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經里面蘊藏著無窮的智慧,不是使人直接得到成功的結果,而是通過持經、誦經、寫經調整自己使自己心平氣和,從而正確的判斷事物,做出正確的選擇,最終邁向成功的方向。
? 這本書對于初學佛理的人來說是一本很好的入門書,系統的解釋了很多佛理的基礎知識。通過生活中平常事情的舉例,讓我們明白和理解很多佛經里的智慧。比如,喜歡一個人為啥會傷心?人老了怎么辦?等等……
五蘊:色、受、想、行、識。六根:眼、耳、鼻、舌、身、意。
?“色”指物質,指的是“變化之物”。就我們人而言,指的就是“肉身,身體”。有了身體才有心。這個心,就是“識”,而“受、想、行”,指的是物質和心之間的聯系方式。
? ?比如吃飯,感“受”到吃飯,“想”到飯的味道,而行,就是意識到自己這樣想過,并且再一次去認識。“行”指的是這種認識作用的形成過程。
? ?所謂“受”就是人們自己去感受外部世界的現象。
? ? 人有六個感受器官。我們用眼睛看,用耳朵聽,用鼻子嗅,用舌頭嘗,身就是身體。而“意”就是心。“好吃”“好香”“紅的”,這些都是感受,它們就是“意”。只有當我們用心意識身體所感,只有當其他的五官和“意”結合在一起時,我們才能說有了感受。
? ?“想”就是“想念”。指的是對事物的知覺。比如“用皮膚去感受”覺得“今天真冷”這時不是皮膚覺得冷,而是我們的腦袋、我們的意識覺得“皮膚變冷了”。清楚的意識到自己皮膚感受到的東西。這就是所謂的“想”。
? “行”,可以理解為“意志的作用”。“我喜歡他”,“我喜歡他,但是他討厭我,我難受”,“我喜歡他”是念,“他討厭我,我難受”這種出于個人意志的“念”,就是“行”。
? ?最后就是“識”了,可以理解為“認識”。“識”就是“色”和“受”“想”的結合。眼里看見的東西的形態,以及感受到這種形態而形成的認識就是“識”,就是形成的觀念。而“行”則是結合起來的作用的過程。
? ?六境:色、聲、香、味、觸、法。
? ?通過用六根而得到的相應感受,為“六境”。可以把“六境”看做“六根”的感受對象。
? ? 十二緣起
? ? 關于因緣,即萬事都是先有因,然后又有緣這一條件的介入,最后才會出現結果。十二緣起指的就是佛陀的感悟,佛陀發現了人世的痛苦,認為人生來就是苦的,然后經過痛苦的思考,他最后認識到了從人世痛苦的根源以及從中解脫出來的途徑,這就是“十二緣起”。
? ?四諦
? ? ?苦諦的意思是人世原本就苦。集諦認為苦源于渴愛(欲望和執著),源于人類的無明之心。滅諦若滅卻苦的原因無明,則可進入脫離迷茫和煩惱的理想境界——涅槃。道諦是達到涅槃境界的途徑和方法,又稱“八正道”。
人們普遍認為,這四諦八正道是釋迦在佛陀迦葉開悟后首次講法時涉及的內容。
感謝你讀到這里,下面分享這本書的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