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本源,不是為了培養職業和生存的技能,而是提高生命的質量。
一、教育的第一目的不是培養“生存技能”,而是要提高“生命質量”
教育的目的是教育人,這一最基本的道理進一步演繹就是:教育應把人本身作為教育目的,而不是把教育變成實現其他事務的手段,即不是為政治服務的手段,為市場服務的手段或實現某種特別技能的手段。
我們教育的第一目的不是培養“生存技能”,而是要提高“生命質量”。也就是說,教育應當把培養優秀的人性、喚醒有質量的生命作為第一目的。
這一思路,正是回到教育的原始目的和古典目的。原始目的是指中國從孔夫子開始(他是一位大教育家),就把培養人作為第一目的,教育宗旨是學為人、學做人。換句話說,教育的第一目的不是培養職業的技能、生存的技能,而是提高生命的質量。
關于這點,李澤厚在和我的對話當中曾用哲學語言表述,說我們應該是以培育人的情感本體與倫理本體為第一目的,以塑造工具本體為第二目的。我們培養學生,當然也要培養某些技能,比如當醫生、當律師的職業技能,但這是第二目的;第一目的應是培育倫理、情感,讓他們成為一個真正的人、完整的人,這才是教育的根本。這恰恰是當年孔夫子強調的,他強調教育在于學做人、學為人,這是中國教育非常優秀的傳統,我們應當回歸這個傳統。
二、提高生命質量的關鍵是確立人的靈魂維度
那么,提高生命質量的關鍵是甚么?如果必須用一句話問答,那么,我要說,這就是要使人了解生存的意義與人生的根本,從而確立人的靈魂維度。
愛默生的思想影響整個美國,他有一句話對我影響非常大,他說:“人生唯一有價值的,是有活力的靈魂。”他還說過一句更絕對的話,“世界是微不足道的,只有人是一切。”靈魂的健康和靈魂的活力,這就是生命的質量。這個意思,我再用另外一位歷史學家、哲學家的語言來表述,這就是史賓格勒寫的《西方的沒落》這本書所闡述的觀念,這本書講了一個意思,就是人的建設關鍵是靈魂的建設,也就是人文維度即靈魂維度的確立。
如果只有知識和技能,那么人還是平面的,只有長度和寬度;人類知識愈來愈多,寬度和長度增長了,但是缺少一個東西,即缺少第三維度,這第三維度就是人文維度;只有具備了第三維度,人才有深度,生命才是立體的。生命質量就是要求人要具有內在深度,具有完整的立體的生命。
三、靈魂:人的第三維度
一個只有生命長度、寬度的人,跟一個既有生命長度寬度,又有深度的人的生命質量是不一樣的。人與人的差別最根本就是生命質量的差別,就是第三維度的差別。
這第三維度就是靈魂的維度。史賓格勒道破這一點,在科學技術高度發展的時代情境下,特別是全球化、高度現代化的情境下,更顯得重要了。也就是說,一個卓越者,他除了生存技能、職業技能之外,還必須有深厚的一面,比如說,他的理想追求、人文精神、歷史眼光、道德素養、良知體系、審美能力、生活態度,還有他的人格水平等,這些就是人深厚的一面,就是第三維度。
錢穆光生用更簡明的語言來表述這個問題,他用中國的哲學語言表述。中國古代認識論中早就有“格物致知”的命題,從《禮記·大學》到《朱子語類》(朱熹)、《傳習錄》(王守仁),都講“格物致知”,錢穆則提出另外一個概念:“格心”。“格”就是去領悟、去感覺、去叩問,甚至去創造。
“格心”就是對心靈有高度的敏感,并去感悟心靈,創造心靈,不僅要去擁抱善,而且是要去創造善。“心”是看不見的,技能技術是看得見的,但看不見的東西,不可視的素質,比可視的更重要。“格物”可致知,“格心”則可致生命的豐富精彩。“格心”意味著要培養人的心靈原則、心靈方向、心靈狀態,還有心靈的力量,這些都是屬於第三維度的內容。
四、美育:人的第四維度
中國近代思想家王國維、蔡元培還想在德、智、體三維之外開辟第四維度,這就是“美育”之維。王國維認為,人只有當他具備審美能力時,才是“完全的人”,教育就是要培育出“完全的人”。蔡元培為了強化人文教育,提出了一個非常著名的論點,就是“以美育代宗教”。
人有宗教情懷當然是好的,但宗教有不同教派,里面往往還有紛爭,還有偏見。當然不同宗教的情況不一樣,有的宗教可以容納其他宗教,有的宗教則不能容納其他宗教,可是,愛美卻是人類的共同天性。
“美”比宗教更帶有人類美好的普遍性的品格。葉圣陶說過一句很精彩的話,教育是農業,不是工業。即教育的方式主要是幫助優秀人性的自然生成,不是按照某種先驗模式人為刻意地鍛造。而美育正是幫助人的美好天性自然生成的最好方式,也是生命質量自然形成、自然提高的最好方式。以人的感官而言,各個部分都可以通過美育來提高它的質量。比如說眼睛。沒有受過教育是一般的眼睛,但通過教育以後,就變成審美的眼睛。
一個人懂得審美,他就是非常幸福的人,他不管是讀書、看電影、看戲、觀賞大自然,都能享受審美的愉悅,而且這種審美眼睛——按照蔡元培所說——一定是超脫的,是非功利的。
歌德說:“人生下來最重要的是用眼睛看世界。”通過教育培養審美眼睛,感官就不一樣了,生命質量就不一樣了。還有耳朵,馬克思所說的“音樂的耳朵”,是能欣賞音樂的內感覺,音樂的語言比文學的語言更抽象,但往往也有更高的境界,音樂可直接與宇宙相通。還有口舌,口要有口德,說話要有口德,不能隨便進行人身攻擊。我批評的“語言暴力”,就是沒有口德。動不動攻擊人,就是缺德。不僅缺德,而且丑陋,離美很遠。感官經過美育的薰陶,整個生命質量就不一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