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桐陽媽
朋友小雨今早帶著愧疚和自責的情緒出差了。原因是昨天晚上8點鐘,三年級的女兒看到同學有個玩具,特別喜歡,決定去超市買一個。超市離家的距離開車也需要半個小時。
她感冒沒好,早上點5點起床又要出差,她內心不想去超市。但是如果不滿足女兒買玩具,她內在會無比的焦慮,擔心孩子發脾氣,擔心孩子晚上不睡覺。一路上和孩子埋怨,你看看我現在的樣子,天天就是被你折騰的,你怎么這樣欺負媽媽。孩子聽媽媽這樣說,到超市門口決定不買玩具了,這下更激怒了她,把孩子拉扯到超市,讓孩子挑不到玩具別回家。
孩子去超市看了,沒有同學的玩具,最終也沒買。女兒沒有買到想要的玩具,也被媽媽一路上埋怨,孩子也有情緒不搭理媽媽,小雨終于忍耐到了極限,對孩子爆發了:你使勁欺負我,我都這么努力當媽了,你還想讓我怎樣?母女倆又開始了一系列情緒對抗,事后,朋友又特別懊悔自責,認為自己對不起孩子,很差勁,不是合格媽媽。
看到朋友和女兒的情緒對抗,我想到以前的案例。安妮以前也不能夠拒絕孩子,經常因為孩子提出需求,她不滿足會焦慮自責,滿足自己又很委屈,娘倆經常出現情緒對抗。之前她確實認為是孩子問題,認為孩子貪欲很強,不滿足總是會無理取鬧。
后來,我和她探討,我們分開兩方面去看,我們先分析媽媽為何不能夠拒絕?總是害怕自己不是好媽媽?
安妮給我講述了童年的成長經歷。
安妮上邊有個姐姐,下邊有個弟弟,父母生她的時候,渴望是個男孩,結果她是女孩。父母還找了人家送出去,最終被姥姥攔下了,雖然留下了,但是父母的眼神里邊總是有嫌棄的眼光。
她一直穿著姐姐的舊衣服,她不敢提出任何需求。父母每天回來,她對父母笑一下,她感覺父母會開心一點。當她哭的時候,父母就會說,你再哭,我還要把你送出去,你本來就是多余的,她到現在都害怕多余兩個字。
當她4歲的時候,媽媽生了弟弟,她會幫助媽媽帶弟弟。媽媽說,安妮留下還是有用的,她感受到父母還是喜歡她的。她會做越來越多的行為來討好父母,幫著看弟弟,幫著干家務,她發現,只要不惹媽媽生氣,取悅媽媽,媽媽就會喜歡她,不會拋棄她。不知不覺中,她發展出討好型人格。
有一次弟弟打了她,她非常委屈,她再也不想帶弟弟了,把自己的委屈告訴了媽媽。
希望自己能夠得到關注和疼愛。結果媽媽卻說:弟弟那么小,又打不疼你,打一下,又打不壞。每次發生沖突,媽媽總是說:你怎么那么不懂事,弟弟小,應該讓著弟弟。
安妮內在的委屈得不到父母的疼愛,更不可能發展出強勢的自我。從此之后,她就再也不敢在父母面前表現委屈了。她還回到聽話的狀態,討好的狀態,父母安排的事情,她從來不感拒絕,總是害怕自己惹父母不高興。
隨著環境的改變,年齡的長大,上學之后,發現聽老師的話,老師也很喜歡。發現和同學之間的關系,只要不拒絕,多付出,不和同學發生沖突,也能夠贏得同學的喜愛。
討好型這部分性格能夠獲得這么多贊賞,愈發讓她明白,不管自己內在有多少委屈,也要做個友好的人。
工作之后人際關系也挺好,因為她總能想到別人的需求,她也很少拒絕別人的需求。
所以她這樣定義自己,在同學當中,還是同事當中,沒有一個人敢說我安妮人不好。
有一次,她身體不舒服,特別勞累,同事想讓她陪逛街,她完全可以拒絕。但是她說,人家都邀請了,拒絕多不好呢,拖著疲憊的身體,陪同事逛了一天商場。第二天感冒了,結果同事問也沒問。
當時內在很委屈:我對你掏心掏肺,你怎么這樣對我?
很多人不敢拒絕別人,討好別人,讓自己過的勞累委屈,確實為了滿足他人的需求。
還有更深層的需求:那就是對于安全感,對別人的愛,對別人的看法有強烈的渴望,通過付出,渴望別人能夠關注她,看見她的需要,能夠理解她,幫助她。
內在可能會有根深蒂固的觀念:我必須做的很好,別人才會對我好,我必須成為別人所期望的那樣,他們才會愛我。
當成為媽媽的時候,孩子提出需求,媽媽很難做到拒絕就是內在的付出模式,害怕自己做的不好,不是好媽媽。
通過滿足孩子,讓孩子認可我是一個好媽媽,尤其有句潛臺詞:我這樣對你好,希望你能感覺到,你也要這樣對我好。
當孩子并不符合媽媽的期望時,媽媽情緒就會被激怒:我都對你這樣了,你還要我怎樣呢?一個委屈的媽媽就會出現面前。
很多孩子并不理解媽媽情緒為何這么善變,你要滿足我,就痛快滿足,不滿足干脆拒絕就可以。所以,媽媽如此委屈了,孩子不但不會理解,也不會心疼,甚至也和媽媽情緒對抗。
沖突之后,媽媽又會自責,總覺得自己不是好媽媽,又會在很多方面取悅孩子,媽媽又變成一個付出者角色,又要求孩子體諒理解,這樣的模式不斷循環。
那怎么辦呢?我們不要做討好型媽媽,而是做成長型媽媽。
1、當我們不想滿足的時候,我們要溫和堅定去拒絕孩子。
其實,孩子的適應能力很強,只要父母情緒平和,溫柔堅定的拒絕,孩子知道不能夠滿足,心理雖然很難過,但是也能夠坦然接受。只是很多父母會責怪孩子不好,會和孩子發脾氣,孩子才會出現情緒對抗。
2、不要用付出感,去綁定孩子的幸福。
沒有完美的媽媽,只要我們盡力就好,如果父母內在不愿意,帶著委屈的去付出,那么你就會向孩子索要那份委屈,綁架孩子的幸福。
3、必須尊重你內在的需求,這才可能改變討好的特征。
對于討好者來說,對別人說出需求是非常困難的,對孩子說出需求也是困難的。害怕孩子難過,通過我對你好,讓孩子感受自己的需求,這種暗示孩子往往不買賬。
所以直接表達你內在的需求,媽媽把自己的需求照顧好了,才能更好的陪伴你。孩子才能夠明白媽媽也有需求,孩子才可能理解媽媽,從而產生同理心。
4、父母和孩子的相處模式影響孩子一生。
孩子通過哭鬧,父母剛開始不同意,后來看到孩子有情緒了,然后去滿足。那么孩子就會把這種方式帶到以后的生活中,在親密關系中,也通過不開心的方式,尋求關注,尋求滿足,尋求安全感,這會影響孩子一生的幸福。
所謂育兒先育自己,其實就是在覺察我們內在的相處模式,我們把自己的問題解決了,孩子的問題也會迎刃而解。
另外不要做完美媽媽,做成長型媽媽,就是給孩子最好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