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cy發起的【“為愛成長”父母讀書會】3月的共讀書目是《愛和自由》,這也是讀書會共讀的第一本書。作者孫瑞雪老師是知名的蒙特梭利教育的實踐者,共著有《愛和自由》、《捕捉兒童敏感期》和《完整的成長》,其中《愛和自由》是她出版的第一本書,一共23章,以仔細的理論講述和翔實的蒙特梭利幼兒院的實踐經驗向我們分享了什么是真正的愛孩子以及自由、規則和順從等蒙特梭利教育法的理念。
這本書已經不知道是第幾次重讀了,但為了更好的分享卻是第一次采用語音的形式,因為這本書本來就是演講稿的合集,而且孫瑞雪老師語言優美、動人,非常適合誦讀。
那么是什么讓我把這本書選為讀書會的第一本共讀書目的呢?
首先,這本書深深地打動了我的心,這,是一本走心的書。
這本書一方面觸動了我內在那個敏感脆弱的小女孩的心,那些曾經的不被正確理解的委屈,那些以愛的名義被強加的意志,那些被剝奪的行動上的自由從而導致的強烈的精神上的束縛感,終于得到了共鳴,終于被深刻地理解和看到,終于知道有教育專家那樣明白孩子的心。我在朗讀這本書的時候數次熱淚盈眶,久久沉浸于其中,這讓我內在小孩長久積聚的壓抑情緒有了一個疏泄的機會和一定程度的療愈。
另一方面,這本書也深深地觸動了我作為媽媽的心,我很難過自己曾經對兒子采取過許多錯誤的做法,書里面的大量案例就像一面面鏡子,照出了我曾經甚至現在依然會殘存著的“無愛媽媽”的形象,這讓我愧疚不已。一天晚上臨睡前,我跟兒子聊天,說到了曾經對他做錯過太多,希望有機會彌補…(我指的是那些深層次的影響,比如對他潛意識、思維模式的影響),兒子對我說,你改變了不就彌補了?我覺得他這句話特別有智慧,是的,什么時候都不晚,父母本身就是孩子最重要的環境,你展示了自己不斷成長和改變的可能性,做個樂于自省的好榜樣,孩子也會調整和改變他自己的。而且,世上本沒有完美的父母,我相信每個人都在用自己所認為的最好的方式來愛孩子,而既然是愛,就沒有對錯。同時,當我們接納了自己不完美、會犯錯的同時也就愈發能夠接受自己的父母。因為,他們也曾是那樣跌跌撞撞地走來,我們有困惑但同時這個時代也提供了很多資源和渠道來學習、成長,而我們的父母卻沒有這樣的機會,我們既然能成長為現在的樣子,我們的孩子自然能走得更好更高而更遠。
除了打動我的心、促進我的成長,這本書里還提出了很多蒙特梭利教育法的理念,這些理念本身對于很多家長(包括第一次讀這本書時的我)而言都是革命性的認知,比如:孩子是帶著精神胚胎而來、孩子是自我教育、自主成長的…等等,這些理論性的東西給我們帶來不一樣的視角來看待孩子和愛孩子這件事情,原來,我們已經習慣于作為孩子的“造物主”的形象,原來真正的愛是給予孩子足夠的自我發展的自由。
下面是書中對我觸動最大的一些點以及我對它們的理解與建構:
1. ?精神胚胎——每個生命都是鮮活獨立的個體,要尊重孩子的自我選擇、尊重其內在發展規律、相信孩子有自發的成長和向上向好的意愿,只有在尊重的基礎上才能和孩子有一個相對精神上的平等,才能談到真正的愛;我們之所以沒有尊重世間萬物的心,是因為我們由著自己的那一點認知不停發揮著我們因自卑、受壓抑而產生的自大,不停地傷害著孩子;“我們要做孩子精神上的仆人而不是主人”。
2. 愛——什么是真正的愛?最好的一段話其實是這本書封底上的一段話:
“你以為你愛孩子,你想象你可以愛孩子,你認為這就是愛孩子,和你真的愛孩子是有差別的。也許,你需要停下來看:你是不是基于你的想法,你的恐懼,你的焦慮,你的習性來愛的。這可能就意味著你更愛你的想法,更愛你的恐懼,更愛你的焦息更愛你的習性。
愛就是愛,恐懼就是恐懼,焦慮就是焦慮,認為就是認為,一切如是。我們要學會從一切如是中將愛剝離出來,你的孩子才真正可以接收到愛的禮物。我們一生能夠給予孩子的,只有一樣,那就是愛!”
