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隔壁的玲玲和彤彤同年,平時兩人也常一起玩,玲玲性子比較文靜,和整天上躥下跳的彤彤比起來,完全是兩個樣。
不過用孩子奶奶的話說,平日里最頭疼的,就是吃飯這事了。
這不,前天吃過午飯帶著彤彤去她家玩的時候,剛好看到孩子奶奶拿著一個飯碗跟在孫女身后跑。
“玲玲,來,我們喝一口蛋湯,好不好?”
玲玲奶奶舀起一勺蛋湯遞到玲玲嘴邊,不過當即就被她一手推開,蛋湯也撒了一地。
玲玲奶奶只好作罷,放下飯碗,又從餐桌上拿了一只雞腿遞到孫女手邊。
可玲玲只是搖頭,雙唇緊閉,自顧自的玩著手里的小汽車,根本沒半點想吃的意思。
于是,一頓午飯在玲玲奶奶的滿屋子追趕,玲玲的哭鬧掙扎中,折騰了足足半個多小時才算結束。
到最后,玲玲奶奶一邊收拾著滿屋子的殘羹剩菜,一邊搖頭嘆息,“我家玲玲要是有彤彤一半這么會吃,就好了!”
我實在看不下去了,接口道:“我家彤彤,平時都是自己吃飯,愛吃不吃隨她,我都沒怎么喂過?!?/p>
“那怎么行呢?孩子還這么小,自己吃,怎么吃得飽呢,還得我們大人幫著喂才行!”
沒想到,一聽我這么說,玲玲奶奶當即擺手拒絕。
在她看來,讓一個才學會拿碗勺的孩子自己吃飯,實在是一件不可想象的事。
我還能說什么呢?
到底是玲玲她奶奶擔心孫女不會自己吃飯,怕餓著她?
還是,僅僅只是她自己看不得孩子少吃一頓飯呢?
這飯,到底是玲玲在吃,還是她在為奶奶吃?
2
傍晚,帶著彤彤去附近的游樂園玩。
滑滑梯,蹺蹺板,蕩秋千……
彤彤興奮的跟在一群哥哥姐姐身后,從這邊玩到那邊,玩得不亦樂乎。
而我也樂得清閑,在一邊自顧自的刷著手機。
但放眼望去,不是所有陪玩的家長們都像我這么心大,任由孩子四處蹦跶。
比如,我身邊這位,穿著體恤,扎著馬尾辮的年輕媽媽。
她兒子看上去比彤彤略大,四五歲的年紀。
小男孩剛爬上滑滑梯,她就在身后焦急的嚷嚷:“慢點,這個太高了,你滑不了,快下來,媽媽帶你坐蹺蹺板去?!?/p>
等小男孩不情不愿的從滑板上滑下來,被他媽媽帶到蹺蹺板這邊時,她媽媽又嘮叨個沒完。
“來,坐穩了,媽媽扶著你!”
但很顯然,小男孩不喜歡媽媽在背后用雙手扶著他,幾次掙扎著推開媽媽的手。
好不容易,她媽媽松手了,他正一上一下的坐得起勁,突然,他媽媽沒有任何預兆的,再次把他從蹺蹺板上抱了下來。
“哇”的一聲,小男孩大哭起來,所有的憤怒和委屈都寫在了臉上。
但他媽媽似乎更加的生氣不耐煩。
“你沒看到對面坐著的是個大哥哥嗎?
他比你高,也比你重,萬一用力不當,不小心摔著你了,怎么辦?”
小男孩仍是啼哭不已,對他媽媽的話充耳不聞。
“哭什么哭,算了,不帶你玩了,走,咱們回家去!”
話音未落,那位年輕媽媽便抱起懷中拼命掙扎的孩子回家了。
顯然,對面剛剛坐著和小男孩一起玩蹺蹺板的那個大男孩,也聽到這話了。
他愣了一下,在媽媽的攙扶下,有些不知所措的也跟著跳下了蹺蹺板。
其實,那個男孩子比之前這個小男孩也大不了多少,兩人方才玩蹺蹺板的時候,平衡也掌握得很好。
況且兩位媽媽都在旁邊看著呢,我實在不知道,那位年輕媽媽的擔憂從何而來。
真的是因為,玩蹺蹺板很危險嗎?
還是,她忍受不了任何一點,可能會危及孩子安全的因素的存在?
3
你以為這些爸媽的擔憂,僅限于孩子的吃喝拉撒和安全健康方面嗎?
想想中國的天價學區房,各種昂貴的早教班,名目繁多的課外輔導班,乃至興趣班 ,夏令營……
更有接下來的,考大學,找工作,找對象,生孩子……
中國父母們對于孩子的操心和焦慮,仿佛從來就沒停止過。
就像知乎上說的,外國人是一個媽媽帶大一群孩子,輕松自如;
中國是一大家子圍著一個孩子轉,還個個都累得不行。
為什么一些媽媽們一看到孩子玩水,就如臨大敵?
一聽說要讓孩子自己學著吃飯,自己學著穿衣服,就把頭搖得跟個撥浪鼓似的,死活都不同意,怕餓著,凍著孩子?
吃飯要人喂,寫作業要人陪,上學要人接送,就連上個興趣班,去參加個春游,不少爸媽都全程陪同,生怕孩子哪里不適應,哪里出了一丁點差錯。
我們到底是在養孩子,還是在做孩子全天候二十四小時的貼身保姆和保鏢?
是的,在嬰兒期,在三歲之前,可能我們都需要寸步不離的陪在孩子身邊,照顧他們的飲食起居,事無巨細。
可在那之后呢,為什么我們還不敢放手?
