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中,小說中,生活中總會有這樣的橋段,你,是否也經歷過呢?
一個人犧牲一切投入到一段沒有回報的愛情中……或許單戀、或許禁忌。但那個人即使千瘡百孔,也不曾選擇放棄。周遭親友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但再多的勸慰也無濟于事。
理性的分析:有時候即使贏得了那份感情,也難以等價于過程中的失去的那些。更重要的是:那樣追來的愛情的副作用也遠遠大于收獲愛情本身。面對不對等時自己不自覺去追求對等的不理智、為了維持在對方中的固有印象而不得不繼續犧牲……
道理好說,但是為什么這樣的事情每時每刻都在發生著?
解釋這個問題,需要從一個心理學實驗說起:
哈佛商學院的談判課上,馬克思·巴澤曼教授從錢包里抽出了一張20美元的紙幣來進行拍賣。拍賣的規則很簡單:1.價格以1美元為單位;2.第二名要接受懲罰,罰金就是他最后的出價。
拍賣一開始,學生們收迅速舉了起來,如此撿便宜的機會誰也不想放過。不過等到價格達到14-16美元的時候,大家都意識到了危險,迅速的退縮了。這時,拍賣并沒有結束,剩下兩個出價最高的人還在繼續……這似乎變成了另一個游戲,不是誰更占便宜,而是搶著別輸掉!能想象么?這個拍賣的最高紀錄是204美元!用204美元買到了20美金……
看到這條實驗,您想到了什么?
生活中很多事大多如此。起初我們想要的是用投入換來收獲,但時間久了,投入多了,如果還沒有換來回報,這個過程就變成了另一件事:如果我放棄,前面的資源豈不白費了?這不是一種錯誤的想法,而是一種本能的思維。
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思維?
因為我們行動之前,有兩個步驟:
第一步叫做決策:我們會收集各類信息,進行對比和權衡(不一定是理智分析,也可能是情感傾向),最后我們會找到我們認為最正確的那個選項。(什么?愛情只是感覺?如果你有愛情觀,那一定有對比和權衡,只是自己意識不到罷了。)
第二步才是投入行動:我們以資源和行動為代價,付出努力以尋求得到自己想要獲取的結果。(在愛情中,就是追求或者撩妹/漢的一切行動)
我們往往不想去否定我們自己做出的決策,所以即使投入多一些,也想要得到那個結果。因為如果放棄,“之前投入白費”的打擊,遠不如“自己做錯了決定”這件事來得沉重。
為了不否定自己,我們會投入更多~也許結果是用200美元買下了20美金,但我們至少保住了我們的自尊。
當如此單純的一條心理規律遇到了偉大神圣的愛情時,這條規律的影響又被無限的放大了。支撐愛情這一定義的便是不計得失的為對方著想,而愛情中的付出和回報也難以簡單的量化。兩者加在一起,便成就了一段凄美的愛情故事:在愛情中付出全部、傷痕累累卻沒有等來對方的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