也就是,作為家長,我們必須不斷地覺察自己、審視自己,看到當我們對孩子進行某一行為的時候到底是基于愛、還是基于某個想法(比如孩子在公共場合大聲說話你認為別人會認為你管教不力)或是執念(比如女孩子就要安靜),甚至是基于內在的恐懼(比如你害怕孩子摔跤而不愿放手讓他自己練習騎車)、焦慮(比如“有一種冷叫你媽覺得你冷”),看到當我們與孩子發生沖突有爭執的時候是更看重自己作為家長的權威和面子還是更看重向孩子傳遞“我愛你、你對我很重要”的信息,從而修正自己的行為。這需要父母在對自己有深刻的覺知和了解的基礎上來愛孩子,真是一項很高的要求啊!
3. 兒童是自我教育的——真正接受這一觀念對父母而言很艱難,我們總是以為一切都是我們教他的,就像三字經的開篇所說,“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茍不教,性乃遷”,孩子如果沒有大人的教導真的會變壞嗎?還是我們習慣于充當孩子“造物主”的角色,認為一切都是我們給予孩子的,包括思想?事實上,因了這一認知,父母們經常不自覺地打擾了孩子,我們應該要做的其實是:跟隨孩子、在關鍵時刻愛ta、提供支持的環境,觀察他、抓住稍縱即逝的時機給他清晰的概念以便與他內在的感受配上對(適時引導又不能話太多)
4. 創造力——“對事物的特別感覺能力和產生概念的能力就是創造力。這個能力來自內心,恰恰是童年時期形成和發展的。”這一點,我有異議,通過上過的幾次關于創造力的MOOC,Lucy發現,創造力的種子其實每個人都有,只是我們被一些思想和信念的框框限制住了,利用一定的技巧和工具,打破常規的思維模式,不管多大的人都可以有所創造和突破。
5. 自由——兒童的成長,應該擁有怎樣的自由?書中給出了以下五個方面的答案:
第一,兒童擁有從環境中選擇吸引自己的事物的自由。對什么有興趣,他可以自由地選擇。
第二,表現在行動上的自由,進出教室的自由。
第三,兒童擁有安靜時不受干擾的自由。兒童擁有獨處的自由,選擇空間的自由。
第四,兒童擁有自己發現問題、想出辦法與計策,并且自己選擇答案的自由。
第五,兒童擁有憑自己的意志將他的發現與人交換及分享的自由。
總之,Lucy的理解就是探索和自主發展的自由,給孩子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去試探。同時,給孩子自由和獨立,并不等于放任。可以放手、尊重孩子所有的合理活動,但一定要在孩子有需要時及時給予足夠的支持與幫助,包括必要時的糾正錯誤。
6. 實體化——Lucy的理解就是把外在的知識或概念以及經驗的內化,內化成自己的東西,也就是從感官記憶到工作記憶緩存處理最后歸納到長期記憶的過程,要接受孩子有自己內化的節奏,不能急躁、更不能和別的孩子去比較,這既沒有意義又容易傷害孩子。
7. 規則——自由基礎上孩子自發形成的適應環境的內化的紀律,書中說“我們必須依靠規則來保證每一個活動在規則范圍中的人都必須遵守規則,這就是平等的初始。我們人人都清晰地知道規則是什么,即沒有人獨自掌握,權杖和判斷的標準掌握在規則范圍中的每一個人手里,一種公開的監督。”
8. 順從——與能力有關,無能力則無法順從;
順從的三階段:
1)兒童能夠順從,但并非總是如此。在這個階段里,順從與不順從是相互交織的
2)兒童具備了相應的能力,不再因缺乏控制而導致障礙
3)渴望順從,這時順從只是轉向他認為優秀的人;他突然發現能夠從這個優秀的人那兒獲得指導,獲得幫助,從而產生了新的熱情,變得渴變得渴望順從了。
