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的小兒科

《易經》的小兒科

? ? ? ? ? ? ? ? ? ? ? ? ? ? ?徐懷清//文

? ? ? ? ? 古之塾學就將《易經》作為小兒啟蒙讀物,一讀就是幾十年。從不知變到知萬變,再從萬變之中知不變,從而以不變應萬變,則萬變又不離其宗。這是易的求變的過程和最終路線。于是,由科舉走向功名之途,小兒之啟蒙是立下汗馬功勞的。而當生命方程式在有解或無解中不斷升華的當爾,悠忽間學士們又會感知《易經》別有一番知味。于是,古之達人從《易經》中走出來,而后歷練了許多年,當正視了一些世界而另一部分世界無法正視的時候,就又回頭走進了《易經》,這時候的《易經》就從小兒科一躍而成為帝王之學、圣賢之學、神仙之學了,這也就是幾千年來《易經》在人們的心目中沉沉浮浮的真實。

《易經》不應該單指《周易》。伏羲畫卦,一畫立太極,二畫顯兩儀,三畫定乾坤,始畫八卦是易學的開端,而后有神農易、黃帝易,而《連山》易、《乾坤》易、《歸藏》易都是易學的經典,應該是都在"易經″之列的,現在所存的《周易》是在《乾坤》易的基礎上集大成者。然而《易經》的小兒科的實質卻從來沒有改變過,因為,《易經》從來就沒有走出過太極、兩儀、三才的一二三的結局。以此將永遠是小兒科的《易經》。

正如現代學校教育一樣,少兒班、小學一年級就要學習天、地、人,一、二、三,日、月、水、火,大、小、多、少........其實這些也正是《易經》的基本內涵。一個小學生學過的東西,中學生在學、大學生在學,直到博士生、博士后仍在研究之中,并且在科學家那里也無法會透和完全把握。這就是《易經》的魅力和小兒科的真實。然而,現代許多的人卻喜歡將《易經》吹的天花亂墜、神乎其神,到最后卻也并不知其所以然,其不自欺欺人。我所熱衷的是《易經》的本分和太極精神,所以將其歸類小兒科更為確切,因為小兒簡單、清純,一目了然,直覺性的東西是最接近于自然的、天性的、純正的。很顯然《易經》的本意也正在于此。而社會的生活恰恰是把簡單的復雜起來,把無知變成有知,把虛無變成實有,再從有極返回無極、歸零、合一,也就是從一而萬,然后又回歸于一,完成社會的或個人的生存循環。所以,古語有云:識得一而萬事畢。那么,我們真得懂得了易學的一、二、三了嗎,又有誰能走出《易經》小兒科的方程式呢!

我讀《易經》是很少有進步的,因為我在易學里只注重易的小學課目的太極部分,沒有多少興趣去玩弄那些個陰陽大學問。"易有太極,是生兩儀″,這是易的核心與精華,但不知什么時候,許多的人們卻把"兩儀"篡改成了"陰陽″,于是,易就有了"太極易″與"陰陽易″的分道揚鑣。至從《周易》被諸子百家分解后,后世的大多學者們視太極為神秘、為虛妄,是置太極于不顧的,早已丟棄了太極對易的統領,而不斷翻新出陰陽怪氣的花樣來,"太極易″實際上也就名存實亡了。其實大道至簡,也正因為太極易的歸零、太極易的歸一,使人們對太極易產生了淡薄、輕視和興致的轉移就不言而喻了。

在陰陽易那里,人們稱"陰陽不測是謂神″,其實這種神大多是成年人玩弄的鬼把戲,在純潔的童真那里是見不到的;也有稱"一陰一陽謂之道"的,這種陰陽詭道也確實成就了許多的政治家、戰爭家、詭辨家、陰陽師之類的大人物,為社會的熱鬧紛呈增添了許多色彩;但對于那些守中抱一、返璞歸真的童心、童趣卻也是一無是處的。

太極易、太極道就大不一樣了,我們應該懂得:變易是太極、不易是太極、簡易是太極,太極原始返終。太極之象一本萬殊,又殊途同歸。太極之數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又萬化歸一;太極之理:無極生有,有極歸無,混沌中有秩序,秩序中有混沌.....慢一點吧,在這里是不是對太極也有點云里霧里了。還是說點小兒科的真諦吧,說到少兒時期,我們都不會忘記有一種小兒游戲:石頭、剪刀、布。這是典型的太極原理的現實版和實際應用,石頭是布的利用,布是剪刀的利用,剪刀是石頭的利用,循環制約,沒有誰是始是終,也沒有誰是陰是陽。游戲就這樣開始,三舉兩勝,確定輸贏,準有結果,更沒有誰不服輸的。這就是真正的太極方法論:太極以一為本,獨一不二;太極以二為用,一分為二;太極以三為定,見一含三,三謀為定。在這里雖是小兒游戲,其中道理卻也明確地告訴人們:太極不單是以二為用,更重要的是一和三的體統,一是太極本體,體不立一切無從談起,三是太極的實質,太極三維立體,太極無三不能立、無三不成事。所以,古之伏羲畫卦以三爻為體,《老子》論道也講:三生萬物。看來一、二、三的生成原理我們還是要反復回味的。

人生都是從兒童開始的,而在人生的歷程中,又有一個很重要的環節,被稱之謂:返老還童。當然這是神仙家的夢寐以求。然而,我們正常的凡人也是會有此狀態的。比如:爺爺和孫子輩的默契、老人和兒童娃的親近,誰能說不是一種童心未泯呢。所以,返老還童應該是所有人的一種本能夙愿和自然心理。言至此,我們也應該懂得《易經》原本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三大仙書之一,其它兩部就是《道經》和《內經》了。用現代科學而言,《易經》是太極科學,也稱自然科學;《道經》是道德科學,也稱社會科學;《內經》是人體科學,也稱生命科學。根據太極的一般原理,"三才"是一切事物的實質,任何事物又都是"見一含三"的。因此,這三種經書雖各有功能不同,也還是相互貫穿的,雖為三學,也還是誰都離不開誰的,由此共同組成了華夏文化的精髓。在《易經》中,本來就是以太極為綱領的,太極為物,往往是"慧而不用″的、"無為而為″的,這也正是神仙家所追求的最高境界。當人們在對中國神仙文化的深入探索以后,很容易就會發現,神仙家在太極功夫的修煉程序上,實際就是一種童心的返還、一種童真的回歸。神仙的老祖太上老君(《道德經》的作者)曾告訴過我們:"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意思是說,神仙家的功夫也就是要達到嬰兒的氣息程度。為什么是這樣呢,因為嬰兒的柔軟氣息是生命旺盛的特性,相對而言,堅硬就是死亡的象征了。所以,老年人往往會渾身僵硬,氣短神疲,不如嬰兒健旺。因而作為神仙是必須要化剛為柔的,是要以嬰兒為榜樣、為目的的。由此神仙家在呼吸功法上有過許多的訣巧,比如:丹田氣、內呼吸以及胎息等法門,目的就是要回歸嬰兒的氣息,返回自身原本的太極功能態,也稱之謂:后天而返先天。

好了,神仙我們未必能達到,但《易經》的小兒精神我們還是要學習和發揚的。讀《易經》能讀出童心來、童真來、童趣來,那才真得是人生的莫大享受。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如果需要原文檔(因文體限制,部分表格無法呈現)請聯系QQ1769090563 本文由中醫仲景協會整理收集 《內經選...
    陶墨閱讀 34,805評論 0 33
  • 一、輸入映射 通過parameterType指定輸入參數的類型,類型可以是簡單類型、HashMap、pojo的包裝...
    yjaal閱讀 972評論 0 2
  • “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喜歡武俠的書迷,莫不知道這副對聯,這是金庸金大俠寫的十四部武俠小說名字組成的對...
    樸玄閱讀 240評論 2 1
  • 這是我家寶貝畫的彩鉛作品!他今年八歲了,男孩喜歡畫畫!
    edward88888閱讀 319評論 0 6
  • 寫文章需要有一個標題,那么生活是否也需要,如果不需要,為何生活會如此難熬! 寫文章需要有一個標題,那么愛情是否也需...
    zyphappy96閱讀 181評論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