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02的紀念

2017102,是個特別的日子,順讀、倒讀都是2017102。

這個特別的日子,對永康一中87屆的師生來說,更有著特殊的意義——高中畢業30周年的全年級同學盛會,就在這一天舉行。領導、老師、同學歡聚一堂,暢敘離別情誼,共享重逢喜悅!

百戰歸來,仍是少年

我們見到了母校的現任校長和歷任校長,見到了昔日的老師和同學。沉睡心底的記憶瞬間被喚醒,簡陋的會場被濃濃的師生情、同事情、同窗情渲染得熠熠生輝,世間最純粹最美好的情愫在我們心間升騰,彌漫在會場的每個角落。

聽著老師們和同學們的逐一發言,那些塵封多時的記憶,都在眼前鮮活、閃亮起來。

醞釀了三十年的盛會

33年前,我們新生入學不久就是中秋節,學校發月餅。我受班主任郎岳來老師委托給同學們發月餅。和很多同學一樣,我是第一次離開家離開父母,佳節思親的情緒在月餅傳遞間不斷被強化,我含著淚發完月餅,回座位后,手拿月餅想爸媽。當天還有中秋晚會,這是我沒有的記憶,或許是當年的永康一中晚會也是不少的緣故。此次同學會后,2班的金曉干在群里回憶的文字為我填補了這個記憶的空白:“晚會時,曾老師抑揚頓挫地朗誦了《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從此,每年中秋都會想起曾老師的詩朗誦。”姚紅永同學的回憶讓晚會細節更具體:“吃過的月餅忘了,晚會還有印象,教室前的空地上,月亮時隱時現。平生第一次現場聽曾老師高大上的朗誦,印象比較深。”董海平同學的回憶則是深情款款:“高一中秋晚上,郎老師端進教室滿滿一盤月餅,當時的驚艷感覺至今還有余味,那時,能吃上塊月餅,就是極大的幸福,那次教室發月餅留下的印象也最深。”那年的中秋月餅,確實是董海平博士深刻的記憶:“@胡曉霞,我只記得那天晚上我們正在教室上自習,突然郎老師帶著那種慣有的似笑非笑,有點深沉的表情端著一平盤月餅走進教室。走到講臺前,交給最左側靠窗戶第一排的同學發放 ,大家的眼睛全亮了。是你發的我沒印象,估計當時只盯著月餅了。”不知1984年的月餅和晚會,成為多少人一生的中秋記憶。

同學們回憶中說的曾老師就是曾澤廣老師,是我高一時的語文老師,博學儒雅,在我們87屆畢業后,他也離開永康一中到金華師范學校任教了。曾老師非常有心,至今還保留著我們5班高一(下)的語文成績登記表,記載著我們當年期末考試的閱讀、寫作的成績以及期末考試總分和總評成績。我的期末考試成績是81,并列第7;總評是83,,并列第5。我大約是語文學習較認真和用心的那類學生,曾老師在總評時不吝加分。

聽曾老師的課,印象深刻的是學習荀子的《勸學》一文。因為對課文比較熟悉,課堂上,我第一個回答了老師的問題而受到了曾老師熱情洋溢的表揚,自此,我對語文特別是對古文,有了特別的好感,不僅喜歡曾老師,也喜歡上了文言文。學生的心理就這么簡單,因為一句話喜歡一個老師,并由此而愛屋及烏。這次聚會才知道,曾老師還是我舅舅的老師,他們現在還有往來,可見師生情深。緣分,真是一種奇妙的東西。

與敬愛的曾老師合影

說起語文,自是要記一記我們文科班的班主任兼語文老師杜方劍老師。杜老師頎長,清癯,有才子美譽。杜老師是無愧“才子”美譽的,讀、寫、彈、唱,無所不通。在我們搬入新宿舍前,杜老師就住在我們宿舍對面的平房里。星期天或其他閑暇時光,我們能不時聽到杜老師悠揚的二胡演奏,有時是獨奏,有時是和當時教音樂的王煥堯老師合奏。至今還清晰地記得杜老師在二胡聲里陶醉的情景:杜老師身著灰藍色中山裝,隨著他拉弓的右手來來回回,悠揚的音樂就在那富有魔性的弓弦下流淌開來,杜老師的身子隨著旋律,輕輕地、緩緩地移動著,或左或右。

