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第一戒,就是一戒絕圣棄智。不要動不動就發表傾向性意見,不要拿自己當圣人,也不要覺著自己的智商特別高,甭管遇著什么事都來個“我說幾點意見”。上級愛折騰,下級就能折騰得更狠,跟長官保持高度一致,可以說是從古至今的官場職場不二法門。至于長官意志是不是符合客觀實際,或者說跟每件事都能對得上,這就不在很多人的考慮之列了。比如王健林說要上文化產業,對不對?從戰略布局的角度來說絕對是有道理的。可是執行團隊把武漢的漢秀整成什么玩意兒了?請了一堆國際大師,各個都是爺,定位不清,服務不到位,投入產出比測算不到位,營銷不到位,總之就是個典型的長官工程。
作為成熟企業,凡事該怎么應對,其實理應形成一套評估與執行機制,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企業領導人能夠把握戰略方向即可,千萬不要再延伸到定調子、做指導的策略甚至戰術層面。
二戒就是絕仁棄義。不要以不切實際的道德要求替代專業考量和制度建設。從古至今,一直有著用德還是用才的爭論,能夠找到德才兼備的自然是最好,但是這樣的人畢竟稀罕,那么退而求其次的時候,爭議就出來了。從邏輯上來說,這本不是什么大事,有的職位需要的是靠譜的人,有的職位無才就不能勝任,無非是如何駕馭的問題。但是呢,從古至今,一直有一種傾向,那就是把原本屬于社會調節功能的道德,拔高到了一切事務的先決條件,也就是要求人人做圣賢,人人做完人,做不到怎么辦?裝。于是就有了“滿口仁義道德、一肚子男盜女娼”的偽君子的泛濫,名著《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正是理學做大之后,官場充斥衣冠禽獸的真實寫照。所謂絕仁棄義,并不是鼓勵大家都做真小人,而是不要提出不切實際的道德標準,承認私心雜念的合理性,更不要把工作的專業度要求撇在一邊,指望人人都是活雷鋒,這就違反了人性。作為企業領導人也是如此,不要指望員工個個公忠體國大公無私,收入比下不比上,奉獻比上不比下,不鉆規章空子不偷懶耍滑,期望值提得太高,大家怎么使勁都達不到,最后就只能是當面一套背后一套。
那么,是不是企業就完全放棄道德要求呢,這又是走了極端,違背了圓融中庸的自然之道。真善美不是不可求,而是不可強求。企業領導人想要德主刑輔,前提條件就是自己先做到自己的道德主張,絕對不能嚴以待人寬以律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評論家說過,“中國式道德就是拿圣人的標準要求別人,拿流氓的標準要求自己”。此當為領導者戒。
三戒就是絕巧棄利。這里要說明的是,所謂絕巧棄利,反對的不是發揮聰明才智、獲取應得的收入,而是反對自作聰明、投機取巧、私心自用、爭權奪利。這個部分,一方面是針對企業領導人的自處之道,一方面說的是企業領導人的用人之道。所謂自處,就是認識到個人的能力邊際,不要自作聰明干涉團隊的專業運作,不要以太多的私人意氣干涉干部與員工的職權范圍;所謂用人,就是以制度和企業倫理為第一考量和準則,不要摻入太多的人治態度,給某些想法太多的下屬以投機取巧、爭權奪利的潛規則空間。
當然,這三戒只是底線,是不能做什么,而從根本之道來說,要提振企業的管理水平,還是在于企業領導人的本心修煉。“見素抱樸,少私寡欲,絕學無憂”,意思就是保持平常心,抱定樸實之質;減少私念,克制欲望;摒棄虛偽道學,心底無私天地寬。在這里,老子并不主張“滅人欲”之類不靠譜的要求,只是提倡凡事不可過度,不可因私而廢公,不可因欲望過度而喪失明辨之心、放棄表率作用,不可凡事上綱上線,厘清公理與私德,由此劃定了公共利益與私人空間的界限。
進一步來說,見素抱樸更是期待一種真性情真豁達的人生境界,對于企業領導人來說,擺脫了衣食之憂,擁有更高的社會地位,擔當了更大的社會責任,如果能夠隨時懷抱這種質樸的情操,收放自如,能舍能得,不為外物所制,顯然這是一種更加率真的人生境界,更加恢宏的人生體驗。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