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家長日記分享,來自漳州的兩位媽媽進行了分享。
浚鎧媽陳秋華分享:
請經典三年了,前兩年沒把心思放在孩子身上,看到平臺上家人們的成長,現在積極參加學經班,群里也多交流,平臺上的交流能帶來很多正能量的思想,用心在孩子和自己身上。學經班上孩子的優秀,背后是家長,特別是媽媽的優秀。想要孩子優秀,自己更要好好學習,今年在曉燕老師的帶動下,開始寫日記,看到大家寫得那么好,更有動力。
5點35分放學,問浚鎧作業多嗎?浚鎧說還不少,回家后馬上做作業,6點40幾分就寫好了。吃好晚飯,讀經內容已經提前讀好。晚上的時間有些無聊,如果以前會讓孩子看電視或平板。很多時候孩子看電視或手機,是因為沒伴,無聊。自己也在想,天天拿手機,帶來了什么?給孩子教了什么?手機象鴉片,大家都很迷。為了不讓浚鎧看電視,提議去散步,去書店看書。
散步的時候問,你希望媽媽是個什么樣的人?寶貝說:媽媽是溫柔大方的,不發脾氣,天天能做好吃的。孩子也會反駁,你大聲我比你更大聲。孩子是大人的鏡子,如果我們給的是愛,體現的就是愛,對孩子沒有耐心,孩子也會表現出沒有耐心。
于是自己說,以后你做錯事,我不大聲說你,你自己要知道改,不再做。
問:什么是聰明的?答:會懂很多知識的,比如國學方面的。
很多家長希望自己的孩子博學多才,家長整天忙于工作,整天機不離手。父母沒有以身作則,沒有給孩子榜樣。孩子優秀,會覺得自豪嗎?同理,家長優秀,孩子也會感到自豪。
有一天遇到同學的爺爺,浚鎧說,爺爺是老師,如果媽媽也是老師就好了。自己就和浚鎧說,如果媽媽去深圳培訓,也可以是指導師了,浚鎧說,好呀,什么時候去?
問:天天這樣散步開心嗎? ?答:想要,開心。
問:你希望什么樣的爸爸? 答:要壯的,不要大聲說我,不要整天拿著手機。
如果把握好前兩年的時候,估計現在浚鎧會更優秀。
晚上一起散步的時光,手拉著手,邊走邊聊,很幸福的親子時光。
慢慢走到書店,鎧找了一本書,開始看起來,自己也去找一本,呆了四十多分鐘,自己也翻看一些書。鎧看完了一本漫畫書。看完還想繼續,時間太晚,所以先回家了。
洗完澡,孩子去背詩詞啟蒙,一下子背了七首。有一首四句的詩,自己背半天背不起來,孩子說媽媽很笨。孩子跟爸爸說自己背了七首,爸爸也很開心。
早上的時候抽背,上學的路上抽背,孩子都還能背,不由得佩服孩子的記憶。
有媽媽的陪伴,孩子過得非常充實,也感覺很幸福。
更加覺得,想要孩子優秀愛學習,自己要以身作則。
昨天中午鎧在寫日記,一點四十六分發群里,寫了一個多小時。然后睡著了。睡到兩點半,利用幾分鐘又讀了一樣經典。和鎧溝通,中午先讀,晚上要寫作業,要打球,要散步,時間有限。
多陪伴孩子,一個簡單的散步,孩子很滿足了。一周兩次打球,其他時間散步,在床上一邊玩一邊讀經典。對孩子簡單的愛就是陪伴。
五歲前經常出去旅游,孩子給婆婆帶,自己也不掛念?,F在真正陪伴了,發現自己也是愛孩子的。以前對孩子虧欠太多了。
有些家長會說自己沒有文化,這一年來,參與學習,更加感到這個平臺為我們這些沒有太多文化的家長,提供了太多成長的機會。
我們要多多陪伴孩子,我們能陪孩子的時間真的有限。
晨睿媽分享:
游長泰孔廟的一些感悟。周日的時候,學經班去長泰孔廟參拜孔這個孔廟是仿造曲阜孔廟建設,之所以占地73畝是因為孔子享年73歲。感恩豆媽提前踩點。
講解員重點講了長泰大孝子的故事。孝子被雞骨頭卡死了,覺得這是一種愚孝。負責人還和我們說讀經典不要讀太雜,讀《論語》就行了,還說《論語》是孔子寫的。?我們育心人都知道《論語》其實不是孔子寫的。社會上這樣的認識偏差很普遍,我們育心人責任重大。其實是《易經》成就了孔子,而不是《論語》。很慶幸自己進入了育心,不會受她誤導。?之后進行了學經活動。
有位媽媽讓我幫忙做學經班通告。打開電腦準備發PPT,但不管怎么按電腦沒有反應。打電話求助爸爸,爸爸也不知道??梢呀洿饝藙e人,肯定要發出去的。于是在百度上查詢問題所在,讓小月媽媽自己做一下圖,但小月媽媽的電腦也不行。之后慢慢的發現了真正的問題在哪里,截圖功能是QQ帶的,必須打開QQ才能使用。真的是付出就有收獲。
果媽曉燕分享:
見證了浚鎧一路的成長,隨著媽媽工作的忙碌,陪孩子的時候越來越少,鎧很想去讀經班,但表現出的是叛逆。后面隨著媽媽的回歸,陪伴孩子的時間越來越多,孩子也越來越進步了?,F在孩子身上洋溢著幸福感??fz爸爸和媽媽很有愛心,在孩子身上付出多一點,孩子就變化很大。
晨睿媽媽堅持得很好,一直默默付出,寶貝也是進步得很快。晨睿媽媽感慨,用一套教材的錢,收獲一個陽光自信的寶貝。
今天家人們的分享給我們的感受是家長的榜樣作用很重要,我們想要孩子成為什么樣的人,自己先要成為什么樣的人;另外我們也感受到孩子對我們的要求真的很少,只需要多點用心陪伴,而我們大人對孩子的要求都更多;另外及時回頭很重要,浚鎧媽前兩年因為工作原因,忽略了孩子的成長,看到平臺上家人們的成長,能及時回頭,進行調整,這樣的精神很難得,更多的人是一條路走到底。今天兩位家人的分享再次提醒我們:家長好好學習,孩子天天向上!