杜老師留給我們的故事是很多的。如,冒學校之大不韙,同意我們春爬歷山、秋游大寒山。有一次不知是什么事情,我們班挨學校批評,教室里氣壓很低,在晚自修時,杜老師教我們唱歌,用音樂驅散了不悅。學習莫泊桑的《項鏈》后,杜老師布置了續寫故事的作業。有趣的是此次作業同學間互批互評,大家都很認真地交流了修改建議。記得我的這次續寫得到后桌程文勝同學的高度肯定:“很有莫泊桑的味道”。或許程同學只是一時的溢美之詞,但他的話著實讓我振奮了一陣子。永康縣政府要建造永康賓館,杜老師不僅組織我們去實地“考察”,還組織我們討論這件永康時事,并寫時評。青春年少的我們結合學校的危房(永康一中學子尚且住在危房里,鄉下學校的辦學條件該是多么的不堪)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熱血澎湃了一回。還有,忘了是學校組織還是又一次只屬文科班的獨立行動,到電影院看根據曹禺的同名話劇劇本改編的電影《日出》。看電影,在當時,絕對是打牙祭的美事。不過此次看電影的細節已了無記憶,不能忘懷的是看電影回來后,杜老師給我們朗讀《日出》的精彩片段。看電影時我尚未看明白的人物,此時都在杜老師的朗讀中“活”了起來。當時我很佩服杜老師把劇中人物讀“活”的功夫,現在我更佩服杜老師在八十年代就擁有了如此先進的教育理念: “生”動理念——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只有 “生”動,課堂,不,學習才會真正生動;大語文觀——語文的外延與生活相等,他把生活活水引進語文課堂,并引導我們走進生活;還有,他用現身說法告訴我們出聲朗讀,是行之有效的語文學習方法,大類今天的《朗讀者》……

豎起大拇指,我們是NO.1(班)

高中三年,對英語,我是瘋狂的熱愛。只要一有空,就翻開英語書;抽屜打開一條縫,閉眼就能摸出英語的課外讀物。學校報窗里有《China? Daily》,這是我常光顧的報紙。每每看懂一則英文新聞,都會給我莫大的鼓勵和喜悅。讀報紙會遇上很多新單詞,記下來,查字典,問老師,樂此不疲。這份熱情,與一中遇上的幾位英語老師有直接關聯。

呂惠萍老師是我的第一任高中英語老師,呂老師很溫柔、很善良、很敬業。我們從她的用心和耐心中,捕捉到了無限的師愛。記得呂老師懷著寶寶,雙腳水腫,說話也有些吃力,但她依然一絲不茍地上課。

呂老師請產假后,原來教6班英語的孫桂紅老師繼任我們的英語老師。孫老師年輕、瀟灑、倜儻,教學很開放。當時他會把整個課堂給我們,由同學上課。我曾上過一次英語課。為了上好這一堂課,頗費了神氣,整個休息日都在備課,查了很多資料,改了很多次教案,一次次梳理知識點,整理上課思路,揣摩同學可能會有的疑問,思考怎樣消除這些疑問。課上完后,有一位英語基礎較弱的男生對我說:這是他上高中以來第一堂聽懂的英語課。我想,這堂英語課他之所以能聽懂,一是因為我的英語水平有限,只能講粗淺的知識;二是因為女生講課,有不一樣的吸引力,男生聽得特別認真。孫老師的課,我是沒聽多少就讀文科班去了。這是我與孫老師交集的時光里,記憶猶新的一件事,因為孫老師為我日后走上講臺提早做了訓練。

