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安全疏散基本參數
(一)人員密度計算
1.辦公建筑
(1)辦公室用房
1)普通辦公室每人使用面積為4㎡。
2)研究工作室室每人使用面積為5㎡。
3)設計繪圖室每人使用面積為6㎡。
(2)公共用房
包括會議室、對外辦事廳、接待室、陳列室、公用廁所、開水間等。
1)有會議桌的每人使用面積不應小于1.8㎡。
2)無會議桌的每人使用面積不應小于0.8㎡。
2.商場
(1)人員密度
1)地下二層:0.56人/㎡。
2)地下一層:0.6人/㎡。
3)地上一、二層:0.43~0.6人/㎡。
4)地上三層:0.39~0.54人/㎡。
5)地上四層及以上樓層:0.3~0.53人/㎡?。
(2)對于建材商店、家具和燈飾展示建筑可按(1)規定的30%確定。
3.歌舞娛樂放映游藝場所
(1)錄像廳的疏散人數應根據廳、室的建筑面積按不小于1人/㎡計算。
(2)其他歌舞娛樂放映游藝場所的疏散人數應根據廳、室的建筑面積按不小于0.5人/㎡?。
4.餐飲場所
餐館、飲食店、食堂等餐飲場所由餐廳或飲食廳、公用部分、廚房或飲食制作間和輔助部分組成。
(1)100座及100座以上餐館、食堂中的餐廳與廚房(包括輔助部分)的面積比(簡稱餐廚比)應符合:
1)餐館的餐廚比宜為1:1.1。
2)食堂的餐廚比宜為1:1。
(2)餐館、飲食店、食堂的餐廳與飲食廳每座最小使用面積按下列取值:
1)一級:餐館餐廳與飲食店飲食廳1.3㎡/座、食堂餐廳1.1㎡/座。
2)二級:餐館餐廳與飲食店飲食廳1.1㎡/座、食堂餐廳0.85㎡/座。
3)三級:餐館餐廳1㎡/座。
(3)有固定座位的場所,其疏散人數可按實際座位數的1.1倍計算。
(4)展覽廳的疏散人數應根據展覽廳的建筑面積和人員密度計算以不宜小于0.75人/㎡計算。
(二)疏散寬度指標
1.百人寬度指標
(1)百人寬度指標是每百人在允許疏散時間內,以單股人流形式疏散所需的疏散寬度。
(2)百人寬度指標=單股人流寬度 x 100/疏散時間 x 每分鐘每股人流通過人數。
(3)一、二級耐火等建筑疏散時間控制為2min;三級耐火等級建筑疏散時間控制為1.5min。
2.疏散寬度
(1)廠房的疏散寬度
1)廠房內疏散出口的最小凈寬度不宜小于0.9m,疏散走道的凈寬度不宜小于1.4m,疏散樓梯的最小凈寬度不宜小于1.1m。
2)廠房內的疏散樓梯、走道和門的總凈寬度應根據疏散人數計算確定:
①一、二層:0.6m/百人。
②三層:0.8m/百人。
③四層以上:1m/百人。
3)首層外門的總凈寬度應按該層及以上疏散人數最多一層的疏散人數計算,且最小凈寬度不應小于1.2m。
(2)高層民用建筑的疏散寬度
1)疏散外門、走道和樓梯的各自總寬度,應按1m/百人計算確定。
2)公共建筑內安全出口和疏散門的凈寬度不應小于0.9m,疏散走道和疏散樓梯的凈寬度不應小于1.1m。
3)高層公共建筑的疏散樓梯和首層樓梯間的疏散門、首層疏散外門和疏散走道的最小凈寬度應符合:
①高層醫療建筑:樓梯間的首層疏散門、首層疏散外門與疏散樓梯1.3m;走道寬度(單面布房1.4m)、(雙面布房1.5m)。
②其他高層公共建筑:樓梯間的首層疏散門、首層疏散外門與疏散樓梯1.2m;走道寬度(單面布房1.3m)、(雙面布房1.4m)。
(3)體育館的疏散寬度
體育館供觀眾疏散的所有內門、外門、樓梯和走道的各自總寬度,應按下列規定計算確定:
1)觀眾廳座位數(3000~5000座)
門和走道的平坡地面0.43m/百人、階梯地面與樓梯0.5m/百人。
2)觀眾廳座位數(5001~10000座)
門和走道的平坡地面0.37m/百人、階梯地面與樓梯0.43m/百人。
3)觀眾廳座位數(10001~20000座)
門和走道的平坡地面0.32m/百人、階梯地面和樓梯0.37m/百人。
(4)電影院、禮堂、劇場的疏散寬度
1)電影院、禮堂、劇場等場所最小疏散凈寬度:
①觀眾廳座位數(≦2500座)、耐火等級一二級
門和走道的平坡地面0.65m/百人、階梯地面與樓梯0.75m/百人。
②觀眾廳座位數(≦1200座)、耐火等級三級
門和走道的平坡地面0.85m/百人、階梯地面與樓梯1m/百人。
