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事情看起來難,實際并不難;但有些事看起來簡單,實際做起來卻不簡單。今天是真真切切的體會的一回。關于大體積混凝土無線測溫儀的使用,一直以為前期采購進度、供貨的及時性以及軟件和硬件的使用方法是整個工作中比較關鍵的問題,上述步驟在推進的過程談不上順風順水,但至少是水到渠成。
測溫元件的綁扎是整個環節中最簡單的一點,但實際做起來卻不容易。今天上午去現場參加灌注樁施工交底,順便看看測溫元件綁扎工作怎么樣,現場說下午開始綁。中午趕回項目部有事,原來想下午現場綁扎一下就行了,也沒什么好看的,明天早上去把傳感器跟測溫模塊連接一下,如果數據正常就OK了。由于這是整個工程的第一個塔位的第一條腿澆筑混凝土,后來想想還是去現場看一下放心一點。
我到現場的時候,在密密麻麻的承臺鋼筋里面的兩位師傅和一位在承臺外面的師傅已經忙兩個多小時了,剛把32個測溫點的27個點綁扎完,從承臺鋼筋縫里出來的信號線還沒有理順。然后我也從承臺預留的洞口進入到承臺的鋼筋里面,首先進這個洞口就難住我了,差點卡在一半位置進不去,主要是因為體重太大了。。。
進去之后發現,在里面人是沒法完全伸直腰的,因為空間高度只有1米5,地面和頭頂全是密密麻麻的鋼筋網,照片上可能看不出實際高度,因為我是蹲著拍的。因此在里面的工作效率跟在地面是完全不一樣的。
言歸正傳,開始討論技術問題。由于這是第一次綁扎,有很多問題沒有考慮到,需要好好總結:
一、測溫元件信號線的編號問題。我們測溫的目的是需要知道大體積混凝土在養護期不同位置的溫度變化,需要對不同位置的測點有編號,因此我們通過軟件測量出來的傳感器溫度值需要知道是對應哪個位置的,這就需要把測點位置編號、傳感器編號、采集模塊點位三者一一對應起來。廠家出廠只在傳感器信號線的尾部標有編號,傳感器頭部沒有編號,而信號線需要從鋼筋網的縫里引出到承臺外,因此這需要內外兩個人配合,一個人說外面的傳感器編號,另兩個人在里面講傳感器綁扎到鋼筋上并記錄對應的測點位置。
其實這個問題我是考慮到的,但是由于時間問題沒來得及在傳感器的頭部使用標簽標記同樣的編號,因此后續的所有傳感器兩頭必須要有編號。
二、傳感器信號線的綁扎方式和布線方法。今天現場綁扎傳感器和信號線是用的細鐵絲,之前我的想法是使用塑料扎帶,一是綁扎迅速,二是不損傷信號線。今天現場看過后,印證了我的觀點,下一條腿必須和現場溝通好。無論如何布線,信號線最好從鋼筋的下方綁扎,防止后續混凝土振搗過程中碰壞信號線。
三、立柱中心傳感器綁扎工作人員無法進入的問題。由于立柱下半部分周圍已經布滿鋼筋,人完全無法進入,因此底部的兩個傳感器就無法綁扎。現場人員說:“沒辦法了,就綁旁邊吧?!笨隙ú恍?,這樣測出的溫度就不準了。而且我想這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是在回避問題。剛開始想是把鋼筋掰彎或者割斷出一條人可以進去的縫,但是在下面該方法是很難實現的。后來在回來的路上突然起來,采用加鋼筋的方法,預先在鋼筋上綁好傳感器,然后從縫里穿進去,在通過綁扎方式與旁邊的主筋固定,這樣做既容易實現,又保證傳感器綁扎到位。
四、測溫傳感器綁扎與承臺鋼筋籠施工前后順序以及互相配合的問題。今天看到傳感器綁扎這么費事,想到如果把有些布線的工作在承臺鋼筋籠施工的過程中就提前做好,后續工作是不是就會更輕松一點?是不是就不會出現“總結三”的問題?
知之非難,行之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