到文科班后,就聽到了池靜老師的英語課。池老師年輕,漂亮,活潑,說話脆響,做事麻利。很多男生都很喜歡上英語課。我本來就喜歡英語,美麗的池老師的英語課,我就學得更歡快了。池老師的英語字,很漂亮;池老師的口語,很好聽;池老師的名字,很洋氣。池老師有一次告訴我們,她原名叫池靜芳,因為太土氣,就去了 “芳”字。果然,無“芳”更洋氣。我是太喜歡池老師了,甚至由此無限地擴大了對單名的好感:凡是單名,都如池老師一樣洋氣,更羨慕單名的同學擁有一個與池老師一樣好聽的名字。后來,池老師懷了寶寶,每天騎單車上下班,我們就很擔心她會不會太辛苦,并暗暗祈禱池老師絕對不能摔跤,否則會很危險——那是因喜歡和熱愛而生的無來由的擔心。池老師請產假之前,為我們請了一個代課的老師,她親自把關,和我們一起聽那個老師的課。代課老師后來有沒有給我們上課,我已記不得,我記得的是那堂課上,池老師挺著很飽滿的肚子斜坐在第一排聽老師上課,還不時回過頭來觀察我們的表現和反映。后來,池老師調到浙江農業大學圖書館工作。我聽說后,甚是惋惜:這么優秀的英語老師不教課,豈不太浪費?不過,我也有一件讓池老師很惋惜的事,當年高考,我沒有報英語專業,浪費了91分的英語高分(滿分100)。 池老師知道后,跺著腳對我說:“你不報英專,文科班還有幾個有資格報?”自然,池老師是急我所急,是她愛生深情的流露,文科班藏龍臥虎,有的是人才。但她惋惜里的這份真誠與溫暖,我一一珍藏,銘記一生,雖然池老師早已不記得這樣的小細節了。

池老師的發言,很熱烈

我至今都想不明白初入高一,郎岳來老師怎么會把副班長這樣的榮耀和重擔交給我,或許是因為我當年的中考成績還不錯的緣故吧。當時的正班長是學霸胡小輝同學,三年后的他考入了清華大學。讀高一,我就呈現出明顯的偏文傾向,副班長的職位給了我不小的壓力,也給了我莫大的動力。我一直很努力地學習,竭力讓自己這個副班長縮短與學霸班長成績上的距離。郎老師的數學課,數學學霸都說很靈活,很有水平。此言不虛,隨著郎老師那句口頭禪“這個么,很簡單”一落地,再難的題目在郎老師舉重若輕的解析中,紛紛土崩瓦解。不知當年是不是流行綠軍裝,在我印象里,郎老師似乎一直穿綠軍裝。因為板書太投入,顧不到袖口蹭到了積在黑板邊沿的粉筆灰,因而,郎老師的袖口經常是白色的。一節課下來,他的右口袋往往也是白花花的一片。綠色的軍裝有白色粉筆灰的點綴,沒有一點違和感。郎老師喜歡下象棋,優秀的數學老師的棋藝一定是相當了得的,我曾向哥哥推薦了郎老師,因經常有人在哥哥的宿舍排兵布陣,不知郎老師和哥哥有沒有過切磋。

郎老師笑意盈盈

朱華波老師的化學課,我記住了“摩爾”這個單位。朱老師說“摩爾”的時候,音調特別好聽,有點說英語單詞的味道。或許是這份好感,對理科無感的我,化學學得還是有點趣味。而物理則把我虐得不要不要的,以至于物理老師的名字我都不記得了。

朱飚老師是我高一時的政治老師,他用方言上課,很有家鄉風味。時值改革開放年代,政治課學的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內容。這次聚會,朱老師一直坐在會場門口那頭,因行動不是很方便。輪到他發言的時候,朱老師極力用清晰的話語向大家解釋他的不便以及對大家的謝意。他因說話也不是很方便,便連著向在場的領導、老師和同學們鞠了好幾個躬。朱老師其苦難述,其真可鑒,我的淚情不自禁地涌了上來,眼前浮現的是他為我們上課的情景,鄉音在耳,熟悉可親。

周其祥老師的地理課,風趣、幽默,有很多干貨,頗受大家歡迎,我卻因熱愛英語而怠慢了地理;加之京廣線、季風氣候等等,總要消耗掉我的很多神氣,讓我有些畏懼。周老師地理課的趣味和精髓,我比一般同學汲取得要少很多。每當同學們回憶昔日地理課,我就只有靜靜地聽,似乎在補當年落下的課。如今,85歲高齡的周老師精神矍鑠,是旅游達人,攝影高手。據說已經走了20多個國家,加拿大去了幾次,多得記不清了。今年雖做過手術,但依然積極樂觀地行走在山水間。這幾天周老師正在日本旅游。

周老師老當益壯,風華正茂啊

高一時為我們上歷史課的是夏海燕老師,是一位極其溫柔、謙遜、敬業的女老師,這次聚會沒有見到她,不知為什么沒來見一面。后來教我們文科班數學的沈輝老師,這次也沒來,好在2015年的杭州同學會,大家見過。他還是一如當年的儒雅、親切,帶著他濃濃的蕭山口音。

