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爭論的時候,我們在爭些什么?

(1)“發生了什么”對話,即大家在明確事實是什么;

(2)情緒對話,即大家在互相發泄情緒;(3)自我認知對話,即當對話涉及個人的自我認知時產生的對話。

溝通不暢,在三層結構中都出現了問題:(1)很多時候我們并不了解事情的全部真相,而是用自我的想象彌補了“真相”;(2)一旦帶著自我想象就難免有偏見和情緒,大部分的矛盾其實發生在“情緒對話”,這時候兩個人根本不再去關注事實發生了什么,更多是在做情緒對抗;

(3)而使得兩個人更加難以接受的是,對方的談話中會傷害到我們已建立的“自我認知”。

“當兩個人都生氣時站在那里并在車間里進行爭論,這沒有任何好處,問題很難解決”

更困難的問題是,我們常常要在信息不完整的情況下做判斷、自己的情緒實在難以把控、對方的故事不會那么輕易吐露,甚至,對于我們自己為什么會產生某種“自以為是的偏見”都要追溯到自己的經歷上才能摸清楚一點脈絡……每個人要有良好的情緒自我控制、對人情緒的敏感捕捉和判斷、換位思考和利他的動機和能力等等。而如果我們遇到一個不太成熟的、各種觀念差異非常大的人,溝通成本就會非常高,這也是為什么我們經常倡導“對事不對人”“關系簡單話”的原因,但事實是,每個人都想倡導、有些人甚至很懂溝通的道理,但每個人都很難做到、關鍵是不得不面對不那么簡單的溝通環境。

圖片發自簡書App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