9. 神游——不自由造成的心與力的分離,也就是想做的不被允許只好靠想象來釋放自己。因為周圍環境和自我意識的影響,被強加的家長/教師意志,讓孩子很難聽到自己內心的聲音,不能和真我連接,造成注意力分散、多動,長大后胡思亂想、自欺欺人、行動力不強,往往就模仿了別人的生活軌跡,或者被習性(佛學中的業力吧?)牽著鼻子走,自己生活的痛苦不堪,這種“苦行僧”在現實生活中比比皆是。
10. 想象力——書中說,“成人眼中的玩具,只有不被兒童看做玩具的時候才是有用的,但成人不知道。所以,在許多爸爸媽媽的心目中,恰恰是兒童的這種'分裂'被認為是最具有創造力和想象力的,當我們看見兒童“真玩”玩具的時候、聽見兒童編一個故事的時候,我們就認為這孩子極有想象力。”照此說法,玩具和童話毫無意義,抽象派繪畫、電影和文學作品等也都沒有存在的必要了,因為,這些都不是現實的。
對于想象力這一點Lucy存在疑惑,按照《人類簡史》一書中所說,“…認知革命開始產生了大腦和語言的升級,從此人類活在現實和“雙現實”兩個世界。想象能力讓人和動物產生了另一個本質的區別,并造成了迅速鏈接和協作的能力,使這個網絡無限擴散。…”想象力確實不能脫離現實,否則就成了空想;但如果完全局限于現實,難道不是囿于瑣碎和無趣?存疑,有機會證實。
11. 父母是孩子的最重要環境——書中引用了羅素的一段話:“人剛生下來的時候就像空中的水汽凝聚,變成雨滴和雪花落入高山和大地;然后像雪山上的雪一樣,融化了,變成一條小溪逐漸流淌下來;到了少年時期,這條溪流越來越大,奔騰跳躍,水流湍急;到了青年時期,就匯集成成怒江呼嘯而下;到了中年,就成了長江水流寬深,宏偉量大;等到了老年,就特別寬闊緩慢,蘊藏豐富的寶藏和閱歷,最后流進大海。人的整個發展狀態應態應該是這樣的,如果有這樣的發展狀態,他所創造的環境就活了,就變得富有生機和活力了。”
最最關鍵的就是父母要自我成長,以一種活潑潑的流動的狀態去帶動和滋養孩子,而不能像一潭死水般限制和約束孩子。
除了上面這些關鍵詞,Lucy自己想要補充兩點:
1)要給孩子愛和自由,我們需要做到尊重和相信,我們可以不理解孩子的行為,不管是哭鬧、撕書,還是憋尿、“撒謊”,我們可以不了解孩子發展的敏感期,但我們要相信孩子的任何行為都是有理由的,都是為了提醒我們ta的需求沒有被及時理解并滿足,那么,我們能否放下自己頭腦中的預判、放下自己內在的擔心與焦慮,把成長的權利還給孩子?我們能否真正的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去看待這個世界?我們能否做到真正地相信孩子,而不是嘴里說著“我相信你會管理好自己”的同時卻又不斷地監視、檢查、盯著孩子的過錯?這對家長確實是一個極大的挑戰,但值得每一個父母去努力做到。
2)要對孩子保有好奇的觀察,就像孩子對這個世界充滿好奇一樣,我們也要對孩子的一舉一動充滿好奇。這種好奇可以引領我們更仔細地觀察孩子,可以讓我們在面對不熟悉的狀況時保持一份敞開的心,從而不那么容易依據經驗下判斷;有了這么一份好奇、一份探索,也就給了自己和孩子一個成長的機會。
最后以讀書會伙伴兜兜媽分享的一首詩來為這篇讀后感畫個句號,這首美麗的小詩充分體現了尊重的真義,這也是“愛和自由”的基礎。
《我和小鳥和鈴鐺》
就算我伸開雙手 也無法
飛上天空一丁點
而飛翔的小鳥也沒法
像我一樣在地上 飛快跑
就算我搖晃身子 也無法
發出好聽的聲音
而那個叮當響的鈴鐺也沒法
像我一樣會唱很多歌
鈴鐺還有小鳥還有我
大家不一樣,大家都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