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時期是中國歷史上最難理解的一段時期,我也是看了很多資料,才理順了地理、國家與人物間的關系。當時各個政權軍閥并起,總結一句話就是:你方唱罷我登場。文章最后放一張網上搜到的南北朝關系圖,算是比較清晰闡明了各個政權的更迭順序。然后我從4個方面洞察并總結這個時代的特點。
1、衣冠南渡——人口大規模南遷
東漢末年,戰亂頻繁,魏滅蜀降吳后曹家又被司馬家奪權,司馬家建立西晉后出現八王之亂,隨后北方少數民族趁虛而入,形成五胡亂華,至此中原地區已經飽受戰亂疾苦,再加上因戰亂黃河河道缺乏治理,洪水泛濫,灌溉系統遭到嚴重破壞,迫使許多生活在華北地區的人口南遷至華東華南以及四川,新增的人口使得這些地區得到開發,同時促進了南北文化融合。從衣冠南渡開始,中國的經濟中心逐漸南移。
2、魏晉風度——新形式的知識分子出現
在漢朝時期主流文化是獨尊儒術,所以在人才選拔時主要看中品德,輕視個人能力。但到了漢末,天下大亂,軍閥混戰,品德就沒有那么重要了,最看重的個人能力。如曹操就是一個非常實用主義者,他把選才得標準從品德改為才能,選拔形式就是,通過和面試者的清談(高談闊論)來了解這個人對天下局勢的見解和認知。但到了司馬家建立晉朝后,這個選拔制度開始越來越階級化,選拔只側重于在勢力較大的士族階級中,而普通的寒門子弟幾乎沒有了機會,很多人才通往上層階級的通道就斷了,如此政府對人才的吸引力下降,人才流散到體制外,當起了隱士,如陶淵明這一類人,而這些人的才華風格反過來也影響了那些出身顯赫的士族階級,高貴的士族階級也效仿他們玩起了清談,歸隱山水,并在當時知識分子中成了流行文化。飲酒,玩世不恭,逃避官場,縱情山水成了代表自己有知識有文化的標簽,如謝靈運,王羲之,竹林七賢等。從另一個角度看,南北朝時期因為分裂戰爭不斷,人性泯滅,儒家的倫理道德分崩離析,很多知識分子突然沒了信仰,三觀盡毀,導致享樂主義盛行,所以這個時代在整個中國歷史上產生了一種特殊的文化風格,即魏晉風度。
3、二元戶籍——職業軍人制度化
木蘭詩中有一句話:“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肯定有人會疑問,為什么國家一有戰事,就能馬上派人拿卷書去木蘭家征召呢? 這里就要普及一下在南北朝時期重要戶籍制度:二元制戶籍。 二元戶籍就是世襲的“士兵”和“農民”分別登記造冊管理,即為軍戶和民戶,其中軍戶以“內部通婚,世代當兵” 來換取減免賦稅。簡單來說就是和平時期軍戶可以勞作,但幾乎不用交稅,而農戶需要交沉重的賦稅,但到了戰爭時期,軍戶就需要被征召參戰,且軍戶只能內部通婚,孩子一出生就在軍冊上登記。所以由此可以看出,花木蘭家就屬于軍戶,出現戰爭后木蘭的父親就有服役的義務。二元戶籍制度始于曹魏,一直延續到唐朝初期。
4、佛與道——儒家式微,宗教興起
由于長期戰亂,儒家禮樂崩壞,佛教和道教開始盛行,人們開始更多關注對生死的思考,“輪回”,“因果報應”,“玄學”等觀念出現,這也也極大豐富了人們對死后世界的想象。當時整個社會帶給人們的是一種對未來不確定性和無助感,許多人通過信仰宗教來尋求自身的解脫。
總結:
西晉崩潰后,游牧民族興起,并長期占據北方,戰爭不斷。大量知識分子遷移南方形成東晉政權,與北方劃江而治,由此出現了北方崇尚軍事,南方崇尚文化的格局。有一句話說的很有意思,在4世紀的中國,北方只有軍隊沒有王朝,而南方只有王朝沒有軍隊。那個時代也形成文學,美學,哲學各派并茂的文化風格,代表人物就是竹林七賢、陶淵明、謝靈運、王羲之及其兒子王獻之等。從宗教興起可以看出,當時人們心中充滿著對儒家信仰的絕望和對人生意義的迷茫。總之南北朝就是一個大分裂時代,地域的分裂,人口的分裂,戶籍的分裂,文化的分裂,以及信仰的分裂。而正是這種分裂奠定了中國多元化未來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