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故鄉的我,和我們

圖片來自網絡

這是一個鄉土情結無法稀釋的國度,大片大片的鄉愁如同前陣子北京的大霧,揮之不去。漫漫黃沙阻隔不了游子歸鄉的腳步和征程。那些默默耕耘過后的土地,從喧囂邁入沉寂。這次,我不愿意歌頌愛情,只想替那些沒有了故鄉的我,和我們,說一些內心壓抑已久的話語。

不知從何時起,故鄉已經變成了一個無法言說的名詞。總覺得故鄉應該是裹著糖蘸著蜜,讓人一想起就覺得甜到憂傷。漸漸地,我們遠離了故土,踏上了陌生的旅程。我們原以為最好的風景在遠處,當我們流浪過一個又一個繁華的國度后,才深刻地感悟到任何地方都比不上故鄉來得真切和親近。

這是怎樣的一片熱土,何以讓我們如此魂牽夢縈、無法割舍呢;這又是怎樣的一種情懷,何以讓我們如此牽腸掛肚、徹夜難眠呢。這是我們日思夜想的故鄉:童年里跌落的一串串笑聲,背包里放飛的五彩蝴蝶,池塘邊上嬉戲追趕的身影,稻田里綠了又黃的秧苗,瓦片上斷斷續續的炊煙……故鄉的一草一木,似乎一個美麗的夢,這個夢仿佛永遠不會有醒來的一天。我們只愿沉醉在這樣的夢境里,將故鄉一遍遍地咀嚼、回味。這是我們夢想中的故鄉嗎,現實中的故鄉是否早已變了模樣啊。

我們之所以依戀著這一片故土,是因為在這片土地上有我們成長的痕跡,還有陪伴我們一起成長的人和事。鄉音難改,鄉情難舍。無論走到哪里,無論我們說著怎樣標準的普通話或是多么流利的外語,我們只要一聽到那熟悉的鄉音,內心總會莫名地激動和興奮,以至于悄悄地落下兩行熱淚來。

鄉音,意味著過去的歲月有了聲音的溫度,飽含著故鄉的風土人情,一聽到家鄉人嘴邊說出的鄉音,就會想起自己與這片故土上的人們有過這樣或那樣的牽連。今生無法剪掉鄉音的臍帶,就像高翔在藍天里的風箏,無論風箏飛得多高,總是會被故鄉這根長長的線牽引著。

故鄉在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城鎮化的腳步將記憶中的故鄉徹底地重建。小時候的校園如今因為上學的孩子越來越少而漸漸蕭條敗落,繼而被吞并或是徹底廢棄。我好幾次想要回到自己的小學去看看,結果那里早已經被改造成了養豬場。好在青山依舊在,只不過山間里的映山紅似乎不再紅艷,那些童年里甜美的野果也失去了味道,充滿了一絲苦澀與干涸。

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背井離鄉,去所謂的大城市謀求更大的發展。故鄉,漸漸變成了一座空空的鄉野。當稻穗被收割完畢,田野里凌亂的稻草在奄奄一息地訴說著豐收后的寂寥與落寞。遠方游子們的思鄉情懷似乎被生活的鐮刀收割得所剩無幾,幾欲把異鄉當成了故鄉。

故鄉早已不再是童年里那個貧窮落后的鄉村,但當我看到貌似越來越富裕的故鄉時,內心卻愈加流離失所起來。故鄉在改變,家家戶戶差不多都蓋起了高樓,各種通訊設備的普及亦讓故鄉與游子的溝通越來越快捷,但我卻始終找不回故鄉獨有的那種親切與熱鬧了。

也許,只有到過春節的時候,原本死氣沉沉的故鄉才會重新煥發出勃勃生機。遠在千里之外的游子們終于裝點行囊,踏上了返鄉的旅途。留守在故鄉多時的老人和孩子們臉上也有了笑容,一家人終于得以團聚,在除夕夜圍坐在一起吃頓團圓飯。電視里在放著春晚,窗戶外是一陣接一陣的爆竹聲和絢爛的煙花。幸福其實很簡單,就是一家人得以團團圓圓,拋開所有的煩憂,放下所有的心事,只為一份簡單的心情,讓所有的希望充滿了光彩。

對于漂泊在外的打工仔們來說,每年的春節是一個讓人溫暖又感傷的節日。因為可以在春節與家人團聚而覺得溫暖,亦因為春節太過短暫溫暖來去匆匆而讓人覺得傷感。當春節長假一結束,便意味著原本熱鬧的故鄉又將空寂下來。游子們的思鄉將進入下一個輪回。正如人民日報官方微博上所說的那樣,這就是中國:城市化撕扯鄉土溫情,帶來遷徙與阻隔,也充滿希望與活力。只是我們當清醒:北上廣的繁華,不能以鄉村凋敝為代價。現代化列車,不能將農村拋下。

的確,任何發展都是一把雙刃劍。在將所有舊的格局打碎后,重建的或許會是另一個嶄新的天地,但之前所有依附于過往碎片得以存活的溫暖與感動將不復存在。故鄉在變,我們也在跟著變。時間在變,思想在變,科技在變,情感在變。這世上,唯有變,才是永恒。

如何才能讓故鄉真正越變越好,如何才能讓我們這些背井離鄉的游子們真正心有所屬,如何讓破碎得千瘡百孔的心有朝一日能夠完整地愈合,或許,只有時間能夠證明和治愈。

故鄉,與其說是我們內心深處搖擺不定的一個名詞,倒不如說是鄉村與城市漸漸脫軌的一個符號和縮影。就算故鄉已經面目全非,那也依然是我們的故鄉,是我,和我們,永遠回不去的故鄉。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