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讀大學究竟讀什么》
閱讀用時與進度:
day12
第三部分 刻舟求劍的考研邏輯
第三部分 3E人才公式
第三部分 學歷與就業面成反比
第三部分 考研的成本核算
第三部分 碩士不碩,博士不博
第三部分 考研的工具價值(1)
第三部分 考研的工具價值(2)
第三部分 考研的工具價值(3)
第三部分 考研的沉沒成本
第三部分 天涯何處無芳草
第三部分 自己的宙斯
第三部分 關鍵詞:研究
第三部分 出奇制勝
讀書內容/書摘:
1.這種考試的盲目性不一定會導致考試的失敗,但絕對會浪費最寶貴的青春。對于二十多歲的大學生來說,沒有比浪費青春更失敗的事情了。
2.每個人都只相當于面值恒定的紙幣而已,伴隨著通貨不斷膨脹,每個大學生的“購買力”必然不斷下降。研究生擴招的速度是30%,也就意味著碩士學位貶值的速度是30%。
3.對于大部分用人單位來說,一個有三年工作經驗的本科生絕對比毫無工作經驗的研究生更有吸引力,這在市場營銷、公關等非技術性領域表現得尤為明顯。
4.對于任何工作而言,工作經驗就算不直接決定能否被聘用,也絕對會影響薪酬的高低。
5.總體上學歷和收入確實成正比,但學歷常常和資歷(工作經驗)綜合影響收入的高低。如果一個求職者能夠從用人單位獲得的收入(earning)為E,求職者的教育背景(education)為E1,工作經驗(experience)為E2,則:E= E1+E2。
6.隨著資歷的積累,學歷對收入的作用趨于減弱,工作經驗的影響趨強。
7.本科或者碩士畢業生如果因為找不到工作而考研或考博,那研究生或博士畢業的時候只會更加找不到工作;如果是因為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得不到滿意的薪水而考研或考博,那拿到碩士或博士學位的時候所能找到的工作只會更加令人失望。
8.成本核算不但應該計算積極損失,還應該包括消極損失,即應得而未得的合理預期收入,也就是所謂的誤工費。
9.好的出發點不等于一定會有好的結果,讀完碩士或博士并不等于工作能力更強。
10.“企業用人很務實,適合才是最好的,學歷高固然是件好事,但是學歷高不代表能力強。”
11.讀研究生不一定能夠讓自己更有能力,而如果本科一畢業就參加工作,在工作的過程中必然能夠得到充分而全面的鍛煉,除非他主動放棄這種鍛煉。
12.我們的課程由公共課、學科基礎課、方向專業課和方向選修課4部分組成,前3部分是必修,而所謂的選修課,也是限制選修,必須得學。
13.這門課完全可以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記者進行研究,然后互相一交一 流心得和成果,再一起研討,既鍛煉大家的科研能力,又有思維的碰撞和一交一 流。
14.選擇考研的人不要對讀研究生抱有太大的期望,同時應該做好勤奮刻苦的準備,只有經過不懈的努力,讀研究生才能真正帶來個人素質和工作能力的提高。
15.如果你覺得自己更適合從事技術性工作,畢業以后也不會有什么野心,不想在市場上呼風喚雨,不想獨立門戶地創業,而只想做一名優秀的技術性人才,那么,你就很有必要多花幾年時間在大學的實驗室里了。
16.有一些技術其實門檻并不高,以本科階段學習 的知識加上一定的工作經驗就足以勝任,那就沒必要去考研了,通過讀研究生來進一步掌握還不如在工作中結合實踐深入學習 。只有那些對于本科生而言比較難深入掌握的高精尖技術才有必要通過碩士甚至博士階段的系統學習 進行更深入的研究。
17.選擇學術作為事業便意味著只能去高等院校和研究所就業。
18.每個參加考研的人都不希望是這樣一個結局,每個報名考試的大四學生絕對不是為了畢業以后用幾年時間做“考研專業戶”才選擇走上考場,可是,盡管如此,總有很多人最終會選擇這樣一種生活,不可避免無可抗拒地走入這樣一個陷阱。似乎一切早已注定。
19.努力就會有結果,但不一定是好結果。
20.我曾那么接近幸福,怎么可能就此打住。
21.經濟學上有一個詞語叫做“沉沒成本”。
22.絕對沒有誰會因為考研失敗而無路可走,甚至有些人如果不讀研的話會有更多的路可供選擇。
23.玫瑰園、碧水山莊等樓盤都是北京的頂級豪宅,每套房子的價格都是幾千萬元甚至上億元,開發商最初都將業主定位為成功商人、娛樂圈人士,可是,最后買房的人當中律師竟然最多。
