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草
近幾年春節,各地堵車堵到農村,讓很多人感同身受。老家省道、縣道,小縣城各鎮有無紅綠燈的路口,幾個方向車輛暴堵幾公里的現象并不鮮見。粗略統計車牌號,來自全國各地外省市的牌照占了半數以上。基于經濟學視角的習慣愛好,對這里面的構成作了一番思考。
這里面將近占到半壁江山的,肯定是本地的存量車輛。這其中的構成又主要在于本地小有成就的生意人,又或無成就但必須要有車作門面的剛需。外加一些實力單位的普通員工或普通單位的有別的進賬的實力員工。也許平常代的步只是步行的距離,也許平時停那趴著的占多數,一個月也不見動幾下,但這兩者日常都可以養的起車,春節這樣的時候基本都出動了。甚至不少車出來的同時,副駕駛車頭那里撐一張光盤,冒充出租車順帶著掙一筆快錢。
其余趕在過年回來堵路的,基本為返鄉潮。拋卻其中的小比例租車族與日常在大都市以車為業的黑車族,大部分的還屬老鄉們在外謀生成績不俗的證明。前述主體一并觀察,其中寶馬、法拉利、卡宴都有,但多見的、占據絕對主流的還是十幾萬左右的車輛。
堵在路上的車輛主人中,自然有不少是出于攀比心理而購車,但在一個相對封閉的家族熟人圈,在一個需要以四輪轎車來證明自己的時刻,在自己開上之前,任何對于車的哂笑都難免心虛。何況春運火車票之難買,擠不靠譜的長途車車回家過年之滋味,在外謀生之人最清楚,而買個車就解決了回家過年的交通問題,小地方農村又基本都有親戚要走走,獲贈面子的同時,還能拉拉私客,堵車堵到農村也就不再奇怪。
只是,上述主體之中,真正靠種地買車的,全縣全鄉全村基本為零。近十年,房價漲了十余倍,但糧價的走勢與背后的原因,想必無需本文來費心闡述,遇上車價幾乎跌半,能買得起的人也就水落石出。農民不再深愛著這片土地,“農”字其實已經不能準確闡釋他們的身份。不少仍在種糧的農民,目的僅僅是“夠自家吃”。實際上都清楚靠這個發不了財、買不了車,也從未指望靠這個發財買車。
老家物價不便宜,而壓歲、人情來往份子錢則直逼一線城市。真正靠農業收入來抵擋這一切的能有幾人?城鎮化所議正酣,集約化生產,高性價比產出,農業致富也許并不是沒有可能,但尚有不少配套工作需完成,難言樂觀。也許只有到那時,農村過年路上堵的也許會出現“純正”農民的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