2)觀眾廳內疏散走道的凈寬度應按不小于0.6m/百人的凈寬度計算,且不應小于1m;邊走道的凈寬度不宜小于0.8m。
3)布置疏散走道時,橫走道之間的座位排數不宜超過20排;縱走道之間的座位數,劇院、電影院、禮堂等每排不宜超過22個,體育館每排不宜超過26個,前后排座椅的排距不小于0.9m時,可增加一倍但不得超過50個,僅一側有縱走道時座位數應減少一半。
(5)木結構建筑的疏散寬度
1)地上1~2層:0.75m/百人。
2)地上3層:1m/百人。
(6)其他民用建筑
1)地上1~2層:一二級0.65m/百人、三級0.75m/百人、四級1m/百人。
2)地上3層:一二級0.75m/百人、三級1m/百人。
3)地上4層及以上:一二級1m/百人、三級1.25m/百人。
4)地下與地面出入口地面高差≦10m:0.75m/百人。
5)地下與地面出入口地面高差>10m:1m/百人。
6)當疏散人數不等時,疏散樓梯總凈寬度應按該層及以上各樓層人數最多的一層人數計算,地下建筑中上層樓梯的總凈寬度應按該層及以下人數最多一層的人數計算。
7)地下或半地下人員密集的廳、室和歌舞娛樂放映游藝場所,其房間疏散門、疏散走道、安全出口和疏散樓梯的各自總寬度,應按100人不小于1m計算確定。
8)辦公建筑的門洞寬度不應小于1m,高度不應小于2.1m。
9)首層外門的總寬度應按該層及以上人數最多的一層人數計算確定,不供樓上人員疏散的外門,可按本層人數計算確定。
10)當建筑使用人數不多,其安全出口的寬度經計算數值又很小時,首層疏散外門、樓梯和走道應滿足下列最小寬度要求:
①公共建筑內疏散走道和樓梯凈寬度不應小于1.1m,安全出口和疏散出口的凈寬度不應小于0.9m。建筑高度不大于18m的住宅建筑中一側設有欄桿的疏散樓梯,其凈寬度不應小于1m。
②人員密集的公共場所,如營業廳、觀眾廳、禮堂、電影院、劇場和體育館的觀眾廳,公共娛樂場所中的出入大廳、舞廳、候機侯船候車廳及醫院的門診大廳等面積較大,同一時間聚集人數較多的場所,疏散門的凈寬度不應小于1.4m,室外疏散小巷的凈寬度不應小于3m。
(三)疏散距離指標
安全疏散距離包括兩部分:一是房間內最遠點到房門的疏散距離;而是從房門到疏散樓梯或外部出口的距離。
1.廠房、倉庫的安全疏散距離
(1)甲類
1)一二級單層廠房30m、多層廠房25m。
(2)乙類
1)一二級:單層廠房75m、多層廠房50m、高層廠房30m。
(3)丙類
1)一二級:單層廠房80m、多層廠房60m、高層廠房40m、地下廠房30m。
2)三級:單層廠房60m、多層廠房40m。
(4)丁類
1)一二級:單層與多層廠房均不限、高層廠房50m、地下廠房45m。
2)三級:單層廠房60m、多層廠房50m。
3)四級:單層廠房50m。
(5)戊類
1)一二級:單層與多層廠房均不限、高層廠房75m、地下廠房60m。
2)三級:單層廠房100m、多層廠房75m。
3)四級:單層廠房60m。
2.公共建筑的安全疏散距離
(1)位于兩個安全出口之間的疏散門
1)一二級:
①托兒所、幼兒園、老年人建筑、歌舞娛樂游藝場所25m。
②醫療建筑單、多層35m、病房部分24m、其他部分30m。
③教學建筑單、多層35m、高層30m。
④高層旅館、展覽建筑30m。
⑤其他建筑單、多層與高層均為40m。
2)三級:
①托兒所、幼兒園、老年人建筑、歌舞娛樂場所20m。
②醫療建筑單、多層30m。
③教學建筑單、多層30m。
④其他建筑單、多層35m。
3)四級:
①托兒所、幼兒園、老年人建筑、歌舞娛樂場所15m。
②醫療建筑、教學建筑、其他建筑單、多層均為25m。
(2)位于袋形走道兩側或盡端的疏散門
1)一二級:
①托兒所、幼兒園、老年人建筑20m。
②歌舞娛樂場所9m。
③醫療建筑單、多層20m、病房部分12m、其他部分15m。
④教學建筑單、多層22m、高層15m。
⑤高層旅館、展覽建筑15m。
⑥其他建筑單、多層22m、高層20m。
2)三級:
①托兒所、幼兒園、老年人建筑與醫療建筑單、多層均為15m。
②教學建筑單、多層與其他建筑單、多層均為20m。
3)四級:
①托兒所、幼兒園、老年人建筑、醫療建筑、教學建筑均為10m。
②其他建筑15m。
(3)當建筑內全部設置自動噴水滅火系統時,其安全疏散距離可增加25%。
