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才一直想要寫什么題目,想了半天。
之前聽過一句話,沒事不要隨便思考人生。這話聽起來很像過來人的勸誡,似乎是歷經滄桑的人才有的境況
林俊杰寫給陳奕迅的歌《你給我聽好》里面有句歌詞:沒什么煩惱,恐怕就想到,什么生存意義,想到沒完沒了。這樣看來,思考人生又是奢侈的事,畢竟當下煩惱不斷,哪有這份閑心。
可是我偏執,有事沒事就愛思考人生,雖然大都沒有答案。這倒也成為一種常態,和自己相處,同自己對話談心,也很有趣。
今天想的東西很多,最近的一件是關于期望。
這是一個很奇妙的詞。
記不得最開始對這個詞的印象,但有幾次比較深刻的體會。
一次是大學時候對好朋友的期望。那時有什么感想,心得,或者新鮮的體驗,常想和好朋友分享。可是那個好朋友非常忙,又是學生會,又是辯論隊,還有翻譯培訓班。每次我想跟她說事情的時候,她都說在忙,稍后給我回電話。但是后來就忙忘了,或者等她空下來,我已經不再想說什么了。我的期望,在這個過程中被慢慢消解掉。
還有一次是好朋友對我的期望。那一年她和相戀4年的男生分手,不久后又喜歡上另外一個男生。我因為見證過他們4年的愛情,對于她前一段感情里的決絕,和新感情的快速發展與投入,久久不能接受,以至于在此后的大半年我們都少有聯系。后來有一天我在跑步回家的路上,突然就想明白了,我不在意我的價值觀念里,她是對是錯。我只想她開心,她是我的好朋友,她如何做決定我都要無條件支持她。后面我們聊到,那大半年她其實對我很失望。因為此前的期望太高,我是她最好的朋友。她可以接受旁人的各種不理解和非議,但我是她最好的朋友,我應該了解她的,應該支持她的。但當時我沒有
這里出現了一個詞,應該。這是個很有意思的詞。理性告訴我們,沒有什么事是應該的,對所有我們獲得的東西,要心懷感恩才對。可是在情感這件事上,我們的期望,大過于理性客觀。
還想說說今晚上的一段對話印象深刻,是我和一朋友的爭論。
起因是我以為我們是好朋友,在很多次的對話和交流中已經對彼此有了很深的了解,雖然我們很少見面。但是對方覺得并不這樣認為
這里對方具體的觀點我也說不清,但是我比較直觀的感受是,我單方面的認為我們是好朋友,好朋友是互相了解對方的人,甚至是有默契,對方沒有直接稅,就可以知曉對方要說什么的人。但是顯然,我的期望值出了問題。
對話是這樣的:
“我認同的是一個人,而不是認同他的觀點。可以求同,但也允許存異”
“這不是重點”
“重點是?”
“認知層面,我們的認知層面不一樣”
“不一樣又有什么影響呢”
“影響期望。比如你對一個好朋友的期望,和對一個普通朋友的期望,是不一樣的。這中間有很多層次。所以對你的期望需要降到相應的層次,這樣比較好解釋,不然沒辦法給自己的期望一個交代。”
這里我提出了一個觀點,期望和層次相關。比如有ABCD四個層次,每個層次的期望值依次為10,20,30,40分。那當在A這個狀態時,接近現狀的期望值是10 會比較恰當,但如果我的期望值此刻是20,那就是高了,那是B狀態才應該有的。這時候,我要么選擇推進彼此所處的狀態到B,要么降低自己的期望值到A,要降低期望值到A,到我就需要告訴自己,我們的關系就是在A的狀態,這樣才可以有個合理的解釋,不然內心不太容易平衡。
在這個假設中,目前我沒有想到第三個方案。當然有一種極端的情況是,期望值為0,那所有的一切都會是驚喜。這個理論之前有年長我5歲的姐姐告訴過我,可是顯然我不能接受對人事的期望值為0。
關于期望的話題這里差不多就結束了。
一些后話,是我又感悟和聯想到的:真正的幸福感,來源于內心的充實和豐盈,而不是外在的浮華與虛無。
另外周末沒有發任何文字,因為上完2天課后,就想靜靜發呆,舒服的躺著,不是很想寫字和說話。
然后還發現,長文需要寫下后上傳,這樣排版會好很多
最后是關于讀者的問題,我不太想太多人關注,我是指,通過朋友圈的拉票,關注,獲得的讀者。因為我寫的東西都是內心隱秘的所感所言,并不想有太多熱鬧的圍觀者。但是,如果我的讀者,是因為這篇文章感同身受,或者從文章中收獲些許的感悟,引起自身的某些聯想,我會非常開心,也會非常珍惜。
希望你有內心的自在和豐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