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涵是個睡覺特別不老實的孩子,一晚上能在床上轉好幾個圈,有時早晨醒來腦袋跑到了腳頭處,跟她在一張床上睡覺會遭遇很多次壓、蹬、踹。
昨天晚上小涵想和我與二寶一起睡,我不得不做起兩個孩子之間的城墻。
上床前,督促小涵洗臉刷牙,誰知小涵磨磨蹭蹭就是不愿意,嘴一撅:“我就是不洗臉刷牙,哼!”
我知道她的懶蟲意識又來了,想撒撒嬌,不用做這些事。
但我也清楚的知道孩子是聰明的,當一次通過撒嬌、耍橫達到他的目的后,他會時不時的用這個辦法來解決她和事情之間的沖突。
每次講道理時她會拋出很多理由來反對,而且在與她口舌相爭的過程里時間也慢慢的溜走了,正好也滿足了她不想按時睡覺的小九九兒。
我輕松地說:“那好吧,我有權決定今晚不跟你在一張床上睡覺,就算你耍賴在我們床上先睡著了,我也會把你抱回到你房間的?!?/p>
小涵躺在大床上哼哼唧唧的發泄她不樂意的情緒。
我態度堅決的繼續說:“有些事情該做,必須做,不是你耍賴、撒嬌就能解決的?!?/p>
3分鐘過去了,見我沒有商量緩和的余地,于是,小涵不再憤憤不平,乖乖的去廁所洗臉、刷牙了。
. . . . . .
從廁所出來,小涵走到我身邊抱抱我,繼續撒嬌:“媽媽......”
我摟著她:“媽媽愛你,小涵。但是有些事情是必須做的,例如好的習慣;例如照顧好你自己;例如尊敬、孝順爺爺奶奶......”
待我把話說完,小涵點點頭,樂呵呵的上床睡覺了。
看到過很多的育兒書籍,推崇的教育觀點也是五花八門,有賞識教育、正面管教、狼爸虎媽. . . . . .
當我們直接拿來這些教育觀點用到自己孩子身上時,有時會發現怎么在自己孩子的身上就這么不奏效?
其實,我們忽略了一項重要的事實:孩子是獨立的個體,家庭是不一樣的氛圍,與孩子之間的溝通習慣不一樣,照搬他人家庭中的教育觀點和行為,有時并沒有那么好用,甚至還會適得其反,以至于讓我們懷疑作者的觀點是否具有正確的存在性。
所以,在引導、教育小涵的過程中,我也在摸索適合她的教育方法和溝通方式。
每個家庭有與生俱來的不一樣的家庭氛圍,這就造就了孩子對外界信息不同的吸收方式,如我國當代著名學者、作家、哲學研究者周國平,他平時和愛人的生活重點就是看書、寫作,所以女兒啾啾在這樣的氛圍中,喜歡看書和學習,是再自然不過的事了。他在《素質是熏陶出來的》一文中說道:“在我們家里,最多的東西是書,滿壁都是書柜,總有好幾萬冊吧。除了收發郵件,我們都基本不上網。在學習上,啾啾是完全不用我們操心的,她樂在其中,自己就把一切安排好了。她的班主任多次問我:“你們是怎么教的?”我心想,我們沒有怎么教呀。如果一定要找原因,大約是得益于熏陶吧。”
一個家庭氛圍的熏陶是多么重要!?。?/b>
家庭環境不一樣,孩子一出生接觸的家庭成員之間的溝通和教育方式也是不一樣的,孩子習慣了贊揚和掌聲,你若再怒氣沖沖,鞭打、訓斥,那他肯定會受不了;孩子習慣了狼爸爸虎媽的交流溝通方式,你再和顏悅色,溫柔如水,孩子倒渾身不自在。就像電視劇《小別離》中,當女兒朵朵考試不好,媽媽董文潔受爸爸影響溫柔的對待朵朵時,朵朵渾身不自在。這就是因為和孩子的相處方式轉變太大而造成的。
大學里面沒有一門課程叫“如何做父母”,在育兒路上我們都是新手,都需要在不斷的和孩子的斗智斗勇中找出適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溝通的方式、方法。
社會中規則無處不在,走路要靠右邊;買票要排隊;接人待物要客氣.....有一句話叫“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規則同樣重要,所以想讓孩子以后能順利的適應社會的規則,那我們在家也要有規矩。
人的本性趨利避害,尤其是對自由充滿渴望的孩子,在生活中難免會因為一點兒小事而撒潑耍賴達到目的。這時,一味溫和的講道理似乎是隔靴搔癢,解決不了問題的根本,所以把規矩搬上臺面一點兒也不為過。
應了那句老話“規矩就是規矩,沒有為什么,遵守就行?!?/b>
時間就是最好的證明,當孩子慢慢長大,收益的終究是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