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你怎么了?

今天在瀏覽《今日頭條》時,猛然間看到一個標題《本市萬達廣場D區,一17歲女孩從25樓墜下,母親哭得撕心裂肺》

點開標題,大致寫的是:在萬達廣場8單元一樓架空層停放自行車的空地上,六點多的時候,一個清潔工師傅發現一個小女孩躺在那里,一動不動,地上有血。女孩應該是在25樓自家衛生間跳下,墜落,當場身亡。女孩母親5點多發現女兒不見,焦急尋找,得知消息后,抱著女孩尸體,痛苦不已。女孩今年只有17歲。

一開始我以為自己看錯了,因為前幾天剛在本市電視臺看到過類似的報道:一初三男生,早上6點多,在自家小區18樓跳樓身亡。原以為孩子是去上學的母親,得知消息后幾乎崩潰。

孩子,你們解脫了,發泄了,可剩下的你們的父母該怎么辦?絕望、憤恨、痛不欲生,摧心剖肝之痛伴隨余生。每每想到孩子的父母或撕心裂肺,或茫然失措,或瀕臨崩潰,我的心里就有一股無處發泄的悶痛,幾欲破胸而出。

現在的孩子是怎么了?三不五時就能聽到,孩子受不了壓力自殺身亡的新聞。

孩子的壓力來自哪里?自己,家長,老師,學校,還是社會?

現在的孩子真的可以說是早出晚歸,披星戴月了,比朝九晚五的我們還要忙碌。忙碌得不浪費一絲一毫時間,忙碌得不惜在地鐵上趕作業。沒有座位,有的孩子甚至趴在地上寫。不談在這樣嘈雜的環境里,作業的完成質量怎樣,對孩子的身體健康也是個隱患,首當其沖的就是視力。

圖片發自簡書App

看到孩子匍匐地趴在地上,不動容嗎?看到這樣的新聞,我們能說孩子們錯了嗎?完成老師布置的家庭作業,是他們的本份,是做學生起碼的標準。除了感嘆一聲:“這孩子不容易,真努力!”我們還能干什么呢?

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成為了大多數家長的口頭禪,也是他們行動的準則。那么,如果已經輸在起跑線上了,該怎么辦?答案只有一個:快馬加鞭!放學后,各種節假日,只要能利用到的時間,各種補習班、興趣班接踵而至。數學、英語、圍棋、畫畫、書法、主持……不管孩子喜不喜歡,只要家長認為是有用的,通通報名,一個暑假報個四五門不是新鮮事。有的孩子甚至覺得放假比上課還累。孩子累,家長累,皮夾子也累!

圖片發自簡書App

有虎爸虎媽,當然也有貓爸貓媽。古時奉承“棍棒底下出孝子”,而現今的孩子大多是獨生子女,自尊心太強,打不得罵不了。之前就看到個新聞,兒子要玩某火爆游戲,父親不肯,沒收了手機,兒子當場從窗戶跳下,幸而無生命之憂。在醫院治療期間,孩子仍然吵鬧著要玩游戲,父親不敢不同意。過多孩子自殺的新聞,使得家長成了驚弓之鳥。孩子成績不好不敢批評,孩子心情不好不敢過問,生怕孩子一個不如意就想不開。只能自我安慰:“不是每個孩子都能成龍成鳳,只要他們健健康康就好!”甚至有的家長認為,要跟孩子成為朋友,融入他們的生活。

有時我認為,孩子頻繁自殺,是否跟新聞媒體爭相報道也有關系。這樣的報道是否給孩子們傳播了負能量,是否給他們傳遞了某種信息:“啊!原來還可以這樣做!”在他們心里埋下了一顆種子,在某個瞬間,種子發芽破土而出,最終釀出慘劇。

“要給孩子減壓!”這個口號喊了多少個年頭了,可實施效果,顯而易見。這是一場社會—學校—家庭的大革命,三者缺一不可。

什么時候才能不聽到孩子自殺的新聞呢?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