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自打出生,我就是一個在溫室中成長的姑娘,
由于父母都是出身樸實的農民,
所以從小在街坊鄰里不傷和氣的良好風氣下,耳濡目染,
形成在待人接物上以和為貴的人生觀。
自然在身邊人眼中老好人一樣的性格,
永遠用世界和平原則解決問題的姑娘,
很少會與人爭辯到面紅耳赤。
到了大學,也并不對辯論社感興趣,
以至于大學4年一場辯論比賽都沒有看過。
直到去年,因為偶然的機會點開了一期《奇葩說》,
從此就路轉粉了。
在60多分鐘的視頻里,奇葩辯手們可以邊講段子邊撕逼,
全身是戲地演繹著“你方唱罷我登場”,
隔著14寸的電腦屏幕我都能感受到現場讓觀眾欲罷不能的火藥味。
人都是大自然界求勝心切的動物,
在上個奇葩葷素段子齊飛的精彩論點之后,
我都會期待下個辯手站起來分分鐘bug奇襲的華麗大逆轉。
不同于一般正規(guī)的辯論比賽,
《奇葩說》沒有枯燥的既定套路和辯論技巧,
老奇葩一針見血的金句毒雞湯,
新奇葩節(jié)操掃地的腹黑葷段子,
主持嘉賓精辟獨到的教科書總結,
都是這個節(jié)目值得被安利的理由。
我就像個天性亟待解放的孩子,
緊緊攥著發(fā)現新大陸的好奇心,不肯離開。
從此,每晚的下飯菜,
菜單里多了一項,《奇葩說》。
這是我第一次體驗到辯論圈的樂趣,
也是第一次從心底里感同身受截然不同的人生觀。
爭論到面紅耳赤有什么不好?
勇敢說出自己的觀點,和對手在論題上正面交鋒,
此時此刻思想碰撞、觀點磨合的過程,
造就的才是真正意義上的“以和為貴”。
大同世界不是彼此保留意見、互相退讓而達成的,
而是雙方觀點撞擊、磨合更新而產生的進步時代。
就像《奇葩說》主題曲唱的一樣
“請讓我說話說話,沒有人廢話”,
捍衛(wèi)每個人的話語權,
被不同的聲音打磨出來的社會才是最和諧的。
“以和為貴”這四個字,
是建立在“不卑不亢”的前提下的。
(二)
從小生活在鄉(xiāng)村的傳統(tǒng)觀念下,
對于同性戀、變性這種社會非議的話題,我是斷然不能接受的。
《奇葩說》的幾位,正好是此類話題的中心人物。
在他們關于人生經歷的自白中,
我開始拋開那些傳統(tǒng)社會的歧視認知,
認真去傾聽他們不為人知的心路歷程,
漸漸了解到其中不足為外人道的辛酸。
從最初的冷眼旁觀,漸漸開始關注理解,
到最后產生同理心去體會每一個渴求平等的靈魂。
我很高興自己改變了傳統(tǒng)的固見執(zhí)念,
慢慢地會給身邊人去解釋這類群體背后的故事,
呼吁身邊人給予社會該有的平等尊重。
(三)
我的媽媽,用中國很傳統(tǒng)的話來形容,
真的是一位勤勞勇敢的女性。
作為我人生中最崇拜的人物,
她實至名歸。
從偏遠山區(qū)嫁到婆家,生育出姐姐和我兩個女兒,
在農村重男輕女的思想中得不到平等的尊重,
卻咬著牙堅持和爸爸齊心打理這個家,
起早貪黑地干著農活維持經濟來源,
用未畢業(yè)的初中文化硬是把兩個女兒送進了本科大學的校門。
我無法想象自己處于周遭歧視的境遇,
是否能堅持下來二十余年,
但媽媽言傳身教帶給我的——是作為一個女性的獨立。
所以從懂事以來,
我對于女性成長的價值觀就是“獨立”二字,
然而在《奇葩說》中我這一價值觀得到了很好的延伸。
在奇葩辯手的言語中,
雖然有偏激的人生經歷和見地主張,
但我能從中選擇適合自己的部分,
漸漸建立起適合我的女性獨立價值觀。
現在我能清楚地知道自己要什么,
自己需要從哪方面獨立,
至少物質和精神這兩者,是跑不掉的。
然而此時此刻,我也正在為之奮斗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