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各類雞湯文已經流行了很多年了,“壯士,干了這杯心靈雞湯”的口號也早已響徹神州大地了,懂的人當笑話看哈哈就過去了,二逼青年奉其為圭臬也由他們,雞湯喝多了也就流流鼻血喝不死,大家各取所需相安無事的。可是突然某一天網上爆發了一場場轟轟烈烈的“倒雞湯”運動,網友們正如當年新文化運動的憤青們“倒孔”一般,將之前被捧的高高的東西,出其不意的將其狠狠的摔在地上,然后再踏上一萬只腳使其永世不能翻身,無數的倒雞湯段子、噴雞湯的文章開始流行,原來的雞湯教主們一個個被當作傻逼代言人,轟轟烈烈的倒雞湯運動就這樣席卷開來。可是仔細一看,就會發現情況不對,這些倒雞湯運動的”先鋒們“不都是以前喝雞湯長大的嗎?他們的社交網絡主頁上還是留有沒刪干凈的卡耐基、于丹、李嘉誠,一篇篇轉載文章上的”本文摘自讀者“還是這么醒目,那為什么這些人還要倒雞湯呢?接著我們再看看這些反雞湯的先鋒作品們,它們使用的是和雞湯文一樣的無邏輯、武斷、充滿煽動性的語句和例子,這些東西足以使那些喝飽雞湯的人立刻原地催吐,并且發誓再也不沾雞湯,但是對于我們這些智商正常的人來說無疑又是一個新的笑話。可是真正的問題是當我們都知道無論是雞湯文還是反雞湯文本質都是如此可笑的話,可是我們可以選擇的余地究竟在哪呢?
? ? ?雞湯文究其本質始終離不開“媚俗”兩個字,或者以一種更加切題的詞匯來描述就是米蘭昆德拉所說的kitsch,一種刻意迎合某種興趣和想法的行為。在雞湯文極度流行的“前雞湯主義時代”,網民對于雞湯文有著濃厚興趣,便有著源源不斷的雞湯文被創造出來。而當今的“后雞湯主義時代”,其語境的變化正如文化領域中的后現代主義一般,充斥著反傳統的特性,將傳統的雞湯文貶斥的一無是處,再用更為夸張的語言來描述新的反雞湯主義。但是這種“后雞湯主義“恰恰缺少后現代主義中最重要的"反本質主義",也就是對于雞湯這種形式的本質的思索,喪失了這種批判性的反雞湯文無疑又落入了另一個方面的kitsch,一種迎合其他反雞湯愛好者以及自己“反雞湯情緒”的媚俗。
? ? 關于一切“反xx”的論斷,尤其是刻意的“反xx”的論斷都是對于本質的一種逃避,一種對“xx”不滿但卻只無能的通過“反xx”來表達自己廉價的憤怒。
? ? ?但是又如同米蘭昆德拉所說的“我們不選擇媚俗,又能選擇什么呢?安知抗擊媚俗的決心和勇氣不是另一種更大的媚俗?”。在這樣的后現代主義的社會下,在模糊了價值評判界限的“價值相對主義”之下,關于立場的存在就是如此的尷尬,不管是贊同還是反對,都會陷入kitsch的泥沼之中,無論是美學性的還是倫理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