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長期,幾乎是最重要的概念之一,除了我們的專欄里已經提到過的與其他概念之間的關聯之外,你還要把它與哪些重要概念必要的關聯起來。
除了文章中在判斷知識是否有用時加上長期,在賺錢這件事上加上長期盈利,作為一個家庭教育講師,我在授課中把育兒方法是否有效的判斷標準加上了“長期”這個概念。
我們都知道,在孩子出現與你的期望不符合的狀況(我稱之為孩子帶給你的挑戰而不是孩子的問題)時,家長通常采取的教育方式是否有效。例如,懲罰、恐嚇、威脅、獎勵、溺愛等等,這些方法確實有效,而且是即時反饋,立即有效。例如懲罰,當孩子犯錯誤的時候,懲罰可以立即制止孩子的犯錯行為,短時間內有效。可是如果加上“長期”這個概念來判斷,懲罰的長期后果是什么? 憤恨,“這不公平”;報復,這會他們贏了,下次我要板回來”;反叛,“我偏不按你說的做,你管不了我”;退縮,“我下次不讓你抓到我了”;自卑,“我就是個壞孩子”。如果把“長期”的概念加上,這些教育方式長期來看是很可怕的。
2,在過去的幾個月里,因為閱讀我們這個專欄,你的關注焦點在哪些地方發生了變化?對你自己的生活影響都有哪些?
閱讀這個專欄已經快5個月了,在這小半年里,變化還真的是很大。
第一個最大的關注點的變化,是把焦點從快速賺錢轉移到到自我成長上。讀到這個專欄的時候,我在做2017年的年度計劃,我的關注點在如何短期內賺更多的錢,而不是自身的成長。當時面對有幾期課程和提升自己專業學習的時間有沖突,當我把關注點轉換到自身成長的時候,我果斷選擇了進修。自身專業知識的提升帶給我更多的可以做的課程。
第二個最大的關注點的變化,是把焦點從短期轉移到長期。從一個行業轉到另外一個行業,起初因為專業的欠缺和市場的陌生會有點焦慮,焦慮的時候開始否定自己。我是在這個狀態下聽到了七年就是一輩子這個概念的。當我給我要做的事情前面加上7年的時間限制時,一下子從容了很多,在過去5個月內,每當我要做一件事的時候,我都會問自己,我要給這件事加上多長的時間段,這件事情放在我的這個七年里,我該如何去做。這樣以來,反而能按部就班的做那些重要的事情,周邊人給的反饋是:你哪來的時間做那么多事情。
第三個最大的關注點的變化,是把焦點從金錢轉移到注意力。在生活和工作中應用了注意力>時間>金錢,在2月底開始寫“上海松江正面管教”這個公眾號的時候,果斷的請了一個兼職幫忙編輯,這樣我每周2篇文章至少可以節約4-6個小時的時間,我把我在這4-6個小時的注意力用在寫作上可以寫兩篇文章,用在閱讀上,可以讀半本書了。
當然還有很多,這些改變在過去5個月里不知不覺已經帶來了一個不同的自己。而這些實踐有的已經變成一種習慣,有的還需要提醒自己刻意練習。無論如何,我們已經在路上。
3,今天的文章里舉了“好老師講課”的例子——“這個道理還能用在什么地方?”給你提個醒:實際上,寫作和講課沒什么區別,并且寫文章面對的是更多的受眾。建議你回去讀3月13日關于寫作的文章,再 讀一遍,或者多遍,看看你腦子里會冒出怎樣的新念頭?
今天文章里“好老師講課”的例子里,關于“好老師”李笑來老師是這么定義的:看一個老師是否會講課,就看他是否有能力在同一時間里,讓不同種類的學生對某一問題達到相同的理解程度。
而作為“好老師”是這么做的:每天思考,面對這個問題,學生是如何思考的?他們看到的是什么?如果他們可以被分為若干類的話,那么每一類人看到的各是什么樣子?不是我覺得問題在哪里,而是他們面對的在他們眼里究竟是什么?
這也就是所謂的“調整關注焦點”。這是這個例子的道理,這個道理某種意義上只不過是“打造價值觀”的一個實踐方法論:
1)有時候我們可以嘗試著采用不同的價值觀去研究某一事物(或者任務)
2)調用元認知能力去分析不同價值觀帶來的不同選擇,以及那種選擇的后果
3)經過比較,選擇長期效果更好的那個價值觀
這個方法論,用在寫作上。就是把“焦點”從自己身上調整到讀者身上。站在讀者的角度去回答這些自己的問題:
1)我寫的這個東西在別人眼里有沒有用呢?
2)我寫的這個東西對別人有用的話,別人會認為有多大用處呢?如何表達能做到讓更多不同類的人對同一個問題達到相同程度的理解?
3)我寫的這個東西對別人有用的話,對多少種類的人有用呢?如何做到對更多種類的人有用?
4)我寫的這個東西對別人有用的話,在多長時間段里對別人有用呢?我如何做才能讓那個時間段更長一些呢?
5)我寫的這個東西對別人有用的話,如何才能優雅地讓別人愿意為這個有用的東西付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