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4日,是三毛離世20周年的紀念日。
20年,彈指一揮間。我也從20出頭的青春歲月,步入了不惑之年的人生季節。1989年7月,我從徐州工程兵指揮學院畢業,被分配到海南某部的一個基層連隊任職。這個連隊建在距離縣城還有七八公里的一個山坡上,營區狹小,營房破舊,設施簡陋,交通不便,全連也僅有30來號人。連隊平時除組織開展一些簡單的科目訓練外,基本沒有更多的其它事可做,真正是“白天兵看兵,晚上數星星”。面對連隊的這種狀況,加上分配的專業不對口,這種期望值與現實之間存在的反差,令我的心涼了半截。就是在這種孤獨、寂寞、無奈的境況下,一次偶然的機會,我讀到了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并深深地被書中的故事所吸引,讓我愛不釋手。在隨后的時光里,我就特意購買三毛的書來讀,從《雨季不再來》、《哭泣的駱駝》、《夢里花落知多少》、《萬水千山走遍》,到她的散文遺作《假如還有來生》和《跳一支舞也是很好的》等等,短短一年多的時間,我幾乎讀遍了三毛的所有作品,獲益良多。
三毛作品吸引我的地方,有令人神往的撒哈拉沙漠;有三毛荷西式的浪漫愛情;有坦誠真摯的美好情感等,而令我更為欣賞和敬佩的是,三毛她活出了自我。從拒絕繼續上學讀書,到背井離鄉流浪異國等等的所作所為,無不突顯三毛叛逆、獨特、鮮明的個性。這種個性,即使在婚姻生活里也依然保持著。三毛曾經這樣說:“我不是婦女解放運動的支持者,但是我極不愿在婚后失去獨立的人格和內心的自由自在化,所以我一再強調,婚后我還是‘我行我素’,要不然不結婚。”荷西是這樣回應她的:“我就是要你‘你行你素’,失去了你的個性和作風,我何必娶你呢!”也正是這種特立獨行的性格,才使三毛能孑然一身,浪跡天涯,游歷世界59個國家和地區,寫下萬水千山走遍的壯舉,為世人留下了20多部500余萬字的作品,活出了本色成功的人生。正如她對自己的評價一樣:“我的這一生,豐富、鮮明、坎坷,也幸福,我很滿意。過去,我愿意同樣的生命再次重演。現在,我不要了。我有信心,來生的另一種生命也不會差到哪里去。我喜歡在下次元的空間里做一個完全不同的人,或許做一個媽媽。在能養得起的生活環境下,我要養一大群小孩,和他們做朋友,好好愛他們。假如還有來生,我愿意再做一次女人。”從那時候讀三毛的書開始,在我往后20多年風風雨雨的人生里,都自覺不自覺地受到三毛這種人生觀的影響,我也始終追隨我心,把實現自我視為自己的人生追求,不因名枷利鎖所束縛;不為世俗偏見所左右;不受他人言論所困擾,更不會為迎合某些人的好惡而改變自己。誠然,“立身苦被浮名累,涉世無如本色難”,一個人立身處世,要保持自己的本色確實很難,有時甚至要付出很大的代價。但只要站穩腳跟,挺起脊梁,就能做到“立定腳跟撐起脊,展開眼界放平心”,做一個精神和人格都能獨立且活得有尊嚴的人。而且也必須知道,世界上的每一個人都是唯一的;任何一個人的成功都不可能復制。所以,一個人的人生要過得有意義有價值,就要活出自己,實現自我。三島由紀夫說得好:“我絕不按人們所期待的那樣說話,我絕不按人們所期待的那樣生活。”這也就是三毛一生的真實寫照。
如果有來生,三毛一定還是個好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