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軍來信

這封信里,我覺得吳軍是用案例來說明最后拋出的結論:

一個人所具有的思想和對生活的態度,決定了他將來是否可以擁有財富。貧窮的思維,是造成貧窮的真正原因。


貧窮的思維,應該也是一種不能獲得更好生活的“錯誤”,可是,我怎么才知道我當下的思維以至行為是錯的?

或者說,雖然成功不可復制,但是我們起碼要知道那些人是通過什么樣的方式成功的?自古就有以史為鑒,書讀百遍其義自現。其實都是為了提高我們的認知。

所以歸根結底,我們需要做的就是想辦法提高自己的認知(途徑,應用,pdca)

原來以前很常見的現象,或者自我一直否認的現象,有很多人都經歷過或者在經歷,并且從心理學上是有理論去解釋的。

原來事情除了有a面和b面,還有更多面。

原來思維定式犬這種東西,是要掰開看的。




。。。。。。。。。

你好!

今天我們先用有關成年人教育的話題,來聊聊過一個好的生活是否有捷徑。

今天很多人看到北京、上海等城市那么高的生活成本開始擔心,以今天自己的這點工資,何時才能買得起房子。假如一對清華和北大畢業的學生加在一起有50萬的年收入,扣除個人所得稅還有40萬,然后再扣除各種花銷,能剩下20萬就不錯了。今天北京四環附近的房子要1200萬,按照這樣的收入攢錢,20年才能付得起首付。

這讓年輕人不禁焦慮起來。就算有親朋好友幫助,幾年下來湊夠了首付買得起房子,將來恐怕也養不起孩子。很多人一想到房價,就開始把自己所有的開支都降低到最少,讓自己的父母把不必要的開支縮減,小兩口加上雙方父母三個家庭開始攢錢湊首付,甚至還真有一些人就通過這種方式,買到了房子,那些故事聽起來很勵志,但我更覺得是心酸。

其實,即便生活在北京這種城市,也沒有必要如此地擔心,上面那種節衣縮食的年輕人,其實路走錯了,當然在那個背后是看問題的方向完全錯了。

世界上有兩種比賽,一種是比絕對成績,比如你自己跑長跑。今天3000米的成績是15分鐘,一年后進步到14分鐘,這種比賽是靠硬拼成績。不過大部分人如果想跑進10分鐘,就不大容易了,這時很多人會很郁悶。還有一種比賽是比相對成績,只要比對手強就好,而這種比賽獲勝的關鍵在于比對方少出錯,萬一要是出錯了,最好早點出,這樣還有改正的機會。這種比賽總的來講比的是防守。

凡是NBA的球迷都知道這么一句話,“得分靠進攻,但是贏得比賽靠防守”,很多對抗型的體育項目都是如此。我在大學時打羽毛球,在整個清華是前三名的水平。羽毛球進攻固然好看,但是靠一次劈殺把對方抽死的可能性極小,最后其實大家都在拼消耗,每一個球的回合特別多,誰出現失誤了,就要輸掉當前的球,誰體力不支了,就要輸掉比賽。

剛開始打羽毛球的人都喜歡進攻,因為那樣過癮,有經驗的人,都喜歡調動對手,讓對手失誤。從進攻到防守,體現了一個人對這項運動的理解。類似地,在足球中,看意大利隊比賽有點枯燥乏味,因為它大部分時間在防守,但是它的成績并不差。相反,南美洲的足球注重進攻,看起來很漂亮,但是常常漏洞百出。

我們在生活中,常常想的只是如何贏一個球,而不是整場比賽。人生是一個持續時間特別長的比賽,我們大部分時間并不需要關注“贏”這件事,而只要不輸就可以了。比賽進行到半場的時候,很多對手就棄權了,或者失去了比賽資格,最后剩下來的就是贏家。

如果我們以這個心態看待北京的房價,大家的策略就完全不同了。大家不需要再盯著自己的工資單,而是確保自己在北京、上海這樣的城市里,貢獻和收入成為前1/4的人。北京和上海的房價再貴,也需要讓它的貢獻者住得起,否則沒有人貢獻,這個城市就會衰落,房價就會下跌。房價之所以撐得住,是因為有很多貢獻者。因此,大家唯一要做的是,確保自己的貢獻在前1/4。

在北京或者上海成為前1/4的人難不難,其實并不難,因為大部分人不僅缺乏長跑的耐力和耐心,而且跑步姿勢非常難看,跑得非常累,這樣他們會自動退出比賽,給那些有耐心的輕松運動者騰出位子。

我們不妨看看今天城市里一般年輕人學習和工作的軌跡,就能發現大部分人的問題所在。在中學里,父母給他們非常多的壓力,告訴他們要好好讀書,上一個好大學,上了好大學就有前途了。很多孩子也確實很努力,而且為了分數,從小就犧牲掉很多生活樂趣。

這是一群在馬拉松比賽中一開始就咬著牙用百米沖刺速度跑步的人,他們的姿勢可能難看無比。我權且算這些人考上了一個還不錯的大學,他們第一階段的目標100%實現了,但是,接下來又能怎么樣呢?

