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讀文:The ninth day:2017.10.10

金融


行為金融學

行為金融學是從微觀個體行為以及產生這種行為的心理等動因來解釋、研究和預測金融市場的發展,即研究行為人在經濟生活中的不理性。行為金融是將心理學尤其是行為科學的理論融入到金融學的學科,推動了金融學的發展和創新。201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理查德·塞勒關于有限理性行為對金融市場影響的研究,對行為金融作出了重要貢獻。

行為金融學簡單來說就是人不是完全理性的,我們的投資行為會收到我們的知識、情緒,不完整信息等因素的干擾,從而證明了市場不是完全有效的。

行為金融學最早可追溯到法國著名社會心理學家Gustave le Bon在1896年出版的《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的研究》一書,該書很好的刻畫了群體行為的特征。Selden(1912)在《股票市場心理學》中提到股票價格的波動很大一部分是受到了投資者情緒的影響。美國心理學家Leon Festinger在1956年提出了認知失調說,用來描述同一時刻兩種自相矛盾的想法,從而產生的一種不舒適的緊張狀態。例如你買了一只你朋友極度看好的股票,但你內心里并不覺得這只股票有多好,從而產生了一種不舒適的感覺,這就是認知失調。

著名心理學家Tversky和Kahneman在1973年第一次提出可獲得性啟發,指出人們在很多時候只是簡單的依據他們已有的信息做出決策,而不是尋找其他相關的信息。在1974年,Tversky和Kahneman又提出了代表性啟發和錨定效應。代表性啟發指人們在不確定性的情形下,會抓住問題的某個特征直接推斷結果,而不考慮這種特征出現的真實概率以及與特征有關的其他原因。比如拋硬幣,前5次拋出的硬幣都是正面,大多數人就會認為第6次拋出的硬幣極有可能是反面。另一個例子如有兩位股評家甲和乙,股評家甲可能連續兩次預測準確,而乙兩次都預測錯誤,這時投資者往往就會認為甲比乙要好,于是往往聽從甲的意見。事實上,也許乙要比甲好,只不過是甲這兩次太不走運罷了。錨定效應是指人們在進行判斷時常常過分看重那些顯著的、難忘的證據,從而產生歪曲的認識。股市中有太多這方面的例子,例如人們經常把股票的現價與歷史或近期最高價做比較,從而做出買賣的決策。

1980年,行為金融學教授理查德·泰勒也認為前景理論能很好的解釋消費者的決策行為并首次提出了心理賬戶一詞。心理賬戶指出由于消費者心理帳戶的存在,個體在做決策時往往會違背一些簡單的經濟運算法則,從而做出許多非理性的消費行為。在這引用百度百科的例子:如果今天晚上你打算去聽一場音樂會,票價是200元,在你馬上要出發的時候,你發現你把最近買的價值200元的電話卡弄丟了。你是否還會去聽這場音樂會?實驗表明,大部分的回答者仍舊去聽。可是如果情況變一下,假設你昨天花了200元錢買了一張今天晚上音樂會門票。在你馬上要出發的時候,突然發現你把門票弄丟了。如果你想要聽音樂會,就必須再花200元錢買張門票,你是否還會去聽?結果卻是,大部分人回答說不去了。可仔細想一想,上面這兩個回答其實是自相矛盾的。不管丟的是電話卡還是音樂會門票,總之是丟失了價值200元的東西,從損失的金錢上看,并沒有區別。之所以出現上面兩種不同的結果,其原因就是大多數人的心理帳戶的問題。人們在腦海中,把電話卡和音樂會門票歸到了不同的帳戶中,所以丟失了電話卡不會影響音樂會所在的帳戶的預算和支出,大部分人仍舊選擇去聽音樂會。但是丟了的音樂會門票和后來需要再買的門票都被歸入了同一個帳戶,所以看上去就好像要花400元聽一場音樂會了。人們當然覺得這樣不劃算了。股市里當然也有相應的例子,如人們常常會計算不同股票的盈虧。

多產心理學家Tversky和Kahneman在1981年又提出了一個新名詞:框架效應。框架效應指出同一個問題,如果表述不一樣可能會導致不同的決策判斷。如在加油站A,每升汽油賣5.6元,但如果現金付款可以得到每升0.6元的折扣;在加油站B,每升汽油賣5.00元,但如果信用卡付款則每升要多付0.60元。顯然,從任何一個加油站購買汽油的經濟成本是一樣的。但大多數人認為:加油站A要比加油站B更吸引人。同年,諾貝爾獎得主席勒發現股票價格的波動遠遠大于基本面的波動。

1985年,Werner F. M. De Bondt and Richard Thaler在Journal of Finance發表的“Does the stock market overreact?”使行為金融第一次得到了主流經濟學界的承認。該文指出人們經常會高估或低估新信息,從而證明了股票市場是不完全有效的。

1986年,Tversky和Kahneman再一次指出人是非理性的,基于理性假設的傳統經濟學不足以解釋人們的決策行為。基于此,Yaari在1987年提出了二元分割理論來解釋人們的有風險決策。Samuelson and Zeckhauser(1988)提出了現狀偏見。Poterba and Summers(1988)發現關系股票價格在短期呈現出正相關的關系,而長期呈現負相關的。

1990年,Tversky和Kahneman通過實驗證明了損失厭惡和稟賦效應的存在。損失厭惡是指人們面對同樣數量的收益和損失時,認為損失更加令他們難以忍受。稟賦效應形容當一個人擁有某項物品或資產的時候,他對該物品或資產的價值評估要大于沒有擁有這項物品或資產的時候。例如,股票一旦買入,你對它的喜愛會超出理性。這很可能導致你舍不得賣出,一直守著它坐過山車,然后。。。然后恭喜你炒股炒成股東。

1993年,Plous研究了社會政策,價值觀等對人們決策的影響。Lakonishok, Shleifer and Vishny (1994)證明了在美國市場買價值股能獲得更好的收益(國內市場不一定適用,有心的可以研究研究)。Grinblatt, Titman and Wermers(1995)分析了共同基金的交易行為,發現也存在羊群行為和追漲殺跌行為。有趣的是,Chan, Jegadeesh和Lakonishok(1996)證明了追漲殺跌策略是有效的。哈哈,雖然追漲殺跌有效,但時間窗口得把握好。

1998年,Odean提出處置效應,投資者傾向賣出盈利的股票而繼續持有虧損的股票(不理性,不理性,不理性,重要的事情說三遍,有更好的股票干嘛還要持有虧損的股票呢)。Daniel, Hirshleifer和Subrahmanyam (1998)提出過度自信理論,研究表明市場上90%的投資者都認為自己能打敗市場。

1999年,Nofsinger和Sias發現,與個人投資者相比,機構投資者羊群行為跟追漲殺跌的程度更甚!!!Veronesi (1999)發現在牛市里,投資者會高估壞消息對公司的負面影響;在熊市里,投資者會低估好消息對公司股價的影響。


自省吾身


今天除了上課和討論作業題目,注會都沒怎么復習,然而還有三天即將步入戰場,不過我的心態依舊很好,笑著去面對每一個挑戰,人生會更加豐富多彩。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