我們到底在害怕什么?
4
創業時,我們都知道,成功了那多半是天時地利人和的結果;失敗,才是大多數創業者的常態。
談戀愛時,縱然每一對情侶都幻想過執子之手,與子偕老;但如果有一天我們真的失戀分手了,卻也能坦然面對,因為,這太正常不過了。
即便是一朝走進了婚姻,我們也知道,那一紙證書并非天長地久的保證;所以即便有朝一日離婚了,那也不過是自己所能接受的,最壞的結果而已。
更不必說,我們從一出生便默認了生老病死是自然規律,意外隨時都可能降臨。
可為什么,到了生養孩子的時候,我們卻如此的害怕意外,不肯接受一個所有人都心知肚明的真相:
孩子的未來是不確定的,不可控的,哪怕我們做父母的再優秀,哪怕我們做得再好,也不敢保證,我們的孩子未來就一定會成功,一定會幸福!
5
從小嬰兒呱呱落地的那一刻開始,我們心里便充滿了無數美好的期待:
將來,我一定要給孩子最好的一切:進口奶粉,高檔玩具,學區房,重點高中,乃至出國留學……
早在孩子踏入幼兒園的大門之前,我們便規劃好了他未來人生的每一步:
3歲進國際幼兒園,6歲進市重點小學,16歲考入省重點高中尖子班,18歲去985,211重點大學求學;
乃至接下來的留學計劃,未來的兒媳/女婿人選,我們都一步步早規劃好了,就等著那一天的到來。
總之,仿佛孩子的一切都是可控的。
總之,只要我們一步步的嚴格按照育兒書上的指導,分年齡段的培養孩子的各項興趣特長。
未來,我們的孩子一定會十項全能,一定會如我們所愿的變得優秀,變得成功。
但現實往往事與愿違。
你以為,從小你每天按時喂飯,頓頓營養均衡,孩子將來就能健康長大嗎?
可你不知道的是,那個從小被你逼著吃菜,追著喂飯的女兒,長大卻得了厭食癥,看到什么東西都沒胃口,吃什么都想吐。
你以為,你從小逼著孩子好好學習,給他報了一個又一個課外輔導班,督促著他一步步從重點高中考進重點大學,他的人生,從此就一帆風順了嗎?
可你不知道的是,大學四年,你兒子除了玩游戲,睡懶覺,談戀愛,逛酒吧之外,就沒認認真真上過一天課。
因為,他要把之前這十幾年里,所有他沒經歷過的,他想要嘗試的,都一一彌補回來。
6
為什么?
為什么我們的美好愿望會落空?
為什么我們為孩子付出了所有,窮盡了自己一生的心血,卻換來了如此結果?
只因為,我們不肯,也不愿正視,孩子也是一個活生生的,獨一無二的人的事實;
我們可以去學習更多的育兒知識,
努力的學著去做一個更好的父母,
但那并不等于,我們將來就能擁有一個期望中完美的孩子。
我們可以給孩子買學區房,送孩子去各種課外輔導班,
但那并不能保證,未來,我們的孩子就能進入清華北大。
我們生活在一個競爭前所未有的激烈的時代,
我們幾乎是最焦慮的一代父母,
我們拼進口奶粉,拼昂貴早教班,拼天價學區房,拼高考成績,我們想把最好的一切都給孩子。
可這并不代表,這些就都是我們的孩子真正想要的。
這也并不意味著,我們就可以把我們的焦慮,我們的壓力,強加在孩子身上,容不得他們有半點的意外,容不得他們偏離我們的期望一分一毫。
是的,從古至今,生兒育女本就是一份高風險的事業,甚至可以說,是這世界上,花費精力最多,時間跨度最長,但同時,回報率最不可控的風險投資。
你怎么知道,你一把屎一把尿養大的孩子一定能長大成人?
去看看世界各國每年青少年的夭折率有多高吧,即便是如今,我們身處在這樣一個高科技時代;
你怎么知道,你拼盡血汗錢將孩子送進重點高中,重點大學,他將來就一定會出人頭地?
聽說過,比你優秀的人比你還努力這句話嗎?
知道為什么最近“階級固化”,“寒門難出貴子”的話題日囂塵上嗎?
因為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這本就是亙古不變的殘酷現實真相。
在現實面前,你的努力又算得了什么呢?
那我們是不是,就該自暴自棄,任憑孩子自生自滅,再也不管了?
真正偉大的父母,其過人之處就在于,他們愿意面對令人不安的問題,愿意質疑自己的所作所為。
我知道孩子玩水可能會有溺水的危險,但我還是會帶著焦慮和擔憂,讓他去體驗嬉水的快樂,因為,這是孩子生命中必經的過程。
我知道即便買了學區房,上了重點高中,孩子將來也不一定能出人頭地,功成名就;
但我不在乎!
我更在乎的,是我有沒有竭盡全力去給我的孩子打下更好的教育基礎,讓他的人生因為我的努力,而變得更幸福一點,讓他的未來因為我的努力,能有更多選擇的機會。
確認孩子感受到無條件的愛,比僅僅只是愛他們更難;
針對孩子復雜的身心因素做出反應,比僅僅關注他們的行為更難;
試著帶著焦慮不安和他們一起成長,與他們共同面對挑戰,比一廂情愿的讓孩子按照你的計劃和期望去生活,更難;
是的,為人父母皆不易,
想要做一個隨時隨地都可能面對各種意外和危險的同時,卻依然能無條件的去愛,去支持,去相信孩子的父母,更是難上加難。
但正因為如此,才值得我們去嘗試,去努力,不是嗎?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