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jié)回家,陪妻兒度過了愉快的三天假期,離別時兒子依依不舍,眼里含著淚花,都六歲了,依然過著沒有父親陪伴的日子,正如他自己所說“可憐的XXX”,唉,心中滿滿的虧欠無以言表。
不要以為孩子天真童趣、無憂無慮,其實他們脆弱的心靈格外需要呵護,父母的陪伴是對孩子最好的愛,但很多孩子連最基本的愛也得不到。如很多留守兒童和單親家庭的孩子,以及父母兩地分居、夫妻關系不合等情形都不利于孩子成長。從發(fā)展心理學來說,幼兒的成長環(huán)境及成長經(jīng)歷,對他成年后的個性特點和心智品質(zhì)都將起到?jīng)Q定性的作用,這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
因為工作原因,兒子從出生到現(xiàn)在,我沒有陪過他多少日子,在他的成長記憶里父親的角色是缺失的。記得兒子剛出生時,我在QQ空間里寫過一篇短文《初為人父》,其中有這樣一段話“我的寶貝,爸爸不在身邊,你的性格將會是怎樣呢!你要記住,你是男孩,男孩的秉性應該是勇敢堅強,男孩的肩膀承擔著更多的責任,你可以善良但不可軟弱,你可以謙遜但不可膽怯,你可以沉默但不可退縮,爸爸希望你外向些、大度些、男子氣足一些,無懼無畏,傲然于世,方不枉為人生啊!”
這段話既是我的期望也是我的擔心,因為我知道,沒有父親陪伴的男孩往往傾向于“母性化”,會比較內(nèi)向、靦腆、柔弱,這不是我希望的,男生就要有男生的樣子,應該勇敢頑皮些,大膽的探索這個世界。從目前來說,我的兒子性格還算活潑,但最大的問題是膽小,每次受到其它小朋友的欺負都不敢反抗,問他為什么,他說人家都有爸爸在身邊,就他沒有,所以害怕沒人保護。這就是成長環(huán)境對孩童心靈造成的影響,并且這種影響會伴隨終身。
說到這,我想提出一個問題:
如果說孩童時期的經(jīng)歷確實奠定了我們的性格基礎,那我們是否就應該屈從于這樣的性格定勢,而不作出任何改變呢?
有的人被認為內(nèi)向,就的真內(nèi)向了;
有的人被認為膽怯,就真的膽怯了;
有的人被認為羞澀,就真的羞澀了;
......
在成長的道路上,我們會遭受各種委屈與苦痛,貧寒的家境,父母的離異,親人的冷眼,老師的漠視,同學的嘲諷,朋友的背叛,惡人的欺凌......,都有可能給我稚嫩的心靈帶來重大創(chuàng)傷,這些創(chuàng)傷除了會對我們的性格塑造產(chǎn)生重大影響外,也會從此刻下深深的印痕,構成我們思維的一部分,成為我們頹廢式人生觀的借口與責怨。
我出生在這樣的家庭,所以……
我遭受了這樣的經(jīng)歷,所以……
我的父母不關心我,所以……
我的老師不喜歡我,所以……
我的領導對我不好,所以……
我的戀人背叛了我,所以……
所以什么……
所以這些都成了我們對自己人生不負責任的理由和借口。
其潛臺詞就是,我的現(xiàn)狀不是我自己造成的,我的懦弱、自卑、懶惰、無能……都是因為我經(jīng)歷了那些事和遇到這些人,它們要對我的人生負責。
是這樣嗎?絕對不是!
是你自己屈從于命運的安排。
是你自己放棄了成長和改變。
請記住,
你的人生,
你的舞臺,
你才是導演。
海倫·凱勒,86年生活在無聲無光的世界里,卻先后完成14本著作;
史蒂芬·霍金,21歲便全身癱瘓,憑著僅有的3根能動的手指寫出了《時間簡史》;
比爾·克林頓,出生3個月父親便去世,在酒鬼繼父的暴力威脅中長大,依然成為了美國最優(yōu)秀的總統(tǒng)之一;
史鐵生,30年的輪椅生涯成就一座文學的高峰,他用殘缺的身體,說出了最為健全而豐滿的思想……
堅強的人無論遇到何種磨難都不會放棄成長。
越是遭受痛楚,越不能自我包裹,破繭而出才是強者的表現(xiàn)。
事實上,我們都是普通人,沒有誰先天就能獲得了優(yōu)厚的心靈資源。
我們的終生使命,就是修復那破碎的心,直面真正的自己。
等兒子再大點,我會和他說,他的爸爸曾經(jīng)也是一個膽小、懦弱,甚至有自閉傾向的人,但是他沒有屈從于命運的安排,從十六歲開始,一絲絲改變,一點點提高,一步步成長,最終成為了一個果敢、自立、頑強、挺拔的男子漢!
兒子,我想對你說:
你若改變,一切皆可變;
你若成長,事事可成長。
如果您也致力于終身學習,持續(xù)成長,請加我微信號clshwx520,讓我們共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