(4)建筑中開向敞開式外廊的房間疏散門至安全出口的直線距離可增加5m。
(5)直通疏散走道的房間疏散門至最近未封閉的樓梯間的距離,當房間位于兩個樓梯間之間時,應減少5m;當房間位于袋形走道兩側或盡端時,應減少2m。
(6)樓梯間應在首層直通室外,確有困難時可在首層采用擴大封閉樓梯間或防煙樓梯間前室。當層數不超過4層時且未采用擴大封閉樓梯間或防煙樓梯間前室時,可將直通室外的門設置在離樓梯間不大于15m處。
(7)房間內任一點至該房間直通疏散走道的疏散門的距離不應大于(2)中規定的距離。
(8)一二級耐火等級建筑內疏散門或安全出口不少于2人的觀眾廳、展覽廳、多功能廳、餐廳、營業廳,其室內任一點至最近疏散門或安全出口的直線距離不應大于30m;當該疏散門不能直通室外地面或疏散樓梯間時,應采用長度不大于10m的疏散走道通至最近的安全出口,當設置自動噴水滅火系統時,可增加25%。
3.住宅建筑安全疏散距離
(1)位于兩個安全出口之間的戶門
1)一二級:單層或多層與高層均為40m。
2)三級:單層或多層35m。
3)四級:單層或多層25m。
(2)位于袋形走道兩側或盡端的戶門
1)一二級:單層或多層22m、高層20m。
2)三級:單層或多層20m。
3)四級:單層或多層15m。
(3)開向敞開式外廊的建筑,開向該外廊的房間疏散門至安全出口的最大距離可增加5m。
(4)建筑內全部設置自動噴水滅火系統時,其安全疏散距離可增加25%。
(5)直通疏散走道的戶門至最近未封閉的樓梯間的距離,當房間位于兩個樓梯間之間時,應按規定減少5m;當位于袋形走道兩側或盡端時,應按規定減少2m。
(6)躍廊式住宅戶門至最近安全出口的距離,應從戶門算起,小樓梯的一段距離可按其1.5倍水平投影計算。
4.木結構建筑的安全疏散距離
(1)位于兩個安全出口之間的疏散門
1)托兒所、幼兒園、老年人建筑歌舞娛樂放映游藝場所15m。
2)醫院和療養院建筑、教學建筑25m。
3)其他民用建筑30m。
(2)位于袋形走道兩側或盡端的疏散門
1)托兒所、幼兒園、老年人建筑10m。
2)歌舞娛樂放映游藝場所6m。
3)醫院和療養院建筑、教學建筑12m。
4)其他民用建筑15m。
(3)房間內任一點至該房間直通疏散走道的疏散門的距離,不應大于(2)所規定的距離。
(4)木結構工業建筑中的丁戊類廠房內任意一點至最近安全出口的疏散距離分別不應大于50m和60m。
二、安全出口與疏散出口
(一)安全出口
安全出口是供人員安全疏散用的樓梯間、室外樓梯的出入口或直通室外安全區域的出口。
1.疏散樓梯
(1)平面布置
1)疏散樓梯宜設置在標準層或防火分區的兩端。
2)疏散樓梯宜靠近電梯設置。
3)疏散樓梯宜靠外墻設置。
(2)豎向布置
1)疏散樓梯應保持上、下通暢。高層建筑的疏散樓梯宜通知平屋頂,門或窗應向外開啟。
2)應避免不同的人流路線相互交叉。高層部分的疏散樓梯不應和低層公共部分混雜交叉。
2.疏散門
疏散門是人員安全疏散的主要出口。
(1)疏散門應向疏散方向開啟,人數不超過60人的房間且每樘門的平均疏散人數不超過30人時,門的開啟方向可不限(甲乙類生產車間除外)。
(2)民用建筑及廠房的疏散門應采用疏散方向開啟的平開門,不應采用推拉門、卷簾門、吊門、轉門和折疊門。丙丁戊類倉庫首層靠墻的外側可采用推拉或卷簾門。
(3)開向疏散樓梯或疏散樓梯間的門完全開啟時,不應減小樓梯平臺的有效寬度。
(4)人員密集場所內平時需要控制人員隨意出入的疏散門和設置門禁系統的住宅、宿舍、公寓建筑的外門,應保證火災時不需使用鑰匙等任何工具即能從內部易于打開,并應在顯著位置設置具有使用提示的標識。
(5)人員密集的公共場所、觀眾廳的入場門、疏散出口不應設置門檻,且緊靠門口內外1.4m范圍內不應設置臺階,疏散門應為推閂式外開門。
(6)高層建筑直通室外的安全出口上方,應設置挑出寬度不小于1m的防護挑檐。
3.安全出口設置的基本要求
(1)建筑內的安全出口和疏散門應分散布置,每座建筑或每個防火分區的安全出口數目不應少于2個,且水平距離不應小于5m。
(2)一二級耐火等級公共建筑內門,當一個防火分區的安全出口全部直通室外確有困難時,可利用通向相鄰防火分區的甲級防火門作為安全出口,但應符合:
1)應采用防火墻與相鄰防火分區進行分隔。
