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覺得,自己是一個重癥拖延癥患者,換句“自暴自棄”的調侃,那應該就是“懶癌”晚期。
曾經,我想注冊個微信公眾號,拖了一年才注冊;又拖了一年,才更新了第一篇稿子;曾經,我買了很多書,買的時候欣欣然,卻可能一年都翻不完;曾經,我暗自打算好這周末打掃衛生,但經常一天過去了什么都沒動,還想著要不下周末吧;曾經,我會用一個禮拜的時間來迷茫閑聊,用最后兩天加班加點趕出工作……
這樣的例子有很多,也嘗試著想要看一些治理拖延癥的書,但無可救藥的是,我居然連這類書都看不下去。有段時間我都覺得自己差點絕望了,明明內心會竄著一股焦慮的小火苗,怎么就不能好好調整狀態去改善呢?還是說,我就應該接受現狀,安心上班,平淡生活?
我不說貓叔的小灶群有多神奇,但它確實在過去的一段時間慢慢改變我,尤其是拖延癥。就像如果你聽過一遍“做,就對了”,那或許只是一針短暫的雞血;如果你反復聽到,反復看到,反復遇見正在行動的人,那潛移默化中就會有很大的影響。哪怕僅是在“剽悍晨讀”,這個概念也時不時會被提起,比如《做,就對了》、比如《微習慣》、比如《想得太多,做的太少!7天讓你擺脫拖延癥》等等。
在這種概念的反復灌輸中,最近一段時間,真的發現困擾已久的拖延癥有微小的好轉跡象。比如,吃完飯立刻就把碗洗了,覺得地上臟了立刻就去拿拖把,覺得要看書了就立刻翻開書,覺得應該寫晨讀了就立刻打開文檔,覺得要給孩子洗澡了就立刻去放水……很多微小的事情被立即行動串聯起來后,連心里都感覺神清氣爽了。
把迷茫的時間拿來做事,其實也不是那么難
曾經,我一直覺得自己很迷茫,總感覺“有勁沒處使”的焦慮。但同時,我又會不斷地在各種事情上拖延,直到把自己拖到暴躁。不過最近,突然有了一點小小的感觸,那就是把閑聊、發呆、看劇等等各種時間都進行量化。
原來我在感覺“做這個也不想,做那個也不想”的時候,會告訴自己“那就不如放松一下吧”,于是打開電視、找人閑聊、甚至發呆,經常時間沒邊沒際地過去,事情也都拖拉下來了。但是我現在把這些都當做一件事情來看待,然后就想,是看電視重要呢,還是看會書重要呢?是找人聊天重要呢,還是寫個晨讀重要呢?是發發呆重要呢,還是陪孩子做游戲重要呢……
我發現一旦這么去對比之后,心里很容易就會判斷出答案,天平會很自然地傾斜在更有意義的事情這一頭。于是,有了選擇,就立刻去做。當然,在完成當天的重要任務之后,這些“放松”的流程也會出場一會會,但基本不會耽誤其他事情。
10秒“開機”,在最短的時間內,還清欠下的債
每天早上到辦公室,準備開始工作的第一件事情是什么?對大多數人來說,一定是打開電腦。其實,做任何事情都是這樣,給自己10秒鐘“開機”進入狀態,先寫一行字,先洗一個碗,先翻一頁書……有了這個程序之后,做完整件事情也就沒有那么難。
接下來,我們可以給自己設定一個完成目標任務的最短時間,并以償還欠債的心態來完成它,這樣做的效果也會事半功倍。就以我自己最近每天寫晨讀的狀態為例,每天我規定一個小時寫晨讀感悟,以此加強內心的緊迫感。同時,又暗暗告訴自己,如果寫不完感悟,那就是欠了“剽悍晨讀”一個債,怎么想怎么不舒服。
按照以往的工作習慣,上午如果在辦公室,且沒有外力推動的情況下,我一般很難讓自己進入狀態。所以現在索性就利用上午一小時來寫晨讀,把當日的工作壓縮到下午完成。相反,事情來得及做了,晨讀也來得及寫了。
時刻提醒自己,把浪費的時間追回來
雖然最近一段時間,我的拖延癥貌似微有好轉,但大概因為之前的“懶癌”將要深入骨髓,所以時不時還是會陷入走神的狀態。于是,當我一旦發現,自己刷手機或者瀏覽網頁已經超過了十五分鐘,會立刻提醒自己放開手機、關掉網頁,繼續調整狀態進入做事狀態。任何人都不是完美的,只要慢慢有所改變,我相信就是好的。
OK,今天話有點多,分享一些自己的心得給大家。希望在未來越來越好的道路上,我們可以一起努力加油,期待看到2017年底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