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霸霸,一天一次深度思考,這是我的第026篇文章。
五一假期馬上就要結束了,明天就要回歸到工作崗位,不少小伙伴內心已經開始瑟瑟發抖。
經過一個假期的休息放松,也是時候提起精神,準備好明天的挑戰了。
所以今天聊點關于投資的話題,當做是明天上班前的開胃菜。
就在前2天,老媽告訴我說最近的房市有些回暖,之前打算把家里一套120平的房子賣掉,來換取市中心投資潛力和抗跌能力更好的房子,當時這套房子大概能賣255萬的價格。
而回暖后,這套房子根據中介的說法,可以掛到290萬,前后不過就2、3個月的時間,浮動了大概35萬的價格。
如果當時把這套房子賣掉,短時間內可能無法找到替代的投資渠道,畢竟就算買新房子也需要一定的時間去看看樓盤的情況,很難做到無縫銜接。
而且由于之前買得比較早,現在的政策環境可能發生了變化,相關限購、首付比例之類的問題要去研究
家里買的這套房子不在市中心,升值的幅度自然比不上市中心的房子,如果當時賣掉,這個時候要買核心地段的房子,那剛好就是“低賣高買”。
如果當時做了這個錯誤的決策,35萬對于一個普通的工薪家庭來說并不算一個小數目,對于在二三線城市生活的人來說,還是有一定壓力的。
就算一個沒有結婚的人,年薪15萬,一年能存10萬,這個儲蓄率已經算是非常高的了,因為早賣了2、3個月,需要花至少3年的時間,才能彌補這次錯誤的投資決策。
在某些關鍵性節點上犯的錯誤,你在之后需要花費數倍的代價才能彌補。
假設有個人第一年投資賺1倍,第2年投資虧50%,這個人的本金是不變的,如果考慮上機會成本,他還是虧錢的,一年找到5%左右收益的理財渠道并不是很困難,2年就是10%。
許多人在牛市的時候看股票飆漲,翻了幾倍特別的過癮,曾經暴風科技的股票實現過連續36個漲停板,暴漲50倍的神話,但之后5個跌停就立馬讓它下跌了將近一半。
在投資市場中,避免犯錯其實是最穩妥的投資策略,股神巴菲特生涯投資平均年化收益率在20%多一點,但每年都保持這樣的水平卻是非常難得的。
投資更多是一場馬拉松,看誰跑得遠,活得久。
不僅是投資,在其他事情的關鍵節點上犯錯,同樣會付出很大的代價。
舉個最現實的例子,高考。
很多人在上了大學或者工作以后才后悔為什么自己當初沒有好好努力,想在本科畢業或工作后再找個機會去進行研究生的深造,彌補自己的學歷遺憾。
雖然說,高考并不能完全決定我們的人生,但是如果高考能夠非常順利地過度,從大概率上來說能幫你今后的人生省去不少的麻煩。
比如你想進騰訊網易這樣的公司,那么這些公司在校招的時候,往往會更多考慮985、211的名校。
如果你不能滿足這樣的條件,那就更多只能在工作之后走社招的渠道,但社招往往要求你有相關的工作經驗至少在3年以上。
你進了名校、進了大公司,它的光環在很多時候會讓你暢通無阻,雖然它不能完全代表一個人實際的價值,但社會往往給予這些光環更大的關注與包容。
本一和本三在學費的收取上就有差距,本一學校一年的學費大概就幾千塊,本三學校通常都要上萬,然后到就業的時候,名校畢業的工資更高,非名校畢業的工資相對低一檔。
曲線救國不是不行,只是浪費時間,關鍵時刻不犯錯能大大減少我們的付出成本。
既然關鍵性節點不犯錯這么重要,為什么我們卻很難做到呢?
