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不久前,我訂閱了李笑來老師在得到APP上的專欄《通往財富自由之路》,認真閱讀每篇文章之后,我還會仔細地看后面的留言,從多個角度了解下這篇文章。“自古評論出人才”嘛!
后來看到某篇文章后的一個留言,說自己訂閱了很多付費專欄,知識領域的跨度也比較大。本想著能快速提高自己的認知能力和實用技能,但后來發現,每天光是閱讀這些專欄就要花很長時間,更不用說去理解、消化了,最后搞得自己很疲憊。
我特別能理解留言者的苦惱。自己花錢購買了這些專欄,不看吧,錢都浪費了(基本上每個專欄訂閱費99元-199元不等),心有不甘;看吧,時間和精力實在有限,每天刨去吃飯、睡覺、上班/上學、通勤、娛樂等活動,能夠用來充電的時間實在少的可憐。于是就采取折中的辦法,每天像完成任務一樣,快速瀏覽完訂閱的專欄,不管消沒消化,最起碼自己看了,心里就有了安慰:錢總算沒白花。
2
托朋友的福,我加入了一個分享群。群內小伙伴們訂閱了不同的專欄,可以分享,但是閱讀名額是有限的,需要搶讀。大家每天分享一兩篇自己訂閱的文章,和其他小伙伴互通有無。
我覺得這真是一個很好的辦法,自己省了錢,學到的知識卻增加了。但是一段時間之后,我就發現了一個問題。很多文章往往被分享了很長一段時間,我以為名額都被搶光了,但是等點進去一看,自己竟然排在前幾名,有時甚至是第一名。
也就是說,很多人只分享了文章,卻對其他人的分享“視而不見”。也許是因為沒興趣吧,有時候我看到標題不感興趣,也不會打開去讀;也許是因為忙;也許是他們在我讀過之后又讀的,只是我沒有看到而已。
這些情況都有可能,而且我自己也并沒有做到每篇必讀,所以閱讀量的問題并不是什么大問題。但我還是忍不住想,這和那位留言者訂閱很多專欄卻沒時間看,不是一樣的道理嗎?
3
大概從去年開始,“知識付費”就進入了我們的生活,給內容分享者帶來名氣和收入的同時,也給我們的學習帶來了更多渠道和方式。現在很多需要付費的學習平臺越來越流行,如得到、微課、社群、值乎、分答、在行等等。
個人覺得這是好事兒,說明大家都開始意識到知識的重要性,愿意自覺地去學習一些新東西。而且有些微課、分答甚至專欄費用并不高,如果真的有時間去聽聽讀讀,還是挺能漲姿勢的。
但很多人一時沖動,買了很多專欄,覺得這個也好,那個也有用,還有人每天在各個學習平臺轉悠,覺得看到了就是賺到了。
是,這些專欄都很有用,對人的思維都很有啟發,但你囫圇吞棗地讀了一遍就變成你自己的思想了嗎?你付費了就真的獲得了知識嗎?
4
每個人的時間和精力都有限,一篇文章我們能認真地從頭讀到尾,看到有用的地方記錄下來,思考一番,就要花費不少時間,更不用提每天要看很多篇干貨了。
你訂閱了那么多付費知識專欄,每篇文章真的都讀了嗎?即使讀了,真的理解了嗎?思考了嗎?沒有理解和思考,再好的知識也是別人的,不是你的。
貪多嚼不爛的道理我們都懂,但這種錯誤我們卻一直在犯。花錢買了很多“知識”,看似非常努力,實則沒有明確的目標,把原本可以在某個領域深耕的時間慢慢浪費掉了。
5
在《通往財富自由之路》中,李笑來老師一直強調的都是提高注意力,專注于自己的目標才能更好地鍛煉自己的思維,提升自己。俞敏洪老師也講,“堅持深耕,抓住機遇,可能是能夠做成事業的重要條件”。
所以,我們不要被知識付費蒙蔽了雙眼。在為某種知識付費前,問問自己現階段真正想學的東西是什么。帶著專注和思考去學習,還怕知識不是你的嗎?
結尾附上俞敏洪老師對于深耕的理解,你我共勉。
深耕,是在理解業務發展和機遇的前提之下的全心努力,是在關注世界變革前提下的靈活布局,是在前瞻眼光下的戰略思維。
-----摘自俞老師公眾號“老俞閑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