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學上有一句名言:100 個行動也無法挽救1 個錯誤的決策。
生活中,每個人都是決策者,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都需要決策。決策的目的就是把事情做好,通過團隊齊心合力達到一個好的結果。如果要追求更好的結果,就需要做出更好的決策;而想要做出更佳的決策,就需要做更多的思考。作為企業管理者就更是如此了。管理者的級別越高,做的決策越重大。決策越重大,其影響就越深遠。如果重大決策出現失誤,那無疑會使員工的努力付之東流,使企業的財力、物力都遭到損失。
在復雜多變的環境中,管理者必須在信息不充分、情況不確定的情況下做出影響個人和企業命運的決策。在這種情況下,個人和群體的決策心理和行為方式對決策起著無形而巨大的影響,識別決策的心理效應、跳出決策的心理陷阱、改善決策的心理過程是提高不確定性決策效果的關鍵。
1914 年,福特公司做出了為工人提供“每日5 美元” 的工資待逞的決萊,補償了工人沉重的體力和腦力勞動,保狂了員工的個人素質和穩定性,讓工人成為公司產品的消費者。事實訌明了福特這一偉大思想的正確,一個決策可以影響企業的未來。原柯達企業CEO 喬治 ·伊斯曼甚至認為:一個企業的成敗與職工能否提出建設性意見有很大關系。他建立了科達建議制度,人人參與決策是管理的大趨勢,“尊重個人”的價值觀,保證員工參與決策的效果得到充分發揮。英特爾前任總裁葛洛夫先生當被問及 “您的成功是否因為您特別的聰明” 時的回答說 “不是的,只是我們做出了更多正確的決策”,這說是決策的魅力。
現在,決策論已經廣泛地應用于企業管理中,“做出一個正確決策”成為了企業經營過程中最重要的環節之一。英特爾的創始人摩爾從20 世紀70 年代起就構筑了其賴以成功的商業模式,即不斷改進芯片的設計,以技術創新滿足計算機制造商及軟硬件產品公司更新換代、提高性能的需要。在技術上,英特爾永遠不滿足于現狀,它堅持的主張是 “自己淘汰自己”。英特爾公司讓人們真切地感受到創新才能使企業獲得永久的活力,同時也說明了決策是一種創造性行為。
決策是一個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完整的動態過程,遵循科學的決策程序,才能作出正確的決策。決策過程一般要經過以下幾個階段
1. 識別機會或診斷問題: 評估機會和問題的精確程度有賴于信息的精確程度,所以管理者要盡量獲取精確的、可信賴的信息并排除信息在解釋過程的扭曲以提高作出正確決策的可能性。
2. 識別目標: 目標體現的是組織想要獲得的結果。所想要結果的數量和質量都要明確下來,因為目標的這兩個方面最終指導決策者選擇合適的行動路線。
3,確定方案:管理者在征詢他人的意見后擬定備選方案,確定所擬定方案的價值或者恰當佳,確定最優方案再根據事實以及考察結果確定最好方案。
4. 選擇實施戰略: 在方案選定后,管理者就要制定實施方案的具體措施和步驟。
5. 監督和評估: 一個方案的實施階段,形勢可能發生變化,因此管理者要不斷地對方案進行修改和完善,以適應變化了的形勢。
另外,還需要注意的是,經驗決策與科學決策的本質區別在于方式方法的不同。經驗決策的主體一般表現為個體,而科學決策是集體智慧的產物;經驗決策主要憑借決策者的主體素質,科學決策則盡可能采用先進的技術和方法i 經驗決策帶有直觀性,而科學決策不排斥經驗,但注重在理論的指導下處理決策問題。
因此,應該把經驗決策與科學決策結合起來,實現決策的科學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