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讀完了刻意練習這本書,有一些心得,給大家分享一下。
看完這本書最讓我興奮的一點是:只要我們堅持刻意練習,每個人都可以成為某一行業或者領域的高手。要不要成為一個高手,選擇權就在我們自己的手里。書中還介紹了成為杰出人物的路線圖,這簡直就是像我這樣的屌絲人士的福音。作者通過很多實例去證明:天才不是天生的,也是經過培養和練習才有了非凡的表現,并且要經過持續不斷的練習,否則就會失去優勢。我們每個人都有成為天才的潛質,為什么我們沒有成為天才呢?是因為我們沒有在適當的時候,接受適當的訓練。大腦具有很強的適應性,適當的訓練能夠幫助我們發掘潛力。
刻意練習不同于一般的練習(書中稱為“天真的練習”),一般的練習是指機械的重復做某件事。比如:我已經有了十年的駕齡,但仍然不會開車漂移,就是因為我在這十年里只是重復開車上下班,沒有按照賽車手的標準去訓練,這種一般的練習對提高技能是沒有幫助的。再比如很多人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辛辛苦苦工作了一輩子,到最后仍然是一個“大頭兵”,就是因為他沒有刻意去提高自己的技能。由此引出了“一萬小時法則”不足之處:它只強調了長時間的練習,但是忽略練習的方法,同時也忽略因為行業的不同,成為高手所需的時間也不盡相同。
刻意練習的幾個特點:
刻意練習是有目的的練習:1. 具有定義明確的目標,可以有效地用于引導你的練習;2. 必須是專注的:要想取得進步,必須完全把注意力集中在任務上;3. 必須包含反饋:不論你在努力做什么事情,都需要反饋來準確辨別你在哪些方面還有不足,以及怎么會存在這些不足;4.要走出自己舒適區:走出舒適區才有可能進步。
刻意練習比較適用于已經得到合理發展的行業或者領域,比如音樂表演、國際象棋、芭蕾舞蹈及競技體育等,已經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訓練方法。對于職場中的許多工作,比如銷售經理、教師、工程師、律師、咨詢師等,不能完全套用刻意練習的方法,但是可以運用刻意練習的原則。
刻意練習需要一位能夠布置練習作業的導師,能夠提供反饋及傳授訓練方法,幫助學生創建優秀的心理表征。
刻意練習是有意而為之的,它需要人們完全的關注和有意識的行動;不能是被迫去練習,比如家長逼著孩子去練習鋼琴,如果孩子沒有內在動力驅動的話,他的水平可能會比一般人高,但永遠不能登峰造極。
刻意練習既產生有效的心理表征,有依靠有效的心理表征。提高水平和改進心理表征是相輔相成的,兩者不可偏廢。
心理表征:心理表征是一種與我們大腦正在思考的 某個事物、某個觀點、某些信息或者其他任何事物相對應的心理結構,或具體或抽象。
本書讓我更加確信:
一、努力也要注重方法,否則自己的努力會事倍功半,亦或徒勞無功。不要只讓自己看上去很努力,要通過最有效的方法,讓自己的努力有結果。
二、做任何事情,我們都可以通過刻意練習的原則去不斷的精進,讓自己不斷進步,最后成為一位高手。
三、要想成長就要走出自己的舒適區,這個過程伴隨著痛苦,是逆人性的;不想吃苦、還想出類拔萃,是白日夢。
四、如果你對自己的現狀不滿意,你可以選擇重新塑造自己。比如,我如果不喜歡目前的職業,那么我可以選擇一個有前景、自己又喜歡的職業,從零做起,通過刻意練習逐步達到新行業內較高的水平。我們的身體和大腦都有很強的適應性,很多事情,只要你敢做,就一定能成功。
最后,順帶提幾點本書的不足之處:
一、舉例過多、過于詳細,生怕讀者不相信作者的觀點,很多地方顯得拖沓,并且很多例子都在反復論證一個觀點:只有經過大量的刻意練習,才能成為杰出人物,智商或者天賦從長遠來看并不重要。
二、作者研究的領域限于“記憶術”、國際象棋、音樂表演等,刻意練習對于其他認知復雜性較高的領域的適用性,很多都是推測。我非常理解作者,無法也不太可能逐一的去證實刻意練習適用于所有領域,但是這并不妨礙我對這些觀點的認可。
三、心理表征的概念很抽象。在談到很簡單的事物的時候,心理表征尚且容易理解,比如說到蒙娜麗莎,我們腦海中會出現達·芬奇的那幅畫;說到小狗,我們腦海中會出現毛茸茸的、高興時會搖尾巴的小動物。這些都是非常具體的畫面,但對于比較抽象的事件,比如:如何下好一盤棋、如何記住500個隨機的數字、如何治療手術并發癥的患者這些高度專業、復雜化事件,心理表征是非常抽象的,只存在于高手的腦海里,并且應該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
我們能做什么?
思考一下,我們的夢想是什么,或者有什么技能是我們想要獲得或提升的,按照刻意練習的原則為我們的夢想或技能做點事情。如果目前我們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那就把自己手頭的工作做好,按照刻意練習的原則去精進自己的工作。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