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第九回:“薛蟠從老家來到大觀園住下后,打聽到賈府有一所家學,學校里有許多年輕人,就動了好色之念,假裝去上學,不過是三日打魚,兩日曬網而已。”
后世人多將這個俗語用于貶義,是老師批評學生、家長教育子女的常用語,意思是做事沒有恒心,經常中斷,估計大部分孩子都聽膩了這個詞。
1、
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是一種合理的生活、生產方式。打魚和曬網實際上是勞逸結合的模式。
對于漁民來說,不僅要曬網,還要補網、織網,打魚這種工作是靠天吃飯的,風險很大,自古以來能上山不下海,所以,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在古代應該算是較為合理的漁民生活模式。
把個俗語分解開來講,假如將“打魚”比作實踐,將“曬網”比作理論和基礎儲備。打個比方,強哥常常是邊讀書,邊搜集資料,吸收消化并提取個人觀點,再用兩三天寫成文,前兩天算是理論儲備,后三天是實踐,這種模式很合理,并不會感覺累,張弛有度,身心不疲。
生活中,我們幾乎天天都在做“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事情,這里并不是貶義,而是褒義。試想,如果一個人在做某件事情的時候,能夠堅持做到“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即三天搞實踐兩天學理論,實踐和理論高度的結合,這個事情倒是容易做成。
就拿上學來說,只學書上的知識點是不夠的,學那么多個原理、公式,通過什么檢驗你懂了?當然需要“打漁”,可以做做題,學沒學會立竿見影,若要做到活學活用,僅僅做題還是不夠的,需要走出校門用實踐檢驗。
生活中許多事情是需要“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幾乎所有事情都是需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比如修電腦,修車,家里修個馬桶洗衣機什么的等等。剛開始,你可能不會,那就需要攻略,學了,實踐,實踐了,再學,如此反復,你就有可能成為修水管打怪的超級瑪麗。
我們做的事情中“打魚”和“曬網”的比例是因人而異的。有的事重實踐,有的事重理論;人的差異性也很大,有人善于理論,有人善于實踐,有人能從實踐中找到理論,有人能用理論指導實踐。
人類駕馭自然界的過程,本身就是一種理論與實踐的高度結合。只要不是盲目的實踐,在實踐過程中善于提取和總結理論,也是可以的。
熱衷于理論的人容易自我膨脹,熱衷于實踐的人容易盲目和顧此失彼。我們如何安排“打魚”和“曬網”是一門很大的學問。
2、
除了“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模式,還有“四天打魚,一天曬網”,“五天打魚,不曬網”,“兩天打魚,三天曬網”,“一天打魚,四天曬網”,甚至“不打魚,只曬網,不打魚不曬網 ”,這就是涉及到工作與生活的關系,利與弊權衡的問題。
不打魚是活不下去的,除非有人愿意養著你。打一天魚曬四天網則有些好逸惡勞,天天打魚那是要早死的節奏,且網也受不了。
打魚和曬網安排合理的話,工作和生活都能兼顧是最安逸的選擇。
如何處理好工作和生活的關系,就看你自己人生觀與價值觀了,看你想打多少魚,打什么樣的魚,去多遠的地方打魚,以及將來是不是要做到打魚、加工、銷售一條龍甚至跨行業。
如果一個人在做某件事情的時候,能夠堅持做到“三天打魚兩天曬網”,三天搞實踐兩天學理論,實踐和理論高度的結合,這件事能做好的概率是極高的。
成大事者也需會“三天打魚,兩天曬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