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人要讓自己活得像一支軍隊,
? ? ? ? ? 對自己的大腦和心靈招兵買馬。”
? ? ? ? ? ? ? ? ? ? ? ? ? ? 【劉瑜】
“世界太大,人會迷路;要么庸俗,要么孤獨。”這是《一個人的朝圣》中的一句足以觸及心靈的歌詞。在庸俗與孤獨面前,我們會徘徊迂回,會難以抉擇,但總覺得多數人會走向庸俗,畢竟孤獨那么可悲。
一直以來,我都將孤獨視為敏感而又矛盾的話題。看了很多很多有關的文章,大抵分為兩類。一類主張著孤獨可恥、孤獨可悲,熱鬧才是生活永恒的保鮮劑;而另一類主張著孤獨是人生的常態,努力合群的你看起來一點也不美。大學以前,我無疑會贊成第一種說法,一個人練習著一個人有什么好呢。然而現在的我覺得即使是孤星也能足夠閃亮,因為孤獨是學會與自己對話的必經階段,安全度過后,我會成長。
劉同寫過一本暢銷的書,很多人都知道,叫做《你的孤獨,雖敗猶榮》。劉同在這本書中悉數了成名前他所經歷的憂傷孤獨的無聲歲月,展現出一個人的孤獨究竟有著怎么樣的成就。
他在書中曾這樣描述孤獨:真正的孤獨不是全世界只剩下你一個人,而是你一個人就能夠成為全世界;真正的孤獨不是沒有人與你說話,而是你早已學會了與自己對話。原先的年數與經歷不足以支撐我理解這句話,現在的我也不能夠坦言我理解得夠透徹,然而的確是多了一份感悟。孤獨與一個人從來都不是對等的,一個人只是物質形態上的展現,而孤獨卻是精神上的沉淀,孤獨原本就是藝術。
這個世界上存在著十幾億的人,這十幾億的人各色各樣,沒有一個人相同或相似。很多人離開另外一個人就沒有了自己,而有些人卻一個人度過了所有。“很多人”與“有些人”生活中都不少見,兩類人的存在就能夠搭起孤獨的意義。
“很多人”會慢慢發現自己越來越難以離開別人,吃飯要一起、讀書要一起、刷牙要一起,遇到一個人的時候就會坐立難安,難以忍受,拼命想要逃離。而“有些人”會慢慢發現曾經三五成群的事現在一個人也能夠做好,他會開始一個人旅行、一個人吃飯、一個人去圖書館,并驚訝于這樣安靜不繁雜的時光,于是開始渴望一個人的時間。
在大學,孤獨往往是一個常態。偌大的校園中,真正志同道合的人寥寥無幾。前幾天看到了很多文章后的留言。其中有人說道:高中一個人過了很多獨行俠的生活,大學本以為是新的開始,沒想到還是一個人。孑然一身的生活過久了會有心酸,不是說別人不好,只是各有各的生活,誰也不能老是依賴誰,但我相信我會熬過去,遇見更多更好的閃閃發亮的人。類似的評論留言還有很多,相信大學中有這樣情緒的人更甚。
感情從來都不允許我們將就,這個世界上也只有自己有義務讓自己開心。孤獨的人也大多是情感上不愿意將就的人,因為不合群是一回事,而不將就又是另一回事。
我們是這個世界上獨立的個體,我們值得擁有的,要比這世俗的羈絆,更廣闊的多。陳大力曾在她的文章《其實你真的沒有必要取悅所有人》中寫道:“有時最正確的決定就是在合群和初心之間,選擇了后者。現代社會太鼓吹潤滑劑人格,希望你處事四面圓滑,一片和諧,可有時候,看起來融洽舒適的合群,是對人心另一種意義上的綁架。一個人的個性和真我,不應當被合群收編。”
一個需要費力融入和迎合的圈子也許不會有多么大的價值,一個需要費力討好的人也永遠不會成為你的朋友,甚至連熟人都沒有資格。我們從來都不需要按照別人的標準生長,這是我們自己的人生,要懂我與我周旋久,寧做我。
張嘉佳說:“孤獨是全世界,時所有人,是一切歷史,是你終將學會的相處方式。”生活不需要過多的取悅與討好,能夠堅持自我本身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我們也終將在孤獨中長成一個不動聲色的大人,而合不合群也從來不是做成一件事情的關鍵。
當最亮的一顆恰是孤星,它不再需要藏在眾多的星中,它的光芒也足夠照亮屬于它的一方天地,而這就足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