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個小時的談話時間真的很長,內容也很瑣碎,我估計會花挺長的時間,分幾段聽完,然后再寫筆記。
羅永浩在很多人印象中是一個老憤青的角色, 很多時候我也并不同意他的一些偏激觀點,覺得他好傻逼,這種事有什么好爭的? 但是魯迅先生說:
中國人的性情是總喜歡調和折中的,譬如你說,這屋子太暗,須在這里開一個窗,大家一定不允許的。但如果你主張拆掉屋頂,他們就會來調和,愿意開窗了。——《無聲的中國》
所以通常這種表面偏激的人在中國反而能經常把事兒辦成,而那些辦事有理有據的人,倒是啥事都辦不成,這也算是一物降一物的物競天擇,也生動說明了當代中國的文明狀況。
但是在長談的過程中,我也發現有時候羅永浩身上的一些標簽,并不是他主動策劃塑造,卻是媒體或者是旁人幫他貼上去的。就像有句話說的:真實的你,別人眼中的你和你眼中的你,其實是3個完全不同的人。
比如說非常著名的臺詞:“彪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釋。” 其實在老羅看來,這不過就是他在一次上課的時候,無意中說的一個口條,并沒有什么特別的意圖,沒想到因為互聯網錄音的反復傳播,這句拉仇恨,嘲諷屬性超高的話反而就成了老羅的一個標簽,剛開始的時候,羅永浩對這個標簽其實有點反感,有些人一見面, 就會提起這句臺詞,弄的老羅自己也很尷尬,覺得別人都是在嘲諷他就是一個靠賣“情懷”騙錢的胖子。但是說的人多了以后,老羅自己的態度也在慢慢變化,從抗拒反感,到慢慢的接受,后來就真的成了自己的一個的標簽,甚至有時候在發布會上也會重復這句口號來影響他人。所以,你在塑造自己的時候,你的身邊的人也在塑造你。
從長談中,也看的出老羅也并不是什么事都會去爭一個是非黑白,這個看起來魯莽的胖子其實比你我想象的有策略。
有些明顯的誤解,因為不重要,或者無法解釋,或者會越描越黑,那就干脆不去解釋。
和小格局的傻逼爭辯,這種浪費時間精力又徒勞的事就最好別去做,除非你想把自己也拉LOW到這個層次。
古人早就說過:
“井蛙不可以語于海者,拘于虛也;夏蟲不可以語于冰者,篤于時也;曲士不可以語于道者,束于教也”。《莊子·秋水》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
一個人如果自己的偏見太深,你和他講道理,白費口舌,甚至還有可能遭到嘲笑乃至痛罵,所以就連圣人也只能做到“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論;六合之內,圣人論而不議。”認識到自己的局限,承認自己的渺小正是開始超越局限,走向偉大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