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活出自我,綻放天性

01 你活得“真實”嗎?

應翠君姐之邀,我參加了周六下午的心理學講座。現場李夏旭老師引導我們參與了一個很有趣的測試題,畫人、樹、房,并以此來分析我們每個人內在現實的狀態和理想狀態。

被“壓抑”的自我

第一次,老師讓我們憑著第一直覺,在一張白紙上,畫人、樹、房。然后讓我們每個人分享一下自己畫的是什么,以及人、樹、房對應的心情是怎樣的。

我畫的一個晴朗的清晨,陽光灑滿了大地,一對戀人牽著手,在挺拔的松樹里散步。房子就矗立在一旁,安靜的見證他們的美好的愛情。

第二次,老師說給它添加一些東西,讓它更加完整,你想畫什么。于是,我又畫了一條鵝卵石鋪的小路,并好多好多的松樹。至此,我的1號作品大功告成。

老師引導我們做第二次分享,這一次我注意到了一個小女孩,她畫的是一棵蘋果樹,一個小朋友踩著石頭去摘果子,房子端坐在一旁靜靜地看著。而這一次她加了更多的石頭墊在腳下面,盡最大努力去摘蘋果。

我的1號作品

理想的自我

接著,老師讓我們在另外一張白紙上再畫一次人、樹、房。區別是,這一次人、樹、房都是有自己思想的,我們要順從它們的心聲,并把它們想要的模樣畫出來。

畫完,老師引導我們做第三次分享,說如果人、樹、房會和1號作品對話,它們會說什么。我畫了一個大別墅,院子里有很多景觀樹并其他綠植,兩個小朋友在池塘邊喂魚。2號作品的別墅說,“你看,我多高、多大”;景觀樹說,“我們生活在私人別墅區,會有人定期幫我們修剪發型”;小朋友說,“有人陪我玩耍,我們可以喂魚,可以做好多好玩的事”。

然后老師讓我們把手放在2號作品上,閉上眼睛,聽它對我們說的話。于是,有聲音跟我說,“多賺錢,買大房子!”。哈哈,好現實的想法。

接著,老師引導我們做第四次分享,女孩畫的房子更大了,樹上的果子也更多了,這一次她說“果樹說‘它不想讓人摘果子’;小孩說,‘不摘果子吃他會餓’;房子說,‘它不想有人住,因為會被弄得臟亂’”。

我的 2號作品

02 掙脫那個“紙枷鎖”

老師引導她說,“閉上眼睛,在心里一直默念我接納你,直到你內心聽到它們彼此接納”。

等她睜開眼睛的時候,老師讓她再畫一副人、樹、房,這一次畫里的樹說“你可以摘我的果子,我有很多足夠你享用”;小孩說“我會悉心照料你,給你施肥,讓你健康”;房子說“你們可以進來住,有你們陪伴我會更有快樂”。

不妨活得灑脫些

謎底揭曉,1號作品畫的是我們現實狀態,2號作品畫的是我們的理想狀態。畫中的人是自我人格的映射,樹代表事業、成就,房子代表自我情感歸屬。1號和2號作品反差越大,說明我們內在狀態被壓抑得越嚴重。

據不完全統計,只有55%的情況下我們可以表達內在的自我,而45%的情況下我們外在表現會受他人觀念的束縛。

請忽略這個不太嚴謹的數字。我想說的是,我們很容易活在他人的觀念和期待中。尤其是那些我們并不認同又“不得不”遵從的觀念,無形之中讓我們感到窒息、想要逃避,甚至重度抑郁、有自毀傾向。

于是,我又把手放在2號作品上,有聲音跟我說“活得灑脫一些,開心最重要。不妨周末去看看風景,可以走得遠一些,即使一個人也無所謂。”。

如何活出“真”我

生活總是不如意,如果你感覺壓力特別大的時候,不妨試試“行為認知療法”。意思大概是說,我們的情緒,主要來自對事情的觀點和看法,并非事情本身。

比如領導安排我們做一個超出我們能力的事情,消極的看待會覺得領導在“難為”我,情緒上很焦慮,進而對領導之后的催進度會很反感;積極的看待會覺得這是一個提升自我的機會,情緒高漲,每天都會積極匯報進度,以及需要哪些資源支持。

可見,同樣一件事,不同的認知,導致了我們不同的情緒,以及不同的應對方式。而“行為認知療法”的目的就是要我們不要拘泥于發生什么,從關注自我狀態出發,調整我們對事物的看法,從而改變情緒,把壓力轉化為動力,把焦慮轉化為執行力。

為此,心理學家提出“ABC情緒模型”,把生活中的事件稱為A,將人們對事物的看法看作B,將最后的情緒結果看作C。很多情況下A是難以改變的,我們要做的就是不斷調整調整B,從而消滅或降低可能引發的負面情緒C。

我們的個人能力畢竟是有限的,愛比克泰德,他說人生的大多痛苦,都源于兩個“致命錯誤”。

第一個錯誤,就是妄想對不能控制的東西行使“主權”,總想掌控那些不屬于自己的。

第二個錯誤,就是不愿對自己的信念負責,當消極的事情發生,負面情緒襲來,我們會把這些歸咎于外部原因。

而這兩類錯誤會引發一個可怕的“循環”,因為不能控制的外部因素,進而讓我們的情緒變得更糟,我們又繼續把這些負面情緒歸因到客觀世界,由此變得愈加消沉、抑郁。

可我們為什么又要拿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為解決這類問題,斯多葛派提出了一則經典“禱言”:接受我不能改變的一切,改變我能改變的一切。如果記不住這句咒語,不妨默念“此刻正是修行時”。

最后用一句我很喜歡的話結尾,我們終其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雖然我們想不明白“我是誰、我從哪里來、要到哪里去”這三個終極的哲學問題,但至少可以活出此刻真實的自己。


關注體驗,做生活的藝術家。我是大魚蘇木,一個致力于用設計思維解決問題的體驗設計獅,007er 寫作踐行者。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