2)建筑面積大于1000㎡的防火分區,直通室外的安全出口數量不應少于2個;建筑面積小于或等于1000㎡的防火分區,直通室外的安全出口數量不應少于1個。
3)該防火分區通向相鄰防火分區的疏散凈寬度,不應大于計算所需總凈寬度的30%。
4.公共建筑安全出口的設置要求
符合下列條件之一時,可設置一個安全出口的公共建筑:
(1)除托兒所、幼兒園外,建筑面積不大于200㎡且人數不超過50人的單層建筑或多層建筑的首層。
(2)除醫療建筑、老年人建筑及托兒所、幼兒園的兒童用房和兒童游樂廳等兒童活動場所和歌舞娛樂放映游藝場所外:
1)一二級:最多3層、每層最大建筑面積200㎡且2、3層人數之和不超過50人。
2)三級:最多3層,每層最大建筑面積200㎡且2、3層人數之和不超過25人。
3)四級:最多2層,每層最大建筑面積200㎡且第2層人數不超過15人。
(3)一二級耐火等級公共建筑,當設置不少于2部疏散樓梯且頂層局部升高層數不超過2層、人數之和不超過50人、每層建筑面積不大于200㎡時,該局部高出部位可設置一部與下部主體建筑樓梯直接連通的疏散樓梯,但至少應另設置一個直通主體建筑上人平屋面的安全出口。
(4)相鄰兩個防火分區(地下室除外),當防火墻上有防火門連通,且兩個防火分區的建筑面積之和不超過規范規定的一個防火分區面積的1.4倍的公共建筑。
(5)公共建筑中:
1)位于兩個安全出口之間的房間,筑面積不超過60㎡時,可設置一個凈寬度不小于0.9m的門。
2)位于走道盡端的房間,建筑面積不超過75㎡時,可設置一個凈寬度不小于1.4m的門。
5.住宅建筑安全出口的設置要求
(1)建筑高度不大于27m的建筑:
每個單元任一層建筑面積大于650㎡或任一戶門至最近安全出口的距離大于15m時,每個單元每層的安全出口不應少于2個。
(2)建筑高度大于27m、不大于54m的建筑:
1)每個單元任一層的建筑面積大于650㎡或任一戶門至最近安全出口的距離大于10m時,每個單元每層的安全出口不應少于2個。
2)每個單元設置一座疏散樓梯時,疏散樓梯應通至屋面,且單元之間的疏散樓梯應能通過屋面連通,戶門應采用乙級防火門;當不能通至屋面或不能通過屋面連通時,應設置2個安全出口。
(3)建筑高度大于54m的建筑:
每個單元每層的安全出口不應少于2個。
6.廠房、倉庫安全出口的設置要求
(1)廠房、倉庫的安全出口應分散布置,每個防火分區、一個防火分區的每個樓層,相鄰2個安全出口最近邊緣之間的水平距離不應小于5m。
(2)廠房、倉庫可設置一個安全出口的條件:
1)甲類廠房,每層建筑面積不超過100㎡,且同一時間的生產人數不超過5人。
2)乙類廠房,每層建筑面積不超過150㎡,且同一時間的生產人數不超過10人。
3)丙類廠房,每層建筑面積不超過250㎡,且同一時間的生產人數不超過20人。
4)丁戊類廠房,每層建筑面積不超過400㎡,且同一時間內的生產人數不超過30人。
5)地下、半地下廠房或廠房的地下室、半地下式,建筑面積不大于50㎡且經常停留的人數不超過15人。
6)一座倉庫的占地面積不大于300㎡或防火分區的建筑面積不大于100㎡?。
7)地下、半地下倉庫或倉庫的地下室、半地下室,建筑面積不大于100㎡。
(3)特別提出
1)地下、半地下建筑每個防火分區的安全出口數量不應少于2個。
2)當有2個或2個以上防火分區相鄰布置時,每個防火分區可以利用防火墻上一個通向相鄰分區的甲級防火門作為第二安全出口,但每個防火分區必須有1個直通室外的安全出口。
(二)疏散出口
1.基本概念
疏散出口包括安全出口和疏散門。疏散門是直通疏散走道的房間門、直接開向疏散樓梯間的門(如住宅的戶門)或室外的門,不包括套間內的隔間門或住宅套內的房間門。安全出口是疏散出口的一個特例。
2.疏散出口設置的基本要求
(1)建筑內的安全出口和疏散門應分散布置,并應符合雙向疏散的要求。
(2)公共建筑內各房間疏散門的數量應經計算確定且不應少于2個,每個房間相鄰2個疏散門最近邊緣之間的水平距離不應小于5m。
(3)除托兒所、幼兒園、老年人建筑、醫療建筑、教學建筑內位于走道盡端的房間外,符合下列條件之一的房間可設置1個疏散門:
1)位于2個安全出口之間或袋形走道兩側的房間:
①托兒所、幼兒園、老年人建筑,建筑面積不大于50㎡。
