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寫東西比前段時間多了點,感觸也相應地增加了些。最大的問題就是素材從哪里找。其實這東西也不怎么費勁,因為我每天都在讀書,日常的積累寫一篇千字小文沒問題。
即使如此,但我仍有一些困擾,就是聽書得來的信息和以前讀過的東西想臨時抓過來的話相對困難得多。
就我這出門都忘帶鑰匙的大腦,寫文的瞬間想起那些相關的事例和知識點簡直是不可能的事。
相信很多朋友也都遭遇過這樣的難題。
所以,我們需要寫筆記。我也再次鄭重地為之前告訴一些文友的“讀了就好,不用記”道歉,記筆記不是一般地重要!
我們看一些作家的文章,寫到什么主題,相關的事例嘩嘩地就冒出來,貌似還都特別妥帖,根本不是什么牽強附會,你以為他們是背下來的嗎?但凡一個優秀的“文人”勢必得有一打厚厚的筆記在那里擺著,而且分門別類,需要什么的時候,直接按照主題去搜索即可。
李敖,曾經說他記筆記的方法就是把書大卸八塊,一樣的書買兩本,這一本剪正面,那一本剪反面,然后把這些剪下來的資料分門別類放到自己的文件夾里。這樣做的好處是,你想寫關于什么內容的文章,直接去自己的資料庫里找就是了。現在電子書橫行天下,我們也有很多在線的記錄筆記的軟件,記筆記就容易多了。比如我用的這個“有道云”,就很方便,把自己覺得有用的東西按類別摘抄或匯總一下往里面一貼,再找的時候就極其容易了。這個方法我也是最近才用,覺得很是受益,甚至有種前面二十多年的書白讀了的感覺。
分類也是一門學問,同一個故事,站在這個角度看是一個感悟點,在另一個角度,感悟又完全不一樣。倒不妨把那些故事自己做一下梳理,在后面做好你所能想到的感悟標注,比如“XXX這個故事說的是做事不能死心眼,應該有所變通;還說明人應該有自知之明。”經常記得回來翻翻。這樣的積累多了,再寫文章的時候回來找就行,很簡單。而故事本身怎么分類,就看你的個人愛好了。你可以根據主題分,比如說體現了什么這種,也可以根據歷史時間分,甚至可以根據范圍的大小分,隨意;保證自己在需要的時候可以很容易地找到就行了。
其實,如果我們有一個相對固定的寫作目標的話,找資料會更加容易一些。有點像一個母親對自己孩子的需求特別敏感那種感覺。比如我前兩天發的那篇《尋一雙慧眼看路,練兩條好腿行走》引用的關于蛇的行為那個部分,就是無意中在網上亂翻發現了一條關于蛇吃豪豬被扎死的新聞,接著就用上了。這是一種“雞尾酒會效應”,回頭我們專門講一下這種效應在寫作中的應用。今天就筆記問題啰嗦了不少,希望對朋友們有所幫助。
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有衡寫作”,更多干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