2015年,杭州,杜老師、沈老師合影

這次沒有見到的老師,教文科班政治的胡明老師、歷史林煥棠老師、數學陳成高老師,他們等不及這次盛會,走了。數學陳成高老師教我們的時候,較年長,卻有著孩童一般很純粹的笑靨,有兩個很深的酒窩;歷史林煥棠老師一看就是一本歷史書,也是經驗豐富的老教師,他能把紛繁復雜的歷史梳理得清清楚楚。身材較高的胡明老師,用不太標準的普通話和我們講市場經濟知識、講辯證唯物主義,他講得頭頭是道,我們聽得津津有味。“搞七捻三”“阿花阿菊”的口頭禪至今還會被同學們津津樂道。為了向我們講清楚等價交換、市場調節等知識,胡老師總會舉一個例子:“你的娘~~抱著一只老母雞~~到市場上……”通俗易懂,深入淺出,在一片笑聲中,我們就聽懂了很多枯燥的概念和原理。胡老師非常敬業,就高三一年,他為我們親手刻的資料就有厚厚一大疊。我因要惡補地理,那些資料都無暇顧及,但在高考中,我的政治卻考出了87的高分(滿分100分)。事后總結經驗,一是得利于胡老師的課堂,生動,深入;二是我聽從胡老師的教教誨,把那本薄薄的《辯證唯物主義》翻得近乎能背;三是胡老師高超的押題技術,他給我們整理的最后一張16K的押題資料,考試時我全都用上了。考試時做題太順利,考得我眼睛都發亮了。不過,胡老師讓我受益更大的,還是他教授的辯證唯物主義思想在日常生活中的運用,這真的是我受益一生的財富。

如數家珍一般,我把自己的高中生涯回憶了一遍。恍惚中,自己依然還是那個十幾歲的小姑娘,做著五彩斑斕的夢,在一個個領航人的指引下,用理想設計著未來。如今,老師們課堂上講授的具體內容,沉淀在心里的著實不多,但他們給予的教育影響,卻深深留在了我的心上;母校“勵志、勤奮、求實、進取”的教誨,也深深烙在我的身上。?

而今,我是老師們的接班人,繼續耕耘在三尺講臺。做一個怎樣的老師,做怎樣的教育,這是我需要時刻清醒的問題。方雄偉老師在聚會發言時對在座同學表達的最后的愿望猶在耳畔:“希望每一個同學把自己的女兒培養成別人喜歡的媳婦,把兒子培養成別人喜歡的女婿。”這句話表達的教育理念與愛因斯坦的教育名言有異曲同工之妙:“教育就是當一個人把在學校所學全部忘光之后剩下的東西。” 一個人把在學校所學全部忘光之后剩下的東西,就是教育的價值所在,這是習慣的教育,是心靈的教育、精神的教育、人格的教育、情懷的教育,這也是教育的真諦。

寫下這些文字,回憶我的青春,紀念我與我的老師們的時光,這是我的過往,我的來處;寫下這些文字,提醒當下的自己,勿忘教育真諦,遵循教育本質,這是我的當下和未來,我將繼續往下走的去處。

我從來處來,我往去處去。

謹以此文,紀念永康一中1987屆畢業30周年2017102盛會,感謝老師教誨之情、母校培育之恩,感謝為此次聚會付出巨大辛勞的同學們。

謹以此文,祝福相遇的你我在彼此的歲月長河里平安、幸福、閃亮。

送給母校的心意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這是昨晚寫的文 白天睡太多,夜里睡不著,安裝了新的音樂播放器, 憑著感覺搜索想聽的歌聽的還是陳粒和李志 一個晚上,...
    Sunshine__smile閱讀 822評論 4 9
  • 你之所以夢見那個人, 是因為TA在想你。 由于不是很習慣獨居,最近噩夢不斷,又可能最近在收關于地鐵站的文,做過一次...
    大慧姑娘閱讀 299評論 2 2
  • 亂世三分天下愴,敲鐘附會短歌凄。 史官難書將士淚,提筆點墨終噓唏。 鐵戟銀刀金光泄,馬革裹尸兀鷲襲。 白骨吞沙魂歸...
    樓夙閱讀 526評論 0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