每個進入大學的人都會對自己的未來有所憧憬,但是到大學畢業時,實現自己憧憬的人恐怕連一半都到不了。如果再過5年,讓他們回想一下大學的生活,他們會發現自己的問題,會發現自己犯了很多錯誤。很多人在面試不通過時,才想到在學校里應該練習一下表達能力。到了單位里發現很多簡單的任務無法完成時,才想到過去似乎不應該為了考試成績而忽視實驗和實習的訓練。在不小心得罪了同事后,才體會到應該在交往時考慮對方的感受。不過,年輕人總還是有改正的機會。

接下來生活的壓力來了。因為太窮,所以就會整天為生存而奔忙和勞碌,每天所想到的就是簡單的生存,長此以往,便沒有了時間去想任何其他的事情。當人們偶爾抬起頭看到周圍有人從身邊超越過去,并不知道那些人是如何完成的,而自己只能使用非常吃力的姿勢拼命跑,可能力量用了不少,但是跑得并不快。再過一段時間,可能自己實在跑不動了,只好寄希望于下一代,這批人實際上就是我講的那些退出比賽的人,當然他們通常會將自己的壓力也全部壓到了下一代身上。

這些“大部分的人”犯了什么錯誤呢?簡單地講有四個。

首先,他們以兩個靜態的觀點看待未來。第一個是以今天的收入考慮未來的消費。回到30年前,北京人普遍的工資水平每年只有1000元左右,但那時絕大多數人都想象不到今天一個剛畢業的大學生,收入可以是那時候的100倍,而稍微有點出息的人,收入可能是那時平均工資的500倍。今天,很多人以當下的收入水平,對比房價,感到焦慮,但是他們忽視了自己可能上漲的空間。

第二個靜態是以今天的能力應對未來的挑戰。很多人覺得自己大學畢業了,所學的知識就能夠應付工作的需要,其實這遠遠不夠。且不說很多知識出了校門就沒有了用途,即使有些還有用,也不過是能夠保障低水平重復性的工作而已,對未來的認知是需要不斷學習的。所幸的是,大部分人走不出這靜態的圈子,也就是說他們打球常常失誤。如果我們能夠走出這兩個靜態的圈子,就已經比周圍的人有很大優勢了。

任何一個城市都會為它的貢獻者提供生存空間,只要做到前1/4,就不用焦慮了。當我們不再焦慮,不再盯著每個月的工資單時,我們就能想更多更大的事情了。人只有以發展的觀點看待未來,才有資格擁有未來。

第二個錯誤是積攢資源,而不是利用資源。我在之前講“金錢觀”的信中(第154和第155封信)說,攢錢是成為不了富翁的,只有賺錢才能成為富翁,這是一個再普通不過的道理。這并不是說攢錢是錯誤的,關鍵的問題是錢作為一種資源,只有使用,才能帶來更多的錢。

其實不僅錢是如此,任何資源都是如此。很多人考慮著學習,常常去充電,但是充了電干什么用,卻沒有仔細想,更沒有付諸行動去使用。這就如同一些女生,買了些很貴的衣服和首飾,卻天天放在衣櫥里舍不得用一樣。

一些人和我講,想再讀一個碩士,甚至出國讀一個碩士。我問他們目的是什么,他們說還沒有想清楚。我說沒有想清楚的話,讀完了又怎樣,最多算是買了些沒有用的東西攢在家里,而讀那些該被淘汰的、沒用的專業更是如此。(當然,如果為了提高自己的素養,倒不算是浪費。)

第三個容易犯的錯誤是太在意一時的得失。我發現很多人辭職換工作,并非因為新的工作更好,僅僅是因為在原單位沒有被提拔受了點委屈而已。這就如同打羽毛球比賽時,輸了一個球就放棄掉一場球,要求重新開始一樣。要知道,一盤比賽有21分呢,輸掉一兩分并不會對最后的結果產生太大的影響。

人在一個單位里,會有周圍的同事在某段時間做得比自己好,提拔得快,但是請大家相信,絕大部分人都不能永遠保持一個緊張狀態,大部分人會在比賽中出現失誤,這就給心平氣和,少犯錯誤的人以趕上去的機會。

第四,雖然馬拉松可以分解成400多個100米的比賽,但是每一個100米并不是獨立的,因此,跑當前這個100米的策略不是讓它的成績最好,而是為了讓全程的成績最好。每個人財富的增加,應該是隨著經驗的積累指數增加的,如果做不到指數,也要做到平方關系。

但是很多人只能做到線性增加,因為他前面的工作對后面沒有幫助,每次都是從頭開始。一味盯著當下的利益,就會讓人在思想上變得極其吝嗇,這會讓人獲得貧窮的思想,也就永遠沒有發財的機會。我不止一次地批評那些“搶月餅”的人(詳見第19封信丨有小聰明沒有智慧的人),不在于他們這件事情本身的對和錯,而在于鼠目寸光。

當我們和一些經常走錯棋的人下棋時,不需要棋藝有多高,只要少犯錯誤,等著他們出錯,我們就獲勝了。在學業、職場以及生意場上的競爭也是如此。我們的身邊其實大部分人都是經常走錯棋的人,因為一分而放棄一場比賽的人,把馬拉松當作百米比賽的人。因此,我們不必擔心將來能否在北京躋身前1/4,而要以發展的眼光看,只要逐漸做到這一點,買房子就不是問題。

一個人所具有的思想和對生活的態度,決定了他將來是否可以擁有財富。貧窮的思維,是造成貧窮的真正原因。

祝好運!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