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斷斷續續走了許久,有時候我們甚至都以為我們習慣了孤獨。過多了一個人的生活,一個人吃飯,去圖書館,看書,旅行;也體會了一個人固有的感受,冷清,害怕,惶恐,還有就是零零星星的想你。每當身邊有需要被分享被傾聽被關懷被鼓勵的時候,才慢慢明白兩個人的意義不是一個人不能走,而是兩個人才能走得更遠。
親愛的,我們不孤單! ?
剝去人性的多樣性和非理性因素,我們生活的大多情緒來自于生活的不確定性和本能的適應模式(與愛人、家人、知己、朋友、陌生人、生活的環境、自然)。我們的這些模式,往往在潛意識決定了我們的喜怒哀樂,這大概因為我們很少關注到本身心理的狀況,和往往會忽視我們給這些本能的適應模式和給它們規劃的一個圈,又或許這些規劃的圈不是那么明確。
不得不承認,我們生活的大環境的的確確是越來越好的,盡管還存在少數人在基本衣食住行得不到保障的現象,但人民的生活素質水平相對前10年來說,變化極大!現在的人們更多的關注的是更高層次的需要。馬斯洛的層次理論由下而上分為五個階段: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實現。也就是說現在的大多數人追求的是生理需要之上的需要。就安全需要而言,我國屬于低犯罪國家,法制相對公平公正(大方向上是越來越好),基本道德教育也相對完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也得到人民的推從和響應,大多數人是有公民意識的。其次就是歸屬需要和尊重需要以及自我實現。自我實現為最高階段的一個追求,相對而言大多數人是處在中間的一個階段——社交需要和尊重需要。
社交需要主要表現為愛、感情和歸屬感的需要,尊重需要則表現為自尊和來自他人的尊敬。是否青春就是那么一個梗。跨過去了才成熟得起來,但是很多時候我們卻把它交給了時間。真到多年以后再問自己,或許他就是那個視我如命的人。愛情沒有邏輯可言,若是遇見那個對的人就傾聽自己的聲音,相信自己也相信他/她。我們要感謝那些為我們考慮的人,會罵吵架時傷害自己的混蛋,也會支持和好時視自己如命的愛人。沒有人可以獨自堅強,我們都需要相互鼓勵。 ?
家是港灣,可為何家會傷人?愛意味著融合,可為何越愛越孤獨。心理學家武志紅在他的書《每一種孤獨都有陪伴》中說:“我們每個人都渴望走出孤獨,都渴望與別人相愛。如果一個人越重要,我們就越會用自己懂得的最好方式去對待他/她。但很多時候,這種渴望背后的潛臺詞是為你好,所以你要聽我的,要按我的期待去回應,去做事。而所謂的‘好的方式’則常常是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他人。”這是一種很可怕的傷害,他會迷失在自己的世界里,傷害自己也傷害那個自己最想要愛的人。 其實,我們每個人心里都有一堵墻,這堵墻不可能堅硬到“足以抵抗一切打擊”,但卻有另外一種功能——將我們圈在這堵墻內,令我們看不見別人的真實存在,也令我們看不到更強大的自己。然而,我們只有真正的看到他人和自己的存在,才能走出孤獨,也才能和心里的人建立真正甜蜜的和強大生命力的愛。也會發現更加優秀強大的自己。并且,在自己構建的墻內,每個人都是自戀的,洋洋自得,自以為是。例如,看起來謙虛的人,骨子里也是以謙虛為榮的;看起來痛苦的人,也是一邊一邊自大的。所以,我們本能都是抵觸改變的,因為那以為著要拆掉這堵自戀的墻。
嘉年哥哥說:二十歲時,我以為任何人愛任何人都不會像我愛你這般熱烈,我再也不會去這樣愛一個人,我以為濃烈的愛情只有一次,錯過了就錯過了,那個時候我以為,我們兜兜轉轉在一起,幾乎就是上天的旨意,要么一生一世,要么再也不見。三十歲時,我才發現,好的戀愛是逆流而上,是鏡頭搖回,是一次穿越回去拯救自己的機會,遇到的那個勢均力敵的好的對手,他不是拯救你的人,而是和你一同修行的旅人,你們懷揣著命運給予的一切因果,拿著同樣的劇本,與你將一切重新扮演。至于過程是好是壞,只取決于你們的對手戲,但是有一點可以確定的是,結局無論你有沒有搞砸,那個人永遠不會離席。 ?
我沒有30歲,沒有足夠的經歷去告訴我許多道理,但我知道什么是我最重要的,不忘初心,方得始終!自信會把快樂放大,你總會越來越清楚你自己。
親愛的,我們不孤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