關鍵性節點可能就發生這么一次,但一旦發生損失極其大。
因為沒有經歷,所以容易忽視,沒有抗風險意識。
高考基本每個人都會經歷1次,父母師長總會告誡我們它特別的關鍵重要,但因為沒經歷過,就容易不以為然。
如果是家庭條件不好的孩子,知道改變命運唯一的方法就是高考,相對容易孤注一擲,而某些家里有礦的孩子,上一代的財富積累給了他極大的安全感,很容易掉以輕心。
這幾天,步長制藥的創始人趙濤因為斥資650萬美元將女兒趙雨思買入斯坦福大學而引起廣泛爭議,雖然也許只是個別現象,但不得不說,家庭條件更好的人在教育上具有更大的優勢,無論是這種背地操作的特權,還是家庭環境的熏陶。
自從工作以后,我在朋友圈偶爾會刷到一些輕松籌的轉發,大多是身邊同事朋友認識的人因為重大疾病或事故而需要不菲的金額治療。
我在大學時就讀的是醫療衛生管理專業,專業課上提及過中國有許多家庭因病致貧,因病返貧,日常的醫療保險作用更多在于實現保障的廣泛覆蓋,但它很難解決一個家庭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問題。
商業保險雖然在中國非常受人詬病,種種不專業的保險推銷員為了推銷保險,而變相地出售一些沒有保障作用的產品,但實質上它對于實現家庭保障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如果能稍微花點時間了解,可能花幾千塊錢,就可以避免這種概率很小,發生后損失很嚴重的風險。
我身邊的同事,很多是在看到是周圍的人發生了這些問題后,才懂得及時去買保險的,但只有自己主動去控制風險,才能把危害降到最低。
第二個很難不犯錯的原因,在于關鍵性節點不犯錯,背后需要平日里深厚的積累。
高考要想考得好,臨時抱佛腳必然是不行的,最起碼你在高三這一年要非常努力地用工才行。
投資決策也不是簡單的拋硬幣決定是和否就可以的,賣房子之前你要考慮萬一房子跌的話你有什么手段來控制風險,之后是否能立馬找到接盤的房子,平常有沒有多出去考察一下當地樓盤的情況,有沒有多參考一些專業文章的建議,有沒有及時的通過中介了解信息等等。
這些都意味著,你必須要下苦功夫,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臺上一次完美的表演,是臺下無數次的排練。
為了保證不犯錯所做的這些努力,足夠你有十足的進步。
高考時候老師經常說,少錯一道題,你就可以干掉幾百人。
而且像投資這樣的領域,你不犯錯,就可以從別人的錯誤中獲取收益,股票買賣是因為買賣雙方的預期不一致才決定交易能夠成功的,從短期上來看,股票確實是一個零和博弈。
所謂零和博弈,就是一方的收益是建立在另外一方損失的基礎之上的。
第三個原因,在于將犯錯認為是理所當然的。
這里我提個問題,鼓勵年輕人去試錯和關鍵性節點不犯錯是一回事么?
鼓勵試錯的前提是這件事失敗后的代價是可以承受的,今天很多職場新人喜歡頻繁地跳槽,美其名遵從自己的本心,年輕就要不斷試錯。
但實際上,工作第1年、第3年、第5年都是職場發展非常重要的關鍵性節點,如果因為頻繁跳槽而缺乏深厚的積累,導致在這些時點上你沒有足夠的成績,你之后的職場發展的容錯空間是越來越小的。
投資里有個準則,就是當一件事成功的概率和收益遠遠大于失敗的概率和收益時,就應該去做。
比如有個投資機會,需要你投100塊的本金,失敗概率是90%,成功概率是10%,一旦成功你可以獲得1萬元,這個時候失敗了你不過損失100塊,但成功率乘以收益的預期值遠遠高于虧損的金額,這個時候你應該去做這件事。
這個才是去試錯的準則,但很多人曲解了意思,經常孤注一擲的想要辭職去創業、把概率極低的事件套用在自己身上,這是極大的風險。
不是每一次都需要以身試錯,該避開的坑盡量避開,沒有必要給自己添加不必要的煩惱,那是受虐,不是磨練。
第四個原因,是在于缺乏辨別關鍵性節點的認知能力。
我看過一本書叫《不做無效的營銷》,是奧美的數據總監王澤蘊寫的,書里有這么一句話:
我們只能看到少量能理解的世界,而大部分世界,因為理解不了,放在眼前也看不到
像意外事故、重大疾病,我們必須要防范,雖然概率極低,但往往肉眼可見,不去防范一旦反生對于家庭的大家是毀滅性的。
而像房產投資,即便不去做,最大的代價不過是買不起房,娶不起媳婦,但至少不危及你的個人生存對吧。
這一類涉及時代進程影響個人財富積累的關鍵性節點,如果沒辦法識別,它極大的拉開了人與人的差距,這種差距可能是要整整一代人才能彌補的,經常看到說資產階級已經固化的說法正是來源于此。
認知能力的問題,這個問題是最難判斷和解決的。
這幾年有什么東西是在瘋漲的,物價、房價、比特幣,但比特幣只是其中一段時間暴漲,之后就開始懸崖式下跌。
同樣是在上漲的階段,我該買比特幣還是買房子呢?