24.“想當老板就先做業務員,想做經理就先做跟單員”。
25.那種一般的公司只不過是需要招聘一些高學歷的人來滿足自己的虛榮,它們根本不可能為真正的人才提一供任何鍛煉能力的機會和施展才華的舞臺。
26.保研的過著豬一樣的生活,求職的過著狗一樣的生活,考研的過著豬狗不如的生活。
27.研究生要想比本科生更受用人單位歡迎,就必須擁有更扎實的知識基礎、掌握更尖端的前沿技術、具備更突出的研究創新能力。而且這種優勢必須明顯到一定的程度:足以彌補自己工作經驗方面的不足。
28.讀研究生不但需要研究書本里的知識,還需要研究書本外的知識,以免陷入本本主義的窠臼。
29.很多單位會換一個角度考察應聘者對于現實生活的理解程度。這種能力不是僅從書本上能夠學來的,也不是一定要有工作經驗才能具備,但是對于工作會有非常重要的影響甚至決定作用。
30.首先是專業的選擇。選擇專業一方面要基于自己的興趣和職業目標,還要充分衡量不同專業的就業情況。
31.還要考慮學校的特點。不同學校開設的專業可能相同,但其學生得到的就業機會可能完全不同。
32.選擇在什么地方讀研究生,這也是一個不能不提的問題。一般來說,在某個地方讀書就有利于在那個地方就業。
33.坊間有一種說法,說深大不過是“一流的校園、二流的管理、三流的老師、不入流的學生”。
33.研究生在畢業求職的時候應該保持一種謙和的心態。
34.事實上營銷、文案、采編、公關等很多工作職位對于學歷的要求并不高。
35.如今研究生幾乎泛濫,很多大學的研究生人數都超過了本科生的人數,有些高校的本科畢業生竟然有高達70%的比例繼續讀研。
讀書心得與收獲:
1.不能因為本科畢業就業壓力大,一時找不到工作而去考研。考研不論是否考上,都需要一定的時間和精力成本。與應屆生相比,研究生畢業后的競爭優勢確實大一些。但與同屆畢業生相比,研究生要缺乏兩到三年的工作經驗和社會經驗。在社會摸爬滾打了三年的大學畢業生,如果是一直朝著積極的方向在發展,他會更明白市場的需求,更符合市場的需求。而研究生思維方式可能更高級,但也可能會脫離社會的實際需求。
2.二十多歲是學習的黃金時間,心智基本成熟,懂得主動學習,這個時候我們就必須培養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形成以專業為基礎的系統化思維方式,構建結構化的學習力。
3.企業越來越注重工作經驗。用人單位給出的薪酬主要受學習和工作經驗的影響。E=E1+E2。即3E型人才。
4.學歷越高,就業面越窄。學歷越高,付出的成本越大,找工作時的期望相對更大,而實際情況可能導致心理落差更大。學歷越高,所學越精細化,接觸面越小。這樣的人才如果不是真有實力往往更難適應市場需求。
5.考研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金錢成本,考上以后,學費也昂貴。前后一折騰可能需要付出13.4萬的成本。而研究生比本科生薪酬只高2.3千,在本科生與研究生工資同幅增長的情況下,也需要4.5年才能收回成本。而4.5年以后,研究生與本科生差別不會太大。
6.如果你本科四年都沒有好好學習,也很難指望研究生兩年會有太大的改變。很多學校,研究生課程安排不合理,講課方法死板陳舊,思想觀念落后。而導師本身有其他職務,所帶學生又多,真正的溝通交流機會并不多。畢業論文也越來越水,網上資料無窮無盡,合理利用即可。空有一紙文憑與社會磨煉出來的實打實的能力相比,市場更喜歡后者。
7.堅決不同意做"考研專業戶"。因上努力,果上隨緣。與其耗費大量的時間和金錢成本執著于一份未知力量的文憑,不如投身社會,利用現實的力量野蠻生長。
8.把"沉沒成本"降到最低,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陳明曾在某一首歌中唱到:我曾那么接近幸福,怎么可能就此打住。但路錯了,停止就是前進。
9.根據未來規劃和自身條件以及興趣愛好,多關注未來可能從事職業的招聘信息,針對性的提升自己的能力。
10.現實招聘中,一個有3年工作經驗的本科生往往比一個沒有工作經驗的研究生更具有競爭力。
11.研究生重在研究二字,要想真正超過本科生,那么就得拿研究成果說話。選擇未來市場急需的專業,選擇在以后就業的城市讀研,面試時放低姿態,保持謙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