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認為一個成功的人,應該具有的兩特點:事不宜遲、和反饋。在最近的生活中,我越來越感受到這兩點的重要性。如果要和具體的什么理論聯系到一起的話,我想這也應該納入到《刻意練習》這本書的所介紹的理論中吧。不過,我目前還沒有讀完這本書,只是對這本書中的一些基本觀點有些膚淺的認識而已。所以,為了不跑題,我們還是圍繞事不宜遲和反饋這兩點來說吧。
關于事不宜遲,一個典型的反例是第一作者的我所發表的第一篇sci論文的整個誕生過程。論文的內容,我就不提了,這和整個的過程沒有多少關系。論文想法源于我當時的師弟對一個實驗的大量模擬(四年前)。當有了初步的試驗結果時,我開始總結論文,形成論文的最初版本。然后,我的主要工作在論文的撰寫和試驗的驗證上。當時,一個錯誤的念頭阻礙了論文的修改。這個錯誤的念頭就是在大量的數據模擬上,都要驗證結果的成立。最終發現,實際上自己想的太理想了。論文是要建立很多假設的。那時的自己,看到這樣的結果,有些茫然。所以,放棄了一段時間。論文寫一寫、停一停。老板隔三差五的問怎樣了。但我也最終沒有拿出像樣的稿子來。13年年中,孩子出生,家里的事情鬧騰,等等。很多時候,心都散了,更不要說這篇論文了。在14年末真正拿起論文繼續修改時,前面的很多想法和思路都已經忘了。又坎坎坷坷地修改了一年多,現在扔了出去。盡管被接受了,但論文的想法已經過時了很長時間了。而且,這也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我的職稱、考核以及工資。現在想想,盡管,每次都有客觀理由。但,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在于自己不上進。
論文發表的這段歷史,我是沒有辦法再修正了。近四年的青春也耗了進去。不過,假如我可以選擇,我肯定會在兩三個月之內,把大量的時間和經歷投入到這篇論文的制作過程中,盡快完成這件事情。也就是,所謂的“事不宜遲”。談起事不宜遲,在我的經歷中,一個比較積極的例子就是:博士開題報告的書寫。
博士開題報告,在12月10日以前要完成。在12月2日時,我開始把所有的時間全部騰出來,天天在Word上寫開題報告。花了我近三個晚上和兩個白天。近15,000字的開題報告的初稿總算出來。立馬發給老師,結果老師用了一天多的時間,給我把前面改了一遍。盡管2號到10號,僅有不到一個星期的時間,也許有些人認為在這件事情上我還是拖延了。但是,當時,我的感受還是非常好的。至少我給開題報告的修改留出了一個星期的時間。
博士開題的初稿,不僅僅是為博士開題準備的,還是我第一次青年基金申請的初稿。對于初稿的修改,還有大量的工作要做。要把這些工作提前做,而不是放到后續的時間去做。這是我應該繼續努力的。在心中一定要把握的一個原則是3月份是交稿的最后期限,如果不能在之前的這段時間內,對初稿進行頻繁修改的話,很難保證最終的申請書的質量優良。這會直接將我的基金申請進度退后一年,不利于我做一個優秀的青年。所以,這段時間,對于青基項目書的修改來說,還是需要“事不宜遲”的。
不僅僅是在學術上,在所在公司的事物上,做不到“事不宜遲”,對我的傷害也是非常大的。很多功能模塊的開發,在第一天晚上經過討論還理解的比較清楚,結果第二天有其他事情,沒有動工,到第三天,有一些理解已經開始有了偏差。這明顯地減緩了功能模塊的開發進度。因為,我還得再去回憶具體的實現細節,且這些實現細節自己本來就沒有理解透。
簡單總結一些的話,就是,在工作中,碰到一件事情,一定要事不宜遲地去做。先做出一個初步的版本和結果來再稍作停歇。用時間去沉淀這些結果。即,做到:事不宜遲。下面,我們再來說一下“反饋”。
反饋,就是要得到外界對于自己的工作結果的一個評價信息。這個外界,可以是人,也可以是其它東西。我們先拿程序或軟件的開發來舉例子,隨后再說寫論文。
很多人感覺寫程序或者寫軟件比寫論文要簡單。當然,寫出高質量的軟件也是很難的,我們隨后再提。這種簡單,在于我洗完程序以后,通過簡單的編譯和調試,立馬可以知道程序或軟件是否是可用的、正確的及理想的。這不是因為寫程序這件事情本身簡單,而是因為我們可以立馬獲得外界的反饋。也就是說,外界的及時反饋使這件事情變得簡單。從這個角度,對外界反饋的重要性,可以窺見一斑。然而,寫高質量的軟件以及寫論文就不是這么簡單的了。
先說,寫高質量的程序吧。高質量的程序,不僅僅要保證程序可用,結果運行正確,還要保證安全、嚴密。也就是所謂的“商業程序”。高質量程序的書寫,不僅僅需要計算機對結果的反饋,還要有牛人對你的指導和反饋。也就是說,別人愿意看你的程序,愿意告訴你你的程序哪里有問題,愿意告訴你該怎樣改你的程序。這樣,長時間的積累。才能讓你慢慢的擁有了寫高質量程序的能力,以及你的高質量的軟件作品。幸好,我碰到了一位。
寫論文比上述兩者可能都難,因為寫論文純粹就是靠人的反饋。靠同行評議。如果別人對你的工作不認可,論文是根本無法發表的。因此,從來沒有一個人做的科研。只有在別人的評論和建議中,不斷地改進自己的工作,才能確保自己的科研成果。這就是寫論文為什么難的原因。在小的學校,無法組織起一個自己的小的興趣團隊,就沒有辦法進行科研。還好,我的論文現在還有人愿意看、愿意改。這給我提供了很好地反饋信息。
總之,碰到一件事,先做到事不宜遲,出來一個初步的結果,然后,不斷地從反饋中汲取營養,把結果越做越漂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