能考慮這個問題的人通常還算比較有上進心,在房價還沒開始瘋長的時候,有的人沒有選擇投資,而是拿去買了豪車,后面當然是欲哭無淚的。
我家里的房子也是長輩買的,不是自己做的決策,可以說是很幸運了,曾經我還認為依靠個人努力可以填補房價上漲的差距,但經歷現實的洗禮才發現并沒那么容易,只能說當時too young too naive。
這一點上,我只能說一說個人的想法,僅供參考。
要解決認知方面的問題,你必須花大量的時間精力去鉆研,房子也好,比特幣也好,都逃不開經濟發展的規律。
一個1塊錢的比特幣能瘋長到1萬元,這種不符合正常經濟發展規律,就像打了催生素的雞肉一樣,必然是不長久的。
很多人在投資的時候完全不顧事物背后發展的本質規律,很容易被眼前的利益所蒙蔽,投資切忌貪婪。
我在大學的時候曾經在同學的建議下,買了一個類似龐氏騙局的投資產品,這種產品的收益來自于后面進來者投資的錢,而并非是通過正常的商業運作獲得的收益,一旦沒有后續的人跟進,就會引發崩盤。
當時我對于投資沒有什么概念,只看到了眼前的收益,和家里借了錢投資,結果這筆錢虧了大概有一兩萬,對于還是學生黨的我來說,就是筆巨款,太心痛了。
后來也有類似的項目,最著名的可能是錢寶網,后來我媽也聽到發廊的老板說自己投了錢進去,慫恿她也投資,還好在我盡力阻止之下避免了二次虧損。
沒有投資能力的人,由于對投資標的認知不高,很容易輕信周圍人的建議,而真正要做到有能力辨別,是必須依賴自己的獨立思考的。
很多人買房是因為身邊的朋友買了,也看到他們的收益。
但說句不好聽的,萬一房子跌了呢?下跌的風險和沒有買房子帶來的機會成本,哪個你能承擔,每個人的經濟水平不一樣,不能一概而論。
如果你之前恰巧買了房子,就應該趁此機會趕快惡補相關的知識,不要掉以輕心,人都是很容易有路徑依賴的,上次成功的邏輯下次未必管用。
盡量讓自己的決策建立在正確的判斷基礎之上,而不是靠運氣,否則第二次很難就有同樣的好運。
我自己在做投資時,會查看大量的數據和資料,去專業論壇網站查看大量的分析文章,有些優質的內容,我也會付費去學習閱讀,雖然不能保證最終的結果一定是對的,但大量詳實的調研和思考,是風險降低的保障。
比如我在得到《香帥的北大金融學課》里就看到了一個對于長遠房價趨勢的預判,以及關鍵性因素的分析框架,至少填補了一定的知識空白。
投資中沒有絕對正確與錯的事,很多事都是事后才能知曉結果,我們今天買房看固然是正確的,但換個時機答案卻不一定。
關鍵是,你有沒有形成自己的認知判斷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