②醫療建筑、教學建筑,建筑面積不大于75㎡。
③其他建筑或場所,建筑面積不大于120㎡。
2)位于走道盡端的房間:
①建筑面積小于50㎡且疏散門的凈寬度不小于0.9m。
②房間內任一點至疏散門的直線距離不大于15m、建筑面積不大于200㎡且疏散門的凈寬度不小于1.4m。
3)歌舞娛樂放映游藝場所內建筑面積不大于50㎡且經常停留人數不超過15人的廳、室或房間。
4)建筑面積不大于200㎡的地下或半地下設備間;建筑面積不大于50㎡且經常停留人數不超過15人的其他地下或半地下房間。
(4)人員密集的場所,如劇院、電影院和禮堂的觀眾廳,其疏散出口數量應經計算確定,且不應少于2個,每個疏散出歐的平均疏散人數不應超過250人;容納人數超過2000人時,超過2000人部分的每個疏散出口的平均疏散人數不應超過400人。
(5)體育館的觀眾廳,疏散出口數量應經計算確定,且不應少于2個,每個疏散出口的平均疏散人數不宜超過400~700人。
(6)高層建筑內設有固定座位的觀眾廳、會議廳等人員密集場所,觀眾廳每個疏散出口的平均疏散人數不應超過250人。
三、疏散走道與避難走道
疏散走道貫穿整個安全疏散體系,是確保人員安全疏散的重要因素。設計應簡捷明了,便于尋找辨別,避免布置成S形、U形或袋形。
(一)疏散走道
1.基本概念
疏散走道是指發生火災時,建筑內人員從火災現場逃往安全場所的通道。
2.疏散走道設置的基本要求
(1)走道應簡捷,并按規定設置疏散指示標志和誘導燈。
(2)在1.8m高度內不宜設置管道、門垛等突出物,走道中的門應向疏散方向開啟。
(3)盡量避免設置袋形走道。
(4)疏散走道寬度應符合規范要求,辦公建筑的走道最小凈寬度應符合:
1)走道長度≦40m:單面布房1.3m、雙面布房1.5m。
2)走道上讀>40m:單面布房1.5m、雙面布房1.8m。(5)疏散走道在防火分區處應設置常開甲級防火門。
(二)避難走道
1.基本概念
避難走道是指采用防煙措施且兩側設置耐火極限不低于3h的防火隔墻,用于人員安全通行至室外的走道。
2.避難走道的設置要求
(1)避難走道樓板的耐火極限不應低于1.5h。
(2)避難走道直通地面的出口不應少于2個,并應設置在不同方向;當走道僅與1個防火分區相通且該防火分區至少有1個直通室外的安全出口時,可設置1個直通地面的出口。
(3)避難走道的凈寬度不應小于任一防火分區通向走道的設計疏散總凈寬度。
(4)避難走道內部裝修材料的燃燒性能應為A級。
(5)避難防火分區至避難走道入口處應設置防煙前室,前室的使用面積不應小于6㎡,開向前室的門應采用甲級防火門,前室開向避難走道的門應采用乙級防火門。
(6)避難走道內應設置消火栓、消防應急照明、應急廣播和消防專線電話。
四、疏散樓梯與樓梯間
(一)疏散樓梯間的一般要求
(1)樓梯間應能天然采光和自然通風,并宜靠外墻設置。靠外墻設置時,樓梯間及合用前室的窗口與兩側門窗洞口最近邊緣之間的水平距離不應小于1m。
(2)樓梯間內不應設置燒水間、可燃材料儲藏室。
(3)封閉樓梯間、防煙樓梯間及其前室,不應設置卷簾。
(4)樓梯間內不應有影響疏散的凸出物或其他障礙物。
(5)樓梯間內不應敷設或穿越甲乙丙類液體管道。
(6)公共建筑內不應敷設或穿越可燃氣體管道。
(7)居住建筑的樓梯間內不宜敷設或穿越可燃氣體管道,不宜設置可燃氣體計量表,當必須設置時,應采用金屬配管和設置切斷氣源的裝置等保護措施。
(8)除通向避難層錯位的疏散樓梯外,建筑中的疏散樓梯間在各層的平面位置不應改變。
(9)用作丁戊類廠房內第二安全出口的樓梯可采用金屬梯,但凈寬度不應小于0.9m,傾斜角度不應大于45°。
(10)丁戊類高層廠房,當每層工作平臺上的人數不超過2人且各層工作平臺上同時工作的人數總和不超過10人時,其疏散樓梯可采用敞開樓梯或利用凈寬度不小于0.9m、傾斜角度不大于60°的金屬梯。
(11)疏散用樓梯和疏散通道上的階梯不宜采用螺旋樓梯和扇形踏步。必須采用時,踏步上下兩級所形成的平面角度不應大于10°,且每級離扶手250mm處的踏步深度不應小于220mm。
(12)除住宅建筑套內的自用樓梯外,地下、半地下室與地上層不應共用樓梯間,必須共用樓梯間時,在首層應采用耐火極限不低于2h的不燃燒體隔墻和乙級防火門將地下、半地下部分與地上部分的連通部位完全分隔,并應有明顯標志。
