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深圳,
就是因為滿城的綠,
公園就有幾百個。
小區一個普通小花壇,
竟然可以有找到幾十種不同的花花草草。
第十九屆國際植物學大會來深圳了,
這個植物大會竟然有有117年的歷史;
物科學領域水平最高、規模最大的國際會議;
被譽為植物科學界的“奧林匹克”;
而且六年才這么一屆。
由于時間關系,
只看了大中華分會場的植物藝術畫展。
雖說是分會場,但收獲也是滿滿的。
??
19世紀末,
西方植物分類學才傳入中國。
20世紀初才有了植物科學畫,
整整比西方晚了將近200年。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植物志》,
這部植物科普巨作,
基于全國312位作者,
164位繪圖人員,
80年的工作積累,
45年艱辛編撰才得以最終完成。
這些植物學先驅們,
對中國植物學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
來自國內外頂級植物畫家作品,
畫風迥異,極致的細節刻畫,
令人嘆為觀止的寫實畫技。
作品躍然紙上,講述自然造物的神奇。
↑《大王花》 日本 | 石川美枝子 花瓣上的花紋和每一片枯葉的細節刻畫近于極致。不愧是當今超寫實主義的代表作。
↑《南府紅花椒》 泰國 | 納龍薩 · 蘇蓋馬尼
↑《班克木》 澳大利亞 | 瑪格麗特 · 皮耶羅妮 每根花蕊清晰可見。
↑《褐斑珈藍》(又名月兔兒) 韓國 | 韓靜愛
↑《西葫蘆》 韓國 | 周燕姬 比照片還要真實。
↑《杉松》 俄羅斯 | 娜塔莉亞 · 阿娜托斯娃
↑《石榴》 中國 | 李贊謙
↑《蓑衣油杉》 中國 | 顧建新
↑《灰網柄肝菌》 中國 | 顧建新
↑《全緣葉綠絨蒿》 中國 | 劉麗華 作品放大局部,可以清楚看到植物上的每一根絨毛,驚嘆創作者的對作品的精益求精。
↑《流石灘上的精靈· 槲葉雪兔子》 中國 | 王凌
↑《硬葉兜蘭》中國 | 曾孝濂 先后為《中國植物志》等五十余部科普著作作插畫2000余幅,中國植物畫的先驅。
↑《木棉》中國 | 曾孝濂
↑《長葉綠絨蒿》中國 | 曾孝濂
↑《大果木蓮》中國 | 鄧盈豐
↑《蘆葦》中國 | 馬平
↑《內蒙古 · 大興安嶺 · 落葉松》中國 | 馬平
↑《馬丁內斯松》中國 | 李愛莉
??
下面是早期中國植物科學畫優秀作品,
這些被封塵了幾十年的墨線圖,
見證了科學畫先驅們對中國植物學事業的默默奉獻。
緬懷歷史之余,讓人肅然起敬。
↑《泡桐》1976 曾孝濂
↑《華山松》1980 曾孝濂
↑《玉蘭》1982 曾孝濂
↑《水浮蓮》1982 鄧盈豐
↑《梧桐科》 馮澄如
↑《馬蹄蓮》1986 李志民
??
隨著科技飛速發展,
現在攝影技術已可以達到纖毫畢露的程度 。
也有人提議照片取代植物繪畫。
而植物科學畫,
作為一種科學性和藝術性相結合的特殊畫種 ,
不單單是畫者對植物簡單的描摹,
還有包含對植物種群觀察及文獻理解,
以及對于植物結構、顏色的取舍組合等等。
植物科學畫本身就一個科學再創造的過程 ,
無論多么先進的攝影技術也是無法取代的。
撰文 | JEE
PHOTO | 大夏
發現植物之美,歡迎關注DayDay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