA),1、positiveemotion:要有積極的情緒;2、engagement:要投入;3、relationships:要有良好的人際關系;4、meaningand purpose:做的事要有意義和目的;5、accomplishment:要有成就感。

幸福人生的五個元素,與名利無關,與物質無關,只與人類的精神世界和自我成就有關。

原來幸福如此簡單!事實真的如此嗎?很多人大致會嗤之以鼻,以為我在給大家灌心靈雞湯吧。

塞里格曼并非紙上談兵,他將積極心理學理論運用于教育、軍隊和整個社會系統中。通過系統的研習,如每天練習感恩三件事,認識到品格優勢,特別是自律能力對個人成功的重要意義,以及發現成就=技能×努力的公式,構建幸福發現的ABCDE模式等,真實地反應了積極心理學對于個體、組織和社會的重要而積極的改善作用。

因此,幸福是可以衡量的,幸福是可以學習的,幸福是上帝給每個人的禮物,你收到了嗎?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