(二)敞開樓梯間
敞開樓梯間是低、多層建筑常用的基本形式。該樓梯的典型特征是,樓梯與走廊或大廳直接相通,未進行分隔,在發生火災時不能阻擋煙氣進入,可能常委向其他樓層蔓延的主要通道。
(三)封閉樓梯間
封閉樓梯間是指設有能阻擋煙氣的雙向彈簧門或乙級防火門的樓梯間。
1.封閉樓梯間的適用范圍
多層公共建筑的疏散樓梯,除與敞開式外廊直接相連接的樓梯間外,均應采用封閉樓梯間。
(1)醫療建筑、旅館、老年人建筑。
(2)設置歌舞娛樂放映游藝場所的建筑。
(3)商店、圖書館、展覽建筑、會議中心及類似使用功能的建筑。
(4)6層及以上的其他建筑。
(5)高層建筑的裙房、建筑高度不超過32m的二類高層建筑、建筑高度大于21m且不大于33m的住宅建筑,其疏散樓梯間應采用封閉樓梯間。當住宅建筑的戶門為乙級防火門時,可不設置封閉樓梯間。
(6)高層廠房和甲乙丙類多層廠房的疏散樓梯應采用封閉樓梯或室外樓梯。
2.封閉樓梯間的設置要求
封閉樓梯間應滿足樓梯間的設置要求外,還應滿足以下要求:
(1)不能自然通風或自然通風不能滿足要求時,應設置機械加壓送風系統或采用防煙樓梯間。
(2)除樓梯間的出入口和外窗外,樓梯間的墻上不應開設其他門窗洞口。
(3)高層建筑、人員密集的公共建筑、人員密集的多層丙類廠房,以及甲乙類廠房,其封閉樓梯間應采用乙級防火門,并應向疏散方向開啟,其他建筑可以采用雙向彈簧門。
(4)樓梯間的首層可將走道和門廳等包括在樓梯間內形成擴大封閉樓梯間,但應采用乙級防火門等與其他走道和房間分隔。
(四)防煙樓梯間
防煙樓梯間是指在樓梯間入口處設有前室或陽臺、凹廊,通向前室、陽臺、凹廊和樓梯間的門均為乙級防火門以防止火災的煙和熱進入樓梯間。
1.防煙樓梯間的類型
(1)帶陽臺或凹廊的防煙樓梯間
帶開敞陽臺或凹廊的防煙樓梯間的特點是以陽臺或凹廊作為前室,疏散人員須通過開敞的前室和兩道防火門才能進入樓梯間內。
(2)帶前室的防煙樓梯間
1)利用自然排煙的防煙樓梯間。
在平面布置時,設靠外墻的前室,并在外墻上設有開啟面積不小于2㎡的窗戶,平時可以是關閉狀態,但發生火災時窗戶應全部開啟。
由走道進入前室和由前室進入樓梯間的門必須是乙級防火門,平時及發生火災時均應處于關閉狀態。
2)采用機械防煙的樓梯間
樓梯間位于建筑物的內部,為防止火災時煙氣侵入,采用機械加壓送風方式進行防煙。加壓方式有僅給樓梯間加壓、分別對樓梯間和前室加壓以及僅對前室或合用前室加壓等不同方式。
2.防煙樓梯間的使用范圍
(1)一類高層建筑及建筑高度大于32m的二類高層建筑。
(2)建筑高度大于33m的住宅建筑。
(3)建筑高度大于32m且任一層人數超過10人的高層廠房。
(4)地下層數為3層及以上,以及地下室內地面與室外出入口地坪高差大于10m時。
3.防煙樓梯間的設置要求
防煙樓梯間應滿足疏散樓梯的設置要求外,還應滿足以下要求:
(1)當不能天然采光和自然通風時,樓梯間應按規定設置防煙設施。
(2)在樓梯間入口處應設置防煙前室、開敞式陽臺或凹廊等。前室可與消防電梯前室合用。
(3)前室的使用面積應符合:
1)公共建筑不應小于6㎡。
2)住宅建筑不應小于4.5㎡。
(4)合用前室的使用面積應符合:
1)公共建筑、高層廠房以及高層倉庫不應小于10㎡。
2)住宅建筑不應小于6㎡。
(5)疏散走道通向前室以及前室通向樓梯間的門應采用乙級防火門,并向疏散方向開啟。
(6)除樓梯間和前室的出入口、樓梯間和前室內設置的正壓送風口和住宅建筑的樓梯間前室外,防煙樓梯間及其前室的內墻上不應開設其他門窗洞口。
(7)樓梯間的首層可將走道和門廳等包括在樓梯間前室內,形成擴大的前室,但應采用乙級防火門等與其他走道和房間分隔。
(五)室外疏散樓梯
在建筑的外墻上設置全部敞開的室外樓梯,不易受煙火的威脅,防煙效果和經濟性都較好。
1.室外樓梯的適用范圍
(1)甲乙丙類廠房。
(2)建筑高度大于32m且任一層人數超過10人的廠房。
(3)輔助防煙樓梯。
2.室外樓梯的構造要求
室外樓梯作為疏散樓梯應符合:
(1)欄桿扶手的高度不應小于1.1m。
(2)樓梯的凈寬度不應小于0.9m。
(3)傾斜度不應大于45°。
(4)樓梯和疏散出口平臺均應采用不燃材料制作。
(5)平臺的耐火極限不應低于1h,樓梯梯段的耐火極限不應低于0.25h。
(6)通向室外樓梯的門宜采用乙級防火門,并應向室外開啟,開啟時不得占用樓梯平臺的有效寬度,疏散門不應正對樓梯段。
(7)除疏散門外,樓梯周圍2m內的墻面上不應設置其他門窗洞口。
3.其他
高度大于10m的三級耐火等級建筑應設置通至屋頂的室外消防梯。室外消防梯不應面對老虎窗,寬度不應小于0.6m,且宜從距地面3m高處設置。
(六)剪刀樓梯
剪刀樓梯又稱疊合樓梯或套梯,是在同一個樓梯間內設置了一對既相互交叉,又相互隔絕的疏散樓梯。
1.特點
同一個樓梯間內設有兩部疏散樓梯,并構成兩個出口,有利于在較為狹窄的空間內組織雙向疏散。
2.設置要求
剪刀樓梯的兩條疏散通道是處在同一空間內,只要有一個出口進煙,就會使整個樓梯間充滿煙氣,影響人員的安全疏散,為防止出現這種情況應采取下列防火措施:
(1)剪刀樓梯應具有良好的防火、防煙能力,應采用防煙樓梯間,并分別設置前室。
(2)為確保剪刀樓梯兩條疏散痛的功能,其梯段之間應設置耐火極限不低于1h的實體墻分隔。
(3)樓梯間內的加壓送風系統不應合用。
五、避難層(間)
避難層是超高層建筑中專供發生火災時人員臨時避難使用的樓層。如果作為避難使用的只有幾個房間,則這幾個房間稱為避難間。
(一)避難層
封閉式避難層周圍設有耐火的圍護結構(外墻、樓板),室內設有獨立的空調和防排煙系統,如在外墻上開設窗口時,應采用防火窗。
1.避難層的設置條件及避難人員面積指標
(1)設置條件,建筑高度超過100m的共建筑和住宅建筑應設置避難層。
(2)面積指標,可按5人/㎡計算。
2.避難層的設置數量
規范規定從首層到第一個避難層之間的高度不應大于50m,兩個避難層之間的高度不應大于50m。
3.避難層的防火構造要求
(1)避難層的樓板宜采用現澆鋼筋混凝土樓板,耐火極限不應低于2h。
(2)為保證避難層下部樓層起火時不致使避難層地面溫度過高,在樓板上宜設隔熱層。
(3)避難層四周的墻體及避難層內的隔墻,耐火極限不應低于3h,隔墻上的門應采用甲級防火門。
(4)避難層可與設備層結合布置。
1)各種設備、管道豎井應集中布置,分隔成間,采用耐火極限不低于2h的防火隔墻與避難區分隔。
2)管道井和設備間的門不應直接開向避難區,確需直接開向避難區的,與避難區出入口的距離不應小于5m,且應采用甲級防火門。
3)易燃、可燃液體或氣體管道,排煙管道應集中布置,并采用防火墻與避難區域分隔。
4.避難層的安全疏散
(1)避難層應至少有兩個不同的疏散方向可供疏散。
(2)通向避難層的疏散樓梯應在避難層分隔、同層錯位或上下層斷開,同時上下層樓梯間不能相互貫通。
(3)樓梯間的門宜向避難層開啟,在避難層進入樓梯間的入口處應設置明顯的指示標志。
(4)避難層應設應急照明,其供電時間不應小于1h,照度不低于1lx。
(5)除避難間外,避難層應設置消防電梯出口。
5.通風與防排煙系統
避難層應設置直接對外的可開啟窗口或獨立的機械防煙設施,外窗應采用乙級防火窗。
6.滅火設施
避難層應配置消火栓和消防軟管卷盤。
7.消防專線電話和應急廣播設備
避難層應設有消防專線電話和應急廣播。
(二)避難間
(1)高層病房樓應在二層及以上各樓層和潔凈手術部設置避難間。
(1)避難間服務的護理單元不應超過2個,凈面積應按每個護理單元不小于25㎡確定。
(2)避難間兼作其他用途時,應保證人員的避難安全且不得減少可供避難的面積。
(3)應靠近樓梯間,并應采用耐火極限不低于2h的防火隔墻和甲級防火門與其他部位分隔。
(4)應設置消防專線電話和應急廣播。
(5)避難間的入口處應設置明顯的指示標志。
(6)應設置直接對外的可開啟窗口或獨立的機械防煙設設施,外窗應采用乙級防火窗或耐火完整性不低于1h的C類防火窗。
(2)建筑高度大于54m的住宅建筑,每戶應有一間房間靠外墻設置,并應設置可開啟外窗;其內外墻體的耐火極限不應低于1h,該房間的門宜采用乙級防火門,窗宜采用乙級防火窗或耐火完整性不低于1h的C類防火窗。
六、逃生疏散輔助設施
(一)應急照明及疏散指示標志
1.應急照明
(1)設置場所
除單、多層住宅外,民用建筑、廠房和丙類倉庫下列部位應設置疏散應急照明燈具:
1)封閉樓梯間、防煙樓梯間及其前室、消防電梯間的前室或合用前室和避難層(間)。
2)消防控制室、消防水泵房、自備發電機房、配電室、防煙與排煙機房以及發生火災時仍需要正常工作的其他房間。
3)觀眾廳、展覽廳、多功能廳和建筑面積超過200㎡的營業廳、餐廳、演播室等人員密集的場所。
4)建筑面積超過100㎡的地下、半地下公共活動場所。
5)公共建筑中的疏散走道。
6)人員密集廠房內的生產場所及疏散走道。
(2)設置要求
1)疏散走道的地面最低水平照度不應低于1lx。
2)人員密集場所、避難層(間)內的地面最低水平照度不應低于3lx;病房樓或手術部的避難間,不應低于10lx。
3)樓梯間、前室或合用前室、避難走道的地面最低水平照度不應低于5lx。
4)消防控制室、消防水泵房、自備發電機房、配電室、防煙與排煙機房,以及發生火災時仍需要正常工作的其他房間的消防應急照明,仍應保證正常照明的照度。
5)消防應急照明燈具宜設置在墻面的上部、頂棚或出口的頂部。
2.疏散指示標志
(1)設置場所
1)公共建筑、建筑高度大于54m的住宅建筑,高層廠房倉庫以及甲乙丙類單多層廠房,應沿疏散走道和安全出口、人員密集場所的疏散門的正上方設置燈光疏散指示標志。
2)下列建筑或場所應在其疏散走道和主要疏散路線的地面上增設能保持視覺連續的燈光疏散指示標志或蓄光疏散指示標志:
①總建筑面積超過8000㎡的展覽建筑。
②總建筑面積超過5000㎡的地上商店。
③總建筑面積超過500㎡的地下、半地下商店。
④歌舞、娛樂、放映、游藝場所。
⑤座位數超過1500個的電影院、劇院,座位數超過3000個的體育館、會堂或禮堂。
(2)設置要求
1)安全出口和疏散門的正上方應采用“安全出口”作為指示標志。
2)沿疏散走道設置的燈光疏散指示標志,應設置在疏散走道及轉角處距地面高度1m以下的墻面上,且間距不應大于20m;對于袋形走道不應大于10m;走道轉角區不應大于1m。
(3)應急照明和疏散指示標志的共同要求
1)應急照明燈和燈光疏散指示標志,應設玻璃或其他不燃燒材料制作的保護罩。
2)應急照明和疏散指示標志備用電源的連續供電時間:
①高度超過100m的民用建筑不應少于1.5h。
②醫療建筑、老年人建筑、總建筑面積大于100000㎡的公共建筑和總建筑面積大于20000㎡的地下、半地下建筑不應少于1h。
③其他建筑不應少于0.5h。
(二)避難袋
(1)避難袋的構造有3層:最外層由玻璃纖維制成,可耐800°C的高溫;第二層為彈性制動層,束縛下滑的人體和控制下滑的速度;內層張力大而柔軟,使人體以舒適的速度向下滑降。
(2)避難袋可用在建筑內部,也可用在建筑外部。
1)用于建筑內部時,避難袋設于防火豎井內,人員打開防火門進入按層分段設置的袋中,即可滑到下一層或下幾層。
2)用于建筑外部時,裝設在低層建筑窗口處的固定設施內,失火后將其取出向窗外打開,通過避難袋滑到室外地面。
(三)緩降器
1.組成
緩降器由摩擦棒、套筒、自救繩和繩盒等組成。
2.原理
無須其他動力,通過制動機構控制緩降繩索的下降速度,讓使用者在保持一定速度平衡的前提下,安全地緩降至地面。
3.規格
緩降器根據自救繩的長度分為3種規格:
1)繩長為38m的緩降器適用于6~10層。
2)繩長為53m的緩降器適用于11~16層。
3)繩長為74m的緩降器適用于16~20層。
(四)避難滑梯
避難滑梯是一種非常適合病房樓建筑的輔助疏散設施,是一種螺旋形的滑到,節省占地、簡便易用、安全可靠、外觀別致,能適應各種高度的建筑物,是高層病房樓理想的輔助安全舒適設施。
(五)室外疏散救援艙
1.組成
室外疏散救援艙由平時折疊存放在屋頂的一個或多個逃生救援艙和外墻安裝的齒軌兩部分組成。
2.原理
火災時專業人員用安裝在屋頂的絞車將展開后的逃生救援艙引入建筑外墻安裝的滑軌,可以同時與多個樓層走道的窗口對接,將高層建筑內的被困人員送到地面,在上升時又可將消防隊員等應急救援人員送到建筑內。
(六)縮放式滑道
采用耐磨、阻燃的尼龍材料和高強度金屬圈骨架制作成的縮放式滑道,平時折疊存放在高層建筑的頂樓或其他樓層。
火災時可打開釋放到地面,并將末端固定在地面事先確定的錨固點,被困人員依次進入后滑降到地面。
此類產品的關鍵指標是合理設置下滑角度,并通過滑道材料與使用者身體的摩擦來有效控制下滑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