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30+歲的,「失敗」的人


你需要多少個殼?


工作、職業發展、技能提升、升職加薪、轉換賽道、新的居住地、住所、投資、親密關系、生育、保險、失業、父母生病、身心健康,無論愿不愿意,30+歲的人被這些關鍵詞包裹著。


你可以說不只30+的人要考慮這些事。


但30+的人最被這些事情干擾著。


有的是他們需要的殼,有的是他們想要掙脫的殼。



#1

找不到愛情的

Where Is Love?



A今年34歲。當她看到電視劇《不夠善良的我們》里Rebecca因癌癥去世后,泣不成聲。


哭泣不僅僅是因為Rebecca的結局,還因為做「這個世界上最糟糕的人」本就不是一件糟糕的事情啊。


A不喜歡用「世俗」的標準來衡量愛情。但就算是把大家常用來比較的學歷、工作、收入、長相、身材、家庭、愛好、有趣程度放到臺面上,A樣樣都不差。不在金字塔尖,但都能達到85分以上,甚至更高。


但A一下子就單身了好幾年,直到34歲。


她每年都渴望美好的親密關系,她相信著「古典」的愛情,那是真摯、相伴、靈魂click一下的感情。



A嘗試過約會軟件,也隨朋友去過不同聚會,工作中也能結識到新的人,但沒有那個讓她怦然心動的人。約會過的對象,都不符合她的「審美標準」。


她想要的不是眼里只有工作和收入的、夸夸其談的男性;不是無法欣賞并潛入日常生活的男性。「我的要求不高也不苛刻,可能只是很難遇到一個合適的人,或者沒有緣分」。



在此之前她有過一段長達5年的戀愛,當時為了在英國發展事業,A拒絕了前男友讓她回國結婚的請求。雖然她是這么說的,但可能也有別的原因。不論是換種方式一起生活和工作,還是彼此妥協,或許辦法是有的,只是兩人都有自己的想法。


A來自親密關系的快樂和滋養是充盈的,她的小狗、家人、朋友都給了她很多的愛。一個人的日子里,她享受著書影音,她寫的長篇文章很多人讀,孤獨是有的,但一個人的日子自由自在,井井有條。



為什么Rebecca不幸得了癌癥呢?為什么30+未婚、未育,單身的女性會被隨意安上「沒人要」的標簽呢?為什么要有人要呢?為什么要被客體化呢?



那些30+的中女,生活、事業風生水起的不在少數,她們獨處非常自洽,她們做自己,做自己想做的事情。這才是珍愛生命的表現。無論如何,無論什么選擇,都是每個人自己的路和自由。


在第100次書寫和期待愛情后,A還是有些擔心的。她不是不想要結婚生子,生育的倒計時在不遠的將來要開始滴答滴答了,「如果實在沒有,那就沒有吧,也不能強求」。



41歲的B已經不再為生育焦慮了,她只憧憬穩定的親密關系。B離異,在創業,生意做得很不錯,她不是很喜歡小孩。35歲之后,由于生育窗口的限制和周邊人的「友情提示」,B困惑過一段時間——要不要去生個孩子。


那幾年她沒遇到合適的人,了解完凍卵的麻煩之后,B堅定了想法,生孩子不是她的priority。




#2

找不到工作的

Where Is the Career?



C今年33歲,她在家里已經「躺」了一年多了。


C在碩士畢業后,趕上了風口,拼命工作,在微信公眾號還有很多人讀的時候,成為了制造爆款的「媒體老師」。出席「高端」活動,入住高檔酒店,收著PR寄來的禮物,甚至開始給人講課——怎么做新媒體。


北漂生活的一面是合租房里不到10平米的臥室,另一面是快速地升職加薪,好像前途無量。但是風口過去后,C的部門逐漸被邊緣化。為了尋求新的機會,她跳槽到一家冉冉升起的創業公司。只是從「總監」變成了「普通運營」人員。


在這家公司,C感覺自己像沒日沒夜犁地的老黃牛,頸椎壞了,腰椎壞了,最常和她打照面的除了公司同事,就是臉上一波又一波的痘痘。


不努力怎么辦呢?C就著公司的大餅,試圖在同事們斗志昂揚的氛圍中奮起直追,給自己打雞血。但是公司的歡聲笑語很快就消散了,公司倒閉了。


做媒體的人處境有些尷尬。靠著平臺和公司,出席活動時是媒體老師,雖然很多時候也就是湊數,發通稿,沒人會真正上來和你交談。寫稿時是追熱點追得費勁的小編。聽起來是一份體面工作,加班和到手的錢都讓人生氣。


一開始是沖著鐵肩擔道義去的,最后還是要迎合流量。可是哪怕追逐流量,算法、推送、平臺、受眾都是不確定的,末了還是要在周報里煞有介事地寫上,這周哪篇文章、筆記閱讀量高,因為題目有xx字眼。


裸辭后,C結了婚,定期去看心理醫生。偶爾寫寫稿,賺點錢。平臺用低價買稿,賺著比稿費高幾萬倍甚至幾十萬倍的廣告費。


C偶爾也寫寫自己想寫的東西。她發布在社交媒體上的有些內容傳得還挺火爆的,可是離變現十萬八千里。



C一邊喜歡自己松弛下來的狀態,一邊還是有點惋惜工作機遇不好。生活還是要折騰的,錢也還是要賺的,慢一點也沒關系。




#3

找不到自己的

Where Am I?



D名校畢業,今年36歲,在頂級咨詢公司卷了很久。但她的身心靈還是沒法順應那一套「成功學」的敘事。



她裸辭后開始旅行,嘗試做自媒體。D喜歡路上的生活,喜歡新奇的事物,但折騰久了,身體還是有些吃不消。在那些模型,PPT,話術的毒,排得差不多后,D定居在了一個陽光充足的海濱城市。


她不再需要去鋼筋水泥的城市里,被固定在工位上,也不再需要一天大部分的時間即時響應老板和客戶的需求。


與此同時,D還在處理以前的情傷。


刻板的好學生敘事里,早戀是不被允許的,D只能自己在感情里摸爬滾打。事業可以拼一拼,感情卻不能只是拼一拼。「精英」的套子讓她固執地認為很多時候是對方的問題,而非自己的固定行為模式。


在海濱城市生活,D逐漸變得松弛。她享受林間漫步,閑暇之余輸出一些「反精英」的思考,談了新的戀愛。她在人生探索這條道上,終于邁出了一大步。



以上只是幾位都市麗人的「煩惱事」,并不能代表更多的、所謂境遇更好或者更差的30+人群。或許從經濟條件等方面來看,她們已經是享有「特權」的人了,但是苦惱是不需要去比較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需求和難題。



我們真要去找什么嗎?或許我們是在追求真誠的親密關系,為一份讓自己感到熱血、回報豐厚的工作而用心付出,以及在不斷探索自己的可能性。但我們不是非得要找到什么。


「找到自己的說法」我不是很喜歡。可以是拓展自己、塑造自己、傾聽自己,不向外求,而做內觀。




30+的人生,從數據上來說,似乎是處于「人生滿意度U型曲線」的低處,但也未必。有人既要又要,看起來風光無限,有人「路燈也可照窗臺」,有人滿意著「既定路線」的人生。多向內看,享受當下的小確幸,獎勵奮起直追的自己。



愁苦和焦慮是一時的,有時候我們是要拿手里的籌碼去交換,有時候一次只能專注在一件事情上,有時候盡全力了但運氣差一點。但好在我們不只是有一個殼,好在30+的每段路都